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9-4-12 8:59:02

  申请日2018.01.15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IPC分类号E01C1/00; E01C15/00; E03F5/00; E03F5/04; E03F5/06; A01G22/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道路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所述道路系统沿横断方向依次包括车道、人行道、植被缓坡和海绵设施,人行道下方间隔设有沿所述横断方向延伸的排水沟,排水沟的入水口通至车道,排水沟的出水口通至植被缓坡。其雨水处理方法为:车道中的雨水通过排水沟排至植被缓坡,人行道的雨水排至植被缓坡,经植被缓坡进入海绵设施;及从海绵设施中的溢流通道排入河道或雨水管道。通过道路系统横断面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人行道外侧绿化区域的表面空间和地下空间,完成道路雨水径流的控制、利用和自然排放,具有减少投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便于绿化养护等优势,为优化道路建设提供了新途径。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系统沿横断方向依次包括车道、人行道、植被缓坡和海绵设施,所述人行道下方间隔设有沿所述横断方向延伸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入水口通至所述车道,所述排水沟的出水口通至所述植被缓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的出水口位置设有预处理区域,所述预处理区域位于所述植被缓坡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的入水口位置设有拦污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无隔离设施分隔或采用硬质隔离设施分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表面自所述车道向所述植被缓坡倾斜,且靠近所述车道的一侧的高度高于靠近所述植被缓坡的一侧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设施中设有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通至河道或雨水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设施为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纵断方向,所述车道具有纵坡,两相邻所述纵坡形成有洼点。

  9.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道路系统的雨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方法为:

  将所述车道中的径流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至所述植被缓坡,所述人行道的径流雨水排至所述植被缓坡,经所述植被缓坡进入所述海绵设施;

  及从所述海绵设施中的溢流通道排入河道或雨水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道路系统的雨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道中的雨水和/或所述人行道的雨水径流至预处理区域经预处理后径流至所述植被缓坡。

  说明书

  道路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道路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通常会在道路中央、机非隔离带、人行道设置绿化分隔带,不仅导致道路绿化养护困难,而且使得道路绿化区域分散,不利于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现有道路绿化设计多为高堆土绿化,仅考虑景观效果,未最大化发挥其生态效能,未起到雨水滞留、涵养、净化、下渗等功能。另外,现有道路雨水排放主要依托雨水管道,将径流雨水快速排至城市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径流的洪峰流量,加重了城市的内涝,不仅不利于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而且也导致道路排水设施养护困难,养护成本高昂。

  因此,如何通过道路系统的改进,完成道路雨水径流的控制、利用和排放成为了目前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道路横断面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人行道外侧绿化区域的表面空间和地下空间,完成道路雨水径流的控制、利用和自然排放的道路系统及雨水处理方法。

  一种道路系统,所述道路系统沿横断方向依次包括车道、人行道、植被缓坡和海绵设施,所述人行道下方间隔设有沿所述横断方向延伸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入水口通至所述车道,所述排水沟的出水口通至所述植被缓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的出水口位置设有预处理区域,所述预处理区域位于所述植被缓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的入水口位置设有拦污格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道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所述机动车道和所述非机动车道之间无隔离设施分隔或采用硬质隔离设施分隔。取消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机非隔离绿化带,采用隔离栏等硬质隔离设施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保障安全,或取消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隔离设施。因此,机动车道内的径流雨水就可以穿过机非分隔的硬质隔离设施,随非机动车道内的径流雨水一起经排水沟排至人行道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行道表面自所述车道向所述植被缓坡倾斜,且靠近所述车道的一侧的高度高于靠近所述植被缓坡的一侧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海绵设施中设有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通至河道或雨水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海绵设施为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纵断方向,所述车道具有纵坡,两相邻所述纵坡形成有洼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道路系统的雨水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为:

  将所述车道中的径流雨水通过所述排水沟排至所述植被缓坡,所述人行道的径流雨水通过道路横坡排至所述植被缓坡,经所述植被缓坡进入所述海绵设施;

  及从所述海绵设施中的溢流通道排入河道或雨水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道中的雨水和/或所述人行道的雨水径流至预处理区域经预处理后径流至所述植被缓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取消了道路中央绿化分隔带、机非隔离绿化带以及人行道树带或树池,将道路绿化区域集中设置于道路外侧,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绿化的养护难度和养护成本。

  2、充分利用人行道外的绿化空间,设置植被缓坡和海绵设施,最大限度的对道路初期径流雨水进行净化,实现雨水的就地滞留、净化和下渗,提升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同时可以减少城市绿化灌溉的用水量,节约城市优质水资源。

  3、通过合理的引水方式,将车道和人行道的径流雨水引入绿化空间内,充分利用海绵设施的表面空间和地下空间,完成雨水的径流控制、就地入渗、自然排放和综合利用,实现最大程度减少甚至取消道路雨水管道系统,减少道路排水设施的建设和养护费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