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1994.07.12
公开(公告)日1995.09.20
IPC分类号B01D33/052
摘要
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在机架上设置有双滤带,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部,而污泥调整槽固定在机架的一端,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分别驱动上下驱动辊相对回转,在上下驱动辊上分别套兜有上下两条滤带,滤带的另一端由撑张辊撑支,在下驱动辊右下方有一与上下滤带的叠落段相兜压的主压辊,在与主压辊兜压的滤带的接触段外侧设置有一逐渐增压机构,该逐渐增压机构是由数个相间隔的压辊构成,而每一压辊与滤带外侧的接触压力均不相同,形成了一渐进增加的脱水作用。
権利要求書
1、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有一机架(20),在机架(20)的一端固定有污泥调理槽(10),在机架(20)另一端的上部设置有驱动机构,在主压辊(30)上兜包有上下两条滤带(36)和(37),滤带的一端分别由撑张辊(40)和(41)撑张绷支在机架一端,其特征在于:在与主压辊(30)兜包的滤带(36)和(37)的兜包段外侧设置有数个相间隔的压辊构成的逐渐增压脱水机构(38),增压脱水机构(38)的各压辊的两轴端均套装有轴承座(52),各轴承座(52)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则均钩挂有一与机架侧板(21)相连的拉力弹簧(51),各拉力弹簧(51)的拉力系数均不相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电机(31)与上驱动辊(34)的辊端之间设有链传动付(32),上驱动辊(34)和下驱动辊(35)轴端设有相啮合的齿轮付(33),在相对回转的上下驱动辊(34)和(35)上分别套兜有上下滤带(36)和(37),上下滤带(36)和(37)的叠落段内侧与主压辊(30)的下半辊面相兜压贴合,在兜压贴合的叠落段外侧设置有逐渐增压脱水机构(38),逐渐增压脱水机构(38)的各压辊呈半圆状间隔设置,由上下滤带(36)和(37)的撑张辊(40)和(41)的一端开始至其重叠段(361)和(371)处有一由厚渐薄的楔形空间(39)。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逐渐增压脱水机构(38)的各压辊的两轴端均分别活动套在连动轴承座(52)内,各连动轴承座(52)的一端分别与机架侧板(21)固定,各连动轴承座(52)的另一端均垂直挂钩有一拉力弹簧(51),各拉力弹簧(51)的另一端则与机架侧板(21)相连接,拉力弹簧(51)的拉力按各压辊相对主压辊(30)的顺时针排向由小逐渐变大设置。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空心的主压辊(30)的辊面上开设有排水通孔或相互交叉贯通的网状沟槽(301)。
说明书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污泥处理的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
现有的污泥脱水机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机架20的一侧设有一汛泥调理槽10,在机架20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31以及由驱动电机驱转的主压辊30,主压辊上绕兜有滤带37,滤带37由张拉辊41撑张开,
在滤带37与主压辊30绕兜的下半圈设置有一个压辊43和一个预压辊42。污泥首先被送入调理槽10内,通过在调理槽中加入凝集剂并搅拌,使污泥凝结为污泥块,而后将污泥块送入滤带37中并经过预压辊42、加压辊43与主压辊30的转压配合,将含水量较高的污泥块经脱水后形成含水量较低的泥饼排出。
这种单滤带的污泥脱水机虽具有结构简单和造价低的优点,但是其处理量过低,不适于污泥的大批量处理,另外,脱水效果差,因滚压接触面小,而压力又不是渐增的,即在含水量大时不宜采用大的压力,大的压力会使泥块挤出。
图2给出的是一种双滤带污泥脱水机,它设有上下两条滤带,即上滤带36和下滤带37,其电机31设在机架20的下部并驱动主压辊30转动,在两条滤带之间设有数个高低相间隔的压辊44,以使夹藏于上下两滤带间的污泥块被挤压脱水。这种双滤带污泥脱不机的处理能力较大,但是其零件数目多而结构复杂,另外,由于滤带经多个压辊44的反复大曲率绕折,极易损坏,使用寿命降低。而且,各压辊与主压辊相距远而分散,不易利用机架的两对称侧板21穿支集中固定,故要逐一拼焊组成,使加工维修较为困难,而且,安装精度较低。也存在脱水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既具有较大处理量,而又有较简单结构、便于制造、安装的脱水效果好的逐渐增压式双滤带污泥脱水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在机架上设置有双滤带,驱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部,而污泥调理槽固 定在机架的一端,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分别驱动上下驱动辊相对回转,在上下驱动辊上分别套兜有上下两条滤带,滤带的另一端由撑张辊撑支,在下驱动辊右下方有一与上下滤带的叠落段相兜压的主压辊,在与主压辊兜压的滤带的接触段外侧设置有一逐渐增压机构,该逐渐增压机构是由数个相间隔的压辊构成,而每一压辊与滤带外侧的接触压力均不相同,形成了一渐进增加的脱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