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面源污染治理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9-3-28 16:39:31

  申请日2017.12.20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需要进行面源污染治理的区域设置汇水渠,进行初期高浓度雨水收集;汇水渠一侧设置导流梗,所述导流梗一侧依次设置有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另一侧设置有生态塘,初期高浓度雨水从汇水渠流入导流梗一侧的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进行净化处理;在回流泵的作用下,雨水从导流梗末端流入导流梗另一侧的生态塘,由生态塘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净化后的雨水到达电动调节堰门,形成循环回路。本发明可以使其初期高浓度雨水在湿地系统中循环净化,充分保障出水稳定达标,实现对面源污染的“调蓄、循环、净化”,最终出水达标排入下游水体或回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需要进行面源污染治理的区域设置汇水渠,进行初期高浓度雨水收集;

  B、汇水渠一侧设置导流梗,所述导流梗一侧依次设置有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另一侧设置有生态塘,初期高浓度雨水从汇水渠经过电动调节堰门后,流入导流梗一侧的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由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对初期高浓度雨水进行净化处理;

  C、在回流泵的作用下,经过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净化处理的雨水从导流梗末端流入导流梗另一侧的生态塘,由生态塘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

  D、步骤C净化后的雨水排放到下游水体。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调节堰门设置于汇水渠进、出口处,分别用于控制初期雨水的收集和排放,通过所述电动调节堰门可调节多功能塘堰湿地系统的水位及水体在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调节堰门调节湿地系统中水体停留时间,停留时间为3-10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调节堰门调蓄进、出口湿地系统水位,湿地系统调蓄水深范围为0.1-2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期高浓度雨水为初期降雨的8-15mm雨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流湿地中种植有耐水淹的挺水植物种,所述表流湿地调蓄水深为0.1-1.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 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附着基包括多组生物活性填料,生物活性填料为聚丙烯生物填料;每组生物活性填料长0.5-3m,高0.3-2.0m,每组间距0.5-2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生物填料的比表面积>3000m²/m³,充填密度50-70kg/ m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中种植有耐污强的沉水植物,所述生态塘调蓄水深为0.5-2.0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系统中的水体流动速度0.02-0.5m/s。

  说明书

  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处理领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点源污染已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但城市、村落及农田等在降雨冲刷下形成的面源污染已成为治理的一个难点,且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比例也逐渐增大。由于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治理难度较大。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雨水径流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雨水处理技术。现有技术中用于防治面源污染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基于表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单一或组合式处理方式。

  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对面源污染处理,但其仍存在缺陷:

  (1)雨水径流的水量波动大,现有技术中对人工湿地的水量调节均单独设置截流调蓄设施,导致占地面积较大。

  (2)进入湿地系统的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波动性较大,传统湿地出水很难实现稳定达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使得污水充分得到净化,可充分保障出水水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针对面源污染治理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需要进行面源污染治理的区域设置汇水渠,进行初期高浓度雨水收集;

  B、汇水渠一侧设置导流梗,所述导流梗一侧依次设置有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另一侧设置有生态塘,初期高浓度雨水从汇水渠经过电动调节堰门后,流入导流梗一侧的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由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对初期高浓度雨水进行净化处理;

  C、在回流泵的作用下,经过表流湿地和微生物附着基净化处理的雨水从导流梗末端流入导流梗另一侧的生态塘,由生态塘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

  D、步骤C净化后的雨水排放到下游水体。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调节堰门设置于汇水渠进、出口处,分别用于控制初期雨水的收集和排放,通过所述电动调节堰门可调节多功能塘堰湿地系统的水位及水体在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调节堰门调蓄进、出口湿地系统水位,湿地系统调蓄水深范围为0.1-2m。

  进一步地,所述初期高浓度雨水为初期降雨的8-15mm雨水。

  进一步地,所述表流湿地中种植有耐水淹的挺水植物种,所述表流湿地调蓄水深为0.1-1.0m。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附着基为多组生物活性填料,生物活性填料为聚丙烯生物填料;每组生物活性填料0.5-3m,高0.3-2.0m,每组间距0.5-2m。

  进一步地,所述聚丙烯生物填料的比表面积>3000m²/m³,充填密度50-70kg/ m³。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塘中种植有耐污强的沉水植物,所述生态塘调蓄水深为0.5-2.0m。

  进一步的,所述湿地系统中的水体流动速度0.02-0.5m/s。

  本发明根据面源污染特点,主要收集循环处置前期水质较差的初期雨水,后期干净雨水直接排入下游水体。 本发明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清污分流,提高净化效益

  经过模型分析,确定初期雨水截留量,利用电动调节堰门控制,使初期雨水充分进入塘堰湿地系统,后期较清洁雨水直接排入下游,使得清污分流,提高湿地系统的净化效益;

  2)塘堰湿地调蓄空间大,处理率高:

  塘堰湿地系统有较多库塘组成,使塘内水深可达0.1-2.0m,湿地以耐深水水生植物为主,增加湿地系统的调蓄空间,提高其处理率;

  3)湿地循环净化,保障出水水质:

  湿地内设置导流埂和回流泵实现湿地内水体循环,使得污水充分得到净化,可充分保障出水水质。改善整个水体的环境容量,使达到水体自净能力,效果很好,可以降低黑臭河道的处理成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