申请日2019.04.02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IPC分类号B01D36/04; B01D21/01; C02F9/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环形帽,环形帽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向下的混凝腔,环形帽上端设有呈环形的絮凝腔;所述混凝腔内设有第一搅拌板,第一搅拌板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混凝腔内设有出水头;所述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管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板;所述絮凝腔为环形腔,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污泥沉降筒。本发明通过设有包括有混凝腔和絮凝腔的环形帽以及分别设置在混凝腔和絮凝腔内的出液管和搅拌板,实现混凝剂和絮凝剂的高效混合,结构紧凑,混凝后沉淀效果好,占地体积小,方便搭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环形帽(2),环形帽(2)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向下的混凝腔(3),环形帽(2)上端设有呈环形的絮凝腔(4);所述混凝腔(3)内设有第一搅拌板(7),第一搅拌板(7)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8),混凝腔(3)内设有出水头(24);所述絮凝腔(4)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出液管(14),第二出液管(14)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板(13);所述絮凝腔(4)为环形腔,絮凝腔(4)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污泥沉降筒(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帽(2)通过连接杆(5)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环形帽(2)与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有呈圆周分布的扇形通水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管(8)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贯穿环形帽(2),环形帽(2)中心开设有中心通孔(6);所述第一转轴(9)为空心管,第一转轴(9)延伸至壳体(1)上方并通过第一旋转接头(10)连通有第一进液管(11),第一进液管(11)连通有第一储液箱(12),第一储液箱(12)内灌注有混凝剂溶液,第一进液管(11)上开设有手动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9)通过传动皮带(19)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20)的输出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头(24)与第一搅拌板(7)相对设置,出水头(24)连通有进水管(23),进水管(23)与外部原水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液管(14)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5),第二转轴(15)延伸至壳体(1)上方并通过第二旋转接头(16)连通有第二进液管(17),第二进液管(17)连通有第二储液箱(18),第二储液箱(18)内灌注有絮凝剂溶液,第二进液管(17)设有手动阀门;所述第二转轴(15)通过传动皮带(19)连接有第一转轴(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降筒(25)与第二搅拌板(13)相对设置,污泥沉降筒(25)下端连通有污泥沉降管(26),污泥沉降管(26)延伸至壳体(1)内的沉淀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帽(2)上方设有过滤板(21),过滤板(21)上方设有出水管(22),出水管(22)与壳体(1)内腔连通;所述壳体(1)下端连通有下料管(27),下料管(27)连通有螺旋出料筒(28),螺旋出料筒(28)内设有连接有电机驱动的螺旋叶片辊。
说明书
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悬浮物是造成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水体中的有机悬浮物沉积后易厌氧发酵,使水质恶化。中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3级,规定了污水和废水中悬浮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中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中悬浮物以浑浊度为指标作了规定。
传统的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设置混凝土堆砌的絮凝池、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澄清池等多个构筑物,占地体积大,且混凝剂和絮凝剂与污水混合效率不高,影响污水净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环形帽,环形帽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向下的混凝腔,环形帽上端设有呈环形的絮凝腔;所述混凝腔内设有第一搅拌板,第一搅拌板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混凝腔内设有出水头;所述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管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板;所述絮凝腔为环形腔,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污泥沉降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帽通过连接杆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环形帽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呈圆周分布的扇形通水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出液管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贯穿环形帽,环形帽中心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第一转轴为空心管,第一转轴延伸至壳体上方并通过第一旋转接头连通有第一进液管,第一进液管连通有第一储液箱,第一储液箱内灌注有混凝剂溶液,第一进液管上开设有手动阀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转轴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头与第一搅拌板相对设置,出水头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与外部原水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出液管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延伸至壳体上方并通过第二旋转接头连通有第二进液管,第二进液管连通有第二储液箱,第二储液箱内灌注有絮凝剂溶液,第二进液管设有手动阀门;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有第一转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污泥沉降筒与第二搅拌板相对设置,污泥沉降筒下端连通有污泥沉降管,污泥沉降管延伸至壳体内的沉淀腔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帽上方设有过滤板,过滤板上方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与壳体内腔连通;所述壳体下端连通有下料管,下料管连通有螺旋出料筒,螺旋出料筒内设有连接有电机驱动的螺旋叶片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有包括有混凝腔和絮凝腔的环形帽以及分别设置在混凝腔和絮凝腔内的出液管和搅拌板,实现混凝剂和絮凝剂的高效混合,结构紧凑,混凝后沉淀效果好,占地体积小,方便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