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9-3-29 9:00:05

  申请日2018.01.23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IPC分类号C02F9/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污染水处理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凹凸棒石粘土作为吸附剂进行预处理耦合膜分离处理微污染水。对膜进料液进行投加凹凸棒石粘土的预处理,能显著降低微污染水中的COD、氮、磷、浊度及各种有机物含量,降低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达到减轻膜污染的作用,改善膜通量,更容易获得好的水质。进水箱1预先先投加一定量的酸化凹凸棒石粘土到原水中,同时开启机械搅拌装置,通过加压泵3抽吸,压力控制在0.1MPa,然后通过膜组件4(中空或平板膜)进行分离,此过程中关闭反洗阀10、11及反洗出水阀13,开启进水阀5、7及出水阀9,并通过膜组件两端的压力表6、8读出膜压差。

  权利要求书

  1.本发明一种微污染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凹凸棒石粘土耦合膜分离工艺采用预先先投加一定量的酸化凹凸棒石粘土到原水中,投加量视原水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为0~3g/L,同时开启机械搅拌装置使之混合均匀,此步骤可在进水箱1中实现。将搅拌均合后的水溶液通过加压泵3抽吸,压力控制在0.1MPa,然后通过膜组件4(中空或平板膜)进行分离,此过程中关闭反洗阀10、11及反洗出水阀13,开启进水阀5、7及出水阀9,并通过膜组件两端的压力表6、8读出膜压差。装置运行一定时间,膜压差增至0.2MPa左右,可进行及时通过反洗水箱2,关闭进水阀5、7及出水阀9,开启反洗阀10、11、13进行反洗,直至膜通量或膜压差恢复,并通过膜组件两端的压力表6、12读出膜压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污染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酸化凹凸棒石黏土可采用盐酸或硫酸酸化。经酸化后的凹凸棒石应烘干,控制烘干温度120~160℃,烘干后的含水量≤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污染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投加0~3g/L的酸化凹凸棒石黏土到原水中,同时开启机械搅拌装置一定时间后使之混合均匀,混合液直接进行膜分离,无须沉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污染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膜分离及反冲洗过程在说明书附图中完成的,整个过滤过程采用恒流错流过滤,通过膜压差控制膜污染清洗周期,膜组件可采用中空纤维膜或平板膜,可以是有机膜也可以是无机膜,膜孔径控制在微滤或超滤范围内。

  说明书

  一种微污染水处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污染水处理的方法。

  技术背景

  微污染水源是指水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已不能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作为生活饮用水 源水的水质要求。水体中污染物单项指标,如浊度、色度、臭味、硫化物、氮氧化物、有害有毒物质(如重 金属Hg、Mn、Cr、Pb、As等)、病原微生物等有超标现象,但多数情况下是受有机物微量污染的水源。 水体微污染现象对饮用水处理工艺的选择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即使经水厂处理后,饮用水口感仍很差;饮 用水经氯化处理后,有可能形成“三致”物质,即致癌、致突变、致畸形,威胁人的健康。目前,膜分离作 为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其在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膜法的一个 主要不利因素是膜污染。另一方面,微滤、超滤低压膜的截留相对分子量较大,对小分子质量有机物去除 效果较差,因此原水直接采用超滤、微滤膜工艺对水中的有机物去除率并不高,为此在膜前设置适当的预 处理工艺,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处理系统的有机物去除率,而且可以减轻有机物对膜的污染,延长膜的反洗 周期和使用寿命,减少膜的更新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凹凸棒石粘土作为吸附剂进行预处理 耦合膜分离处理微污染水。对膜进料液进行投加凹凸棒石粘土的预处理,能显著降低微污染水中的COD、 氮、磷、浊度及各种有机物含量,降低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达到减轻膜污染的作用,改善膜通量,更容 易获得好的水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凹凸棒石粘土耦合膜分离工艺采用预先先投加一定量的酸化凹凸棒石粘土到原水中,投加量视原 水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为0~3g/L,同时开启机械搅拌装置使之混合均匀。此步骤可在进水箱1中实现, 酸化凹凸棒石黏土可采用盐酸或硫酸酸化。

  (2)将搅拌均合后内水溶液通过加压泵3抽吸,压力控制在0.1MPa,然后通过膜组件4(中空或平板 膜)进行分离,此过程中关闭反洗阀10、11及反洗出水阀13,开启进水阀5、7及出水阀9,并通过膜组 件两端的压力表6、8读出膜压差。

  (3)装置运行一定时间,膜压差增至0.2MPa左右,可进行及时通过反洗水箱2,关闭进水阀5、7及 出水阀9,开启反洗阀10、11、13进行反洗,直至膜通量或膜压差恢复,并通过膜组件两端的压力表6、 12读出膜压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