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布时间:2019-3-8 10:26:32

  申请日2018.12.19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IPC分类号C10L5/44; C10L5/4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50~50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10份;所述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生物质秸秆送入破碎机中,将其破碎成粒度为1mm的颗粒;S2:通过定量给料机将污泥、生物质秸秆颗粒、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比例送入混合罐中,常温下搅拌混合均匀;S3:将混合均匀的物料送入污泥成型机中挤压成型,即得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本发明将污泥转化为易燃的燃料,燃料热值较高,易燃性好,燃烧后仍保持颗粒状,少量飞灰吸附在灰烬颗粒的内部,产生的扬尘很小,清洁环保。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50~50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60~30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6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80~12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5~3.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为城市污泥或制革污泥,污泥的含水率为58%~62%,污泥中有机质的含量不低于350g/Kg。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质秸秆颗粒为玉米秸秆颗粒、小麦秸秆颗粒、大豆秸秆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混合,生物质秸秆颗粒的粒度为1mm。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粘度为2500~3000mPa.s。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颗粒的粒度为2cm~5cm,堆积密度为1.5kg/L~1.8kg/L,热值1500~1800kCal/kg。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生物质秸秆送入破碎机中,将其破碎成粒度为1mm的颗粒;

  S2:通过定量给料机将污泥、生物质秸秆颗粒、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比例送入混合罐中,常温下搅拌混合均匀;

  S3:将混合均匀的物料送入污泥成型机中挤压成型,即得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混合搅拌时间为15min~4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通过更换成型机的挤压模具,可以制备球形、方形或圆柱形燃料。

  说明书

  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按其来源可进一步细分为生活污水污泥、工业废水污泥和给水污泥。污泥的主要特性包括体积大、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颗粒细腻、比重较小、呈胶状液态,非常难以处理。随着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泥产量越来越大,如何对污泥进行减量化处理,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目前,含水污泥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直接填埋、农业利用、干化和直接焚烧四种。直接填埋是最早期的处理方法,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目前已逐渐被边缘化。对于富含大量微量元素的污泥,经处理后可以作为农用肥使用;但是,由于污泥本身性质和成分的不确定因素,添加处理剂的种类和用量无法固定,无法获得成分含量稳定的肥料,且污泥中的重金属无法消除,长期使用后会造成重金属在土壤累积,因此该方法也没有获得广泛推广。污泥干化可以对污泥体积进行有效减容,便于运输和利用;但是,由于污泥本身含水量高、粘度很大,对干化技术具有很高的要求,干化成本高,并且,干化后污泥依然存在出路问题。将污泥直接焚烧即可彻底消毒灭菌又可回收热量,真正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处理方式,但是,虽然污泥中往往含有大量有机物,在燃烧时可以产生一定的热量,但其热值较低,仅为500kCal/kg~1000kCal/kg,达不到燃料所需的热值要求,另外,污泥焚烧后产生的扬尘很大,加之焚烧后的灰烬为细粉状,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因此,如何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且对环境无污染无害,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中国专利CN201610898916.2公开了一种含有生物质污泥的秸秆燃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燃料由含有秸秆的生物质污泥100份、膜处理上清液和秸秆的混合物500~5000份、木质素1~10份、纤维素泥10~100份制成。当时,该燃料所使用的原料多为某种固定处理方法下的产物(例如膜处理上清液是指生产木质素过程中使用“超滤有机管式膜过滤”和“纳滤卷式膜过滤”对木质素原液分离、提浓、提纯时产生的有机废液),不具有通用性,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而且,污泥处理量小,相对于500~5000份的膜处理上清液和秸秆的混合物,仅能处理100份含有秸秆的生物质污泥,不适合污泥的大批量处理。

  中国专利CN201510595177.5公开了一种污泥生物质球团化、燃料化处理方法,将污泥、生物质粉、钠基膨润土、氧化钙粉、羧甲基纤维素混合搅拌后压制成球,通过竖窑干燥后即得污泥球团燃料。该方法的污泥处理量较大,生物质粉与污泥的质量比为1:2~3;但是,经试验表明,该方法燃烧时仍会产生明显扬尘,污染大气,而且,团化污泥需要进行干燥,耗热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及其制备方法,原料易得、制备简单、热值较高、污泥处理量大,且不产生扬尘,清洁环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50~50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10份;

  优选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60~30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6份;

  进一步优选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含水率为55%~70%的污泥100份、生物质秸秆颗粒80~12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5~3.5份。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污泥为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城市污泥或制革污泥,污泥的含水率为58%~62%,污泥中有机质的含量不低于350g/Kg,优选不低于400g/Kg。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生物质秸秆颗粒为玉米秸秆颗粒、小麦秸秆颗粒、大豆秸秆颗粒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混合,生物质秸秆颗粒的粒度为1mm。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2%水溶液在20℃时的粘度为2500~3000mPa.s。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颗粒的粒度为2cm~5cm,堆积密度为1.5kg/L~1.8kg/L,热值1500kCal/kg~1800kCal/kg。

  所述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生物质秸秆送入破碎机中,将其破碎成粒度为1mm的颗粒;

  S2:通过定量给料机将污泥、生物质秸秆颗粒、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比例送入混合罐中,常温下搅拌混合均匀;

  S3:将混合均匀的物料送入污泥成型机中挤压成型,即得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

  所述步骤S2中,混合搅拌时间为15min~40min。

  所述步骤S3中,通过更换成型机的挤压模具,可以制备球形、方形或柱形燃料;成型机上面有挤压压力表进行计量,压力值在0.1~0.2mpa。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及其制备方法,将污泥转化为易燃的燃料,燃料热值较高,易燃性好,燃烧后仍保持颗粒状,少量飞灰吸附在灰烬颗粒的内部,产生的扬尘很小,清洁环保。

  本发明燃料包含污泥、生物质秸秆颗粒、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三种原料,体系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廉,污泥处理量大,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生物质秸秆颗粒的适量加入,对污泥进行了分散、减少了燃料密度,使燃料更加易燃、且燃料能够充分燃烧,有效提高了燃料的热值,增加了燃料的发热量和利用率;另外,本发明选用粒度为1mm左右的生物质秸秆颗粒而不是生物质秸秆粉末,是为了保持其内部的多孔结构,燃烧时增加氧气的流通,进一步提升燃料热值和燃烧充分程度,减少灰尘的产生。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适量加入,能够增加污泥和生物质秸秆颗粒的粘结性能,提高燃料颗粒的挤压成型效果,同时可使燃料在燃烧后保持原始的颗粒状、避免灰烬飞扬。本发明进一步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粘度和聚合度进行了限定,以保证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聚合度小、粘度低,则粘结效果差、不易挤压成型,加入量增加、生产成本提高,燃烧后灰烬颗粒的成型度较差,灰烬颗粒不完整,飞灰量增加。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聚合度大、粘度大,混合后容易成团,成型机挤出时形状不规则,外观差,使得燃烧时的均匀性差、影响燃料的热值:燃料颗粒过大时容易发生硬壳现象,燃料颗粒过小时容易发生飞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生物质秸秆污泥燃料的制备方法,方法简单,设备常规,成本较低,不产生污染,绿色环保,适合大规模生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