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IPC分类号A01K6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包括净化区(1)、生态小岛(2)、养殖水槽(3)、曝气推水区(4)、集污排水区(5)、工作平台(6)以及池塘(8),在净化区内设置了交错分布的长条形生态小岛,所述生态小岛的上面及其边坡的浅水区域均栽种水生植物,这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从养殖水槽排出来的水只能沿“S形”水路流动,避免了污水未经充分净化直接“抄近路”流入养殖水槽,同时也避免了在池塘的部分区域出现死水区;由于生态小岛主要是利用池塘底泥堆砌而成的,建造成本低且不会减少池塘的容积,还会在净化区内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浅水区有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深水区可避免夏季水温过高,故本发明可以增强池塘净化区的功能,提高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净化区(1)、生态小岛(2)、养殖水槽(3)、曝气推水区(4)、集污排水区(5)、工作平台(6)以及池塘(8),所述净化区、生态小岛、养殖水槽、曝气推水区、集污排水区以及工作平台均位于所述池塘内,所述养殖水槽沿池塘的长边修建,所述生态小岛垂直于池塘的长边分布,所述生态小岛交错分布在净化区中,所述养殖水槽的入水端与所述曝气推水区相连,所述养殖水槽的出水端与所述集污排水区相连,所述养殖水槽与所述工作平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小岛呈长条形,所述生态小岛沿宽度方向的纵截面为单层梯形或者双层梯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宽度为1~3m,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位于水面下0~0.3m,所述生态小岛的边坡为缓坡,所述缓坡的坡度为25°~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小岛呈长条形,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区域以及边坡浅水区域均栽种水生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区域栽种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所述生态小岛的边坡浅水区域栽种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或者沉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包括水稻、空心菜、茭白、水芹、水生鸢尾或者菖蒲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粉绿狐尾藻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生态小岛的底边与底边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养殖水槽总宽度的1~3倍,所述生态小岛的底边与所述池塘的岸边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养殖水槽总宽度的1~3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小岛由池塘内的底泥堆砌而成,所述生态小岛的底部与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2~4m,并且沿着水流的方向逐渐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中靠近推水装置的区域的水深应该比靠近集污排污装置的区域的水深大0.5~1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水槽平行于池塘的长边修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区内可以放养水生动物,所述放养水生动物的目的是利用净化区内的天然饵料和净化水质,所述水生动物包括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或者虾蟹。
说明书
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又叫“水槽式”养殖、“跑道式”养殖、分区养殖等,就是在传统的池塘里分出“养殖区”和“净化区”。养殖区主要由推水装置、养殖水槽和集污排污装置所构成,养殖水槽的面积约占总水面的2%~5%,剩下的95%~98%的水面为水质净化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鱼类圈养于小范围的养殖水槽中,通过曝气推水装置实现“养殖区”和“净化区”的水交换,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新型养殖模式。
现有的内循环流水养殖池的水深一般为2-3m左右,由于水中光照较陆地弱得多,一般的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很难在这个深度生长,于是藻类大量繁殖,影响了水质。同时由于净化区的水面较大,从养鱼水槽排出来的污水很容易“抄近路”流入养鱼水槽,污染物不能得到充分净化,同时在池塘的部分区域也容易出现死水区,影响了池塘“净化区”对水质的净化效果。也有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装置是将养殖水槽设在两口池塘之间,中间的池埂充当了隔离坝的作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污水“抄近路”的现象,但由于池塘面积较大(一般在15亩以上),所以不能完全解决“死水区”的问题,并且普通的隔离坝不能代替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还有一些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是在“净化区”内设置浮床栽种水生植物,但浮床的制作成本较高,操作不方便,遇到大风也容易损坏,并且更容易形成“死水区”。
因此,需要创新性的提出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所述水处理系统包括净化区1、生态小岛2、养殖水槽3、曝气推水区4、集污排水区5、工作平台6以及池塘8,所述净化区、生态小岛、养殖水槽、曝气推水区、集污排水区以及工作平台均位于所述池塘内,所述养殖水槽沿池塘的长边修建,所述生态小岛垂直于池塘的长边分布,所述生态小岛交错分布在净化区中,所述养殖水槽的入水端与所述曝气推水区相连,所述养殖水槽的出水端与所述集污排水区相连,所述养殖水槽与所述工作平台相连。
优选的,所述生态小岛呈长条形,所述生态小岛沿宽度方向的纵截面为单层梯形或者双层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宽度为1~3m,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位于水面下0~0.3m,所述生态小岛的边坡为缓坡,所述缓坡的坡度为25°~45°。
优选的,所述生态小岛呈长条形,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区域以及边坡浅水区域均栽种水生植物。
优选的,所述生态小岛的顶端区域栽种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所述生态小岛的边坡浅水区域栽种的水生植物为挺水植物或者沉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包括水稻、空心菜、茭白、水芹、水生鸢尾或者菖蒲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粉绿狐尾藻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生态小岛的底边与底边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养殖水槽总宽度的1~3倍,所述生态小岛的底边与所述池塘的岸边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养殖水槽总宽度的1~3倍。
优选的,所述生态小岛由池塘内的底泥堆砌而成,所述生态小岛的底部与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2~4m,并且沿着水流的方向逐渐增加。
优选的,所述净化区中靠近推水装置的区域的水深应该比靠近集污排污装置的区域的水深大0.5~1m。
优选的,所述养殖水槽平行于池塘的长边修建。
优选的,所述净化区内可以放养水生动物,所述放养水生动物的目的是利用净化区内的天然饵料和净化水质,所述水生动物包括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或者虾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在池塘的净化区内设置了交错分布的长条形小岛,使从养殖水槽排出来的水只能沿“S形”水路流动,避免了污水未经充分净化直接“抄近路”流入养殖水槽,同时也避免了在池塘的部分区域出现死水区;
2、本发明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中生态小岛可以用推土机直接从池塘中撮塘泥修建,所以建造成本低,新塘可以在修建养殖水槽时同步修建小岛,旧塘改造可以在冬末或初春池塘清塘时修建,因此建造过程不会影响生产;
3、本发明的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中由于生态小岛主要是用池塘内的底泥堆砌而成的,所以在净化区内修建生态小岛后,不会减少池塘的容积,还会形成一些1m以内的浅水区和2~4m以上的深水区,浅水区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深水区可以避免夏季水温过高,故本发明可以增强池塘净化区的功能,提高对水质的净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