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日2018.07.24
IPC分类号E03F5/14; E03F9/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提供一种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包括推板、伸缩装置、承接装置及长方体形的池体;所述推板位于所述池体的内腔,所述池体的一侧设有活动门,所述承接装置位于所述活动门的正下方;所述承接装置包括料斗和分装容器,所述分装容器位于所述料斗的正下方,所述料斗的出料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推板包括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板块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开口朝向所述活动门的U字形,所述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分别紧贴所述池体相对的两侧壁,所述第二板块背离所述活动门的一侧与所述伸缩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对污水处理池内的淤泥进行快速有效的清除并分装。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推板、伸缩装置、承接装置及长方体形的池体;
所述推板位于所述池体的内腔,所述池体的一侧设有活动门,所述承接装置位于所述活动门的正下方;
所述承接装置包括料斗和分装容器,所述分装容器位于所述料斗的正下方,所述料斗的出料管上设有控制阀;
所述推板包括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板块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开口朝向所述活动门的U字形,所述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分别紧贴所述池体相对的两侧壁,所述第二板块背离所述活动门的一侧与所述伸缩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朝向所述活动门的一侧和所述第三板块朝向所述活动门的一侧均设有两个以上刮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为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贯穿所述池体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二板块的一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面靠近所述伸缩装置的一侧为水平面,所述池体的底面靠近所述活动门的一侧为向下倾斜的坡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门包括第二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池体远离所述伸缩装置的一侧壁上的抽拉板,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的轴向与所述池体的高度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抽拉门的顶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装容器为编织袋,所述料斗的出料管上对称设有两个用于钩挂所述编织袋的挂耳。
说明书
一种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加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已经是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污水处理中污水处理池已成为重要设备,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在工作过程中,污泥容易积累在沉淀池上。若不及时进行清理往往会导致整个污水处理达不到指定的指标。目前,对污水处理池的清理,主要是依靠人工来完成(人工捞取并打包),操作不方便,工作强度大,同时工作效率低,耗费劳动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快速清理池内淤泥的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有淤泥清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池,包括推板、伸缩装置、承接装置及长方体形的池体;所述推板位于所述池体的内腔,所述池体的一侧设有活动门,所述承接装置位于所述活动门的正下方;所述承接装置包括料斗和分装容器,所述分装容器位于所述料斗的正下方,所述料斗的出料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推板包括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板块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开口朝向所述活动门的U字形,所述第一板块和第三板块分别紧贴所述池体相对的两侧壁,所述第二板块背离所述活动门的一侧与所述伸缩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块朝向所述活动门的一侧和所述第三板块朝向所述活动门的一侧均设有两个以上刮齿。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装置为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贯穿所述池体的一侧壁与所述第二板块的一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池体的底面靠近所述伸缩装置的一侧为水平面,所述池体的底面靠近所述活动门的一侧为向下倾斜的坡面。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门包括第二液压缸和设置在所述池体远离所述伸缩装置的一侧壁上的抽拉板,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的轴向与所述池体的高度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抽拉门的顶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分装容器为编织袋,所述料斗的出料管上对称设有两个用于钩挂所述编织袋的挂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池内设置推板将池内的淤泥聚拢到靠近活动门的一侧,利用淤泥自身的重力使得淤泥从活动门流出到料斗内并分装到分装容器中,从而实现池内淤泥的快速清理并打包,相对人工清理而言,效率更高,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成本,可推广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