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

发布时间:2019-3-5 20:08:23

  申请日2018.12.14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1/10; C02F101/16; C02F101/30; C02F101/38

  摘要

  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包括:生化处理单元、物化处理单元、化学处理单元及污泥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包括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及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物化处理单元包括轻质滤料滤池以及混凝沉淀池;化学处理单元包括重力整流式离子交换法污水处理末端除氮设备;污泥处理单元包括集泥池、污泥浓缩池及污泥脱水设备;污泥处理单元对污泥进行脱水成为泥饼,脱水产生的分离液回流至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处理;本发明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各单元间的污水处理环环相扣,实施及运行成本低,但污水处理效率高;不仅可在新建污水处理场所实施,也可在现有污水处理场所上进行改进,适用性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化处理单元、物化处理单元、化学处理单元以及污泥处理单元;生活污水依次经由所述生化处理单元、所述物化处理单元以及所述化学处理单元处理;

  其中,所述生化处理单元包括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以及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

  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水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一池体,该第一池体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由下至上根据污水处理的功能不同依次区分为涡流反应区、悬浮反应区、过滤反应区及第一出水区;所述污水由所述第一池体最下方的所述涡流反应区进入,并向上依次流经所述悬浮反应区和所述过滤反应区,经处理后从所述第一出水区溢流出水;其中,

  所述涡流反应区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开设有至少一条倒梯形槽道,各所述倒梯形槽道的底部均水平设置有进水管,该进水管与一污水进口连通设置,用以将待处理的污水引入所述涡流反应区;其中,所述进水管的管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数个透水孔,且各所述透水孔朝向进水管侧部的斜下方开设,构成各所述透水孔的出水水流冲击所述倒梯形槽道的侧壁;

  所述悬浮反应区的内壁上设有排泥斗,该排泥斗为一容器,设有一向上的开口,排泥斗的底部驳接一排泥管路,该排泥管路延伸至所述第一池体外部;

  所述过滤反应区中悬设有数个过滤填料,各所述过滤填料密集填充于所述过滤反应区中,并相对所述第一池体定位;

  其中,各所述过滤填料均为长条状,包括一条状主体,该条状主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并朝向四周延伸密集设有多根附着丝,各所述附着丝的表面为附着表面,该附着表面供上升水流中的厌氧菌附着增殖;

  所述第一出水区的顶部为第一溢流面,处理的水流经由该第一溢流面溢出所述第一池体;

  所述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水处理单元,所述第二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二池体,该第二池体所形成的内部空间沿其长度方向从前向后依次为导流区和旋推流反应区,两区之间通过一隔板分隔,且该隔板与所述第二池体的底部具有一间隙;其中,

  所述导流区中设有一水流入口,该水流入口的入水来自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的出水;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的间隙为该导流区的水流出口;水流通过所述水流入口进入导流区,经由所述水流出口向后推送进入所述旋推流反应区的下方;

  所述旋推流反应区沿第二池体的高度方向由下至上依次区分为曝气层以及反应区填料层;所述水流经推送,由所述导流区的水流出口向后流入所述旋推流反应区的曝气层,并在继续向后流动的同时向上流经所述反应区填料层,经处理后从第二池体后端上方的一出水口出水;其中,

  所述曝气层的底部沿第二池体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有至少一根布气穿孔管;所述布气穿孔管与一空气进口连通设置,用以将含有氧气的空气导入所述曝气层;并且所述布气穿孔管的管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数个布气孔,各所述布气孔朝向布气穿孔管侧部的斜下方开设;当所述布气穿孔管为一根时,布气穿孔管位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的中间位置,并距离第二池体的侧壁有一距离,用以形成一旋流态气水混合流;当所述布气穿孔管为多根时,各布气穿孔管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两侧的布气穿孔管距离第二池体的侧壁有一距离,所述旋流态气水混合流形成于相邻两布气穿孔管之间以及布气穿孔管与第二池体的侧壁之间;在滤池的工作状态下,从所述第二池体的横截面角度观察,所述布气穿孔管的上方形成有上升的气水混合流,而相邻两布气穿孔管之间以及布气穿孔管与第二池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下降的气水混合流,上升的气水混合流与下降的气水混合流均贯穿于所述反应区填料层以及所述曝气层,两者共同构成所述旋流态气水混合流;

  所述反应区填料层中悬设有弹性填料,所述弹性填料密集填充于所述反应区填料层中,并相对所述第二池体定位;其中,所述弹性填料由多个便于菌类附着的条状填料组成,该条状填料包括一条状主体,该条状主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并朝向四周延伸密集设有多根附着丝,各所述附着丝的表面为附着表面,该附着表面供水流中的好氧菌附着增殖;

  所述物化处理单元包括轻质滤料滤池,该轻质滤料滤池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水处理单元,所述第三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三池体,该第三池体由上至下由互通水流的清水区、过滤区和第一进水区构成;其中,

  所述清水区及所述过滤区之间、所述过滤区及所述第一进水区之间,均通过一滤板分隔,该滤板上设有数个用于通水的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进水区具有一第一进水口,该第一进水口供接入待过滤的污水;

  所述过滤区内容置有数个密度小于水的轻质弹性滤料颗粒,该轻质弹性滤料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滤板上水流通道的宽度;通水后,各所述轻质弹性滤料颗粒通过水的浮力密布于上层滤板的下方形成一过滤层,并与下层滤板之间具有一间隙;

  所述清水区的顶部为清水的第二溢流面;

  所述化学处理单元包括重力整流式离子交换法污水处理末端除氮设备;该末端除氮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第四水处理单元,所述第四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四池体,该第四池体由从下至上互通水流的第二进水区、反应区和第二出水区构成;其中,

  所述第二进水区及所述反应区之间设有一下滤网隔板,所述反应区及所述第二出水区之间设有一上滤网隔板,所述上滤网隔板以及所述下滤网隔板上均设有数个通水孔;

  所述第二进水区具有一第二进水口,该第二进水口用于接入待处理的污水;

  所述反应区中设有水流整流装置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层;所述水流整流装置设于所述下滤网隔板的上方,用于将进水整流成层流态水流;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层由若干离子交换树脂颗粒构成,各离子交换树脂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通水孔的孔径;

  污水经除氮处理之后经由所述第二出水区的顶部出水;

  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包括集泥池、污泥浓缩池以及污泥脱水设备;

  所述集泥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中的过剩厌氧泥,并通过一第一抽泥泵将集泥池底部的沉积泥抽入所述污泥浓缩池中,并通过一第二抽泥泵将污泥浓缩池底部的浓缩泥抽入所述污泥脱水设备中进行脱水;

  所述污泥处理单元脱水产生的分离液回流至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处理;

  所述物化处理单元还包括混凝沉淀池,该混凝沉淀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的出水,并通过管路将含磷的物化泥送至所述污泥处理单元的所述集泥池中;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轻质滤料滤池的所述第一进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集水池,该集水池用于接入待处理的生活污水;所述集水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生化处理单元中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的所述污水进口;

  所述轻质滤料滤池的反洗排水通过管路送至所述集水池中;

  所述末端除氮设备的含氮废液通过管路送至所述集水池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应急池,该应急池与所述集水池可连通地设置,在遇到短时大流量的生活污水冲击负荷下,所述应急池对所述集水池起到扩容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处理单元还包括二次沉淀池,该二次沉淀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的出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沉淀池通过管路将含水的剩余活性污泥通过管路送至所述集水池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并通过管路将含磷的物化泥送至所述污泥处理单元的所述集泥池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化处理单元还包括贮水池,该贮水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轻质滤料滤池的出水,贮水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末端除氮设备的所述第二进水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消毒处理单元,所述消毒处理单元包括消毒接触池,该消毒接触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末端除氮设备的出水,对该出水进行消毒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监控计量单元,所述监控计量单元包括水质监测仪及计量槽,用于监控系统的出水流量和水质指标。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池包括厌氧泥集泥池和物化污泥集泥池;所述厌氧泥集泥池用于接纳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中排出的过剩厌氧泥,所述物化污泥集泥池用于接纳所述二次沉淀池中排出的含磷的物化泥。

  说明书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多数是引用国外技术,尽管这些技术基本能够满足在国内的应用,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不同,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因此研发更加高效低耗可行性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势在必行。

  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以生化处理为主,通过培植微生物,利用其生化功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是最经济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通常,生化处理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可根据构造形式和工艺流程不同细分为:曝气生化法、SBR法、CASS法、氧化沟法、A-A-O法等,业内普遍认为A-A-O同步脱氮除磷法相对较合理。

  但是,A-A-O同步脱氮除磷法尚存以下不足:

  一、流量分配不合理;

  厌氧反应器按日平均时流量再加好氧生化回流活性污泥量计,水力停留时间40分钟,高峰时流量计30分钟;缺氧反应器按日平均时流量再加好氧生化回流混合液量计,水力停留时间17分钟,高峰流量时15分钟;厌氧反应器和缺氧反应器在池内还分别安装搅拌器,存在以下问题:

  1、污水管道设计流速要求大于自清流速,所以管道内低流速时沉泥,在高流速时即被冲走,进入终点泵房集水池的污水含厌氧微生物量很少,体现在污水悬浮物100mg/L中的一部分;而相当于污水量50%的回流活性污泥溶解氧约为2mg/L,是连续不断用泵从二沉池抽泥送入厌氧反应器,与生活污水充分混合30~40分钟,此时厌氧反应器内的混合液溶解氧无法达到0mg/L;

  2、缺氧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仅15~17分钟,假设厌氧反应器出水溶解氧0mg/L,与来自好氧反应器、用泵压送两倍于日平均时流量、溶解氧>2mg/L的混合液进行混合反应,此时缺氧反应器内溶解氧无法达到0-0.5mg/L;

  3、在大量回流活性污泥的过程中,好氧兼性菌是优势菌,而好氧反应器的后半部要求有充足的硝化菌,其世代时间长、需氧要求高,是纯好氧菌,在好氧反应器的实际水力停留时间仅90~100分钟的条件下,其后半部(硝化区)推出去的是硝化菌,进入的是兼性菌,会影响其硝化反应功能;

  二、脱氮过程不稳定;

  通常,脱氮过程包括:

  1、含有机氮的污水进入厌氧反应器,在厌氧菌的生化、氨化反应下转化为氨氮(NH3-N);

  2、含氨氮污水进入好氧反应器在好氧硝化菌的生化硝化反应下转化为硝酸盐氮(NO3--N);

  3、含NO3-混合液回流入缺氧反应器,在厌氧反硝化菌的生化还原反应下转化为氮气(N2↑),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4、如果厌氧反应器内没有足够的厌氧菌、缺氧反应器内没有足够的厌氧反硝化菌、好氧反应器内好氧硝化菌受到干扰的状态下,则无法有效实现上述脱氮过程;

  三、A-A-O法除磷效果欠佳;

  据了解采用A-A-O法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有不少,大多是靠投加除磷剂、凝聚剂物化法达到总磷达标的要求,说明其生物除磷效果也有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发明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组合系统;包括:

  生化处理单元、物化处理单元、化学处理单元以及污泥处理单元;生活污水依次经由所述生化处理单元、所述物化处理单元以及所述化学处理单元处理;

  其中,所述生化处理单元包括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以及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

  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水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一池体,该第一池体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由下至上根据污水处理的功能不同依次区分为涡流反应区、悬浮反应区、过滤反应区及第一出水区;所述污水由所述池体最下方的所述涡流反应区进入,并向上依次流经所述悬浮反应区和所述过滤反应区,经处理后从所述第一出水区溢流出水;其中,

  所述涡流反应区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开设有至少一条倒梯形槽道,各所述倒梯形槽道的底部均水平设置有进水管,该进水管与一污水进口连通设置,用以将待处理的污水引入所述涡流反应区;其中,所述进水管的管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数个透水孔,且各所述透水孔朝向进水管侧部的斜下方开设,构成各所述透水孔的出水水流冲击所述倒梯形槽道的侧壁;

  所述悬浮反应区的内壁上设有排泥斗,该排泥斗为一容器,设有一向上的开口,排泥斗的底部驳接一排泥管路,该排泥管路延伸至所述池体外部;

  所述过滤反应区中悬设有数个过滤填料,各所述过滤填料密集填充于所述过滤反应区中,并相对所述池体定位;

  其中,各所述过滤填料均为长条状,包括一条状主体,该条状主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并朝向四周延伸密集设有多根附着丝,各所述附着丝的表面为附着表面,该附着表面供上升水流中的厌氧菌附着增殖;

  所述第一出水区的顶部为第一溢流面,处理的水流经由该第一溢流面溢出所述第一池体;

  所述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水处理单元,所述第二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二池体,该第二池体所形成的内部空间沿其长度方向从前向后依次为导流区和旋推流反应区,两区之间通过一隔板分隔,且该隔板与所述第二池体的底部具有一间隙;其中,

  所述导流区中设有一水流入口,该水流入口的入水来自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的出水;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的间隙为该导流区的水流出口;水流通过所述水流入口进入导流区,经由所述水流出口向后推送进入所述旋推流反应区的下方;

  所述旋推流反应区沿第二池体的高度方向由下至上依次区分为曝气层以及反应区填料层;所述水流经推送,由所述导流区的水流出口向后流入所述旋推流反应区的曝气层,并在继续向后流动的同时向上流经所述反应区填料层,经处理后从第二池体后端上方的一出水口出水;其中,

  所述曝气层的底部沿第二池体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有至少一根布气穿孔管;所述布气穿孔管与一空气进口连通设置,用以将含有氧气的空气导入所述曝气层;并且所述布气穿孔管的管体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数个布气孔,各所述布气孔朝向布气穿孔管侧部的斜下方开设;当所述布气穿孔管为一根时,布气穿孔管位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的中间位置,并距离第二池体的侧壁有一距离,用以形成一旋流态气水混合流;当所述布气穿孔管为多根时,各布气穿孔管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两侧的布气穿孔管距离第二池体的侧壁有一距离,所述旋流态气水混合流形成于相邻两布气穿孔管之间以及布气穿孔管与第二池体的侧壁之间;在滤池的工作状态下,从所述第二池体的横截面角度观察,所述布气穿孔管的上方形成有上升的气水混合流,而相邻两布气穿孔管之间以及布气穿孔管与池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下降的气水混合流,上升的气水混合流与下降的气水混合流均贯穿于所述反应区填料层以及所述曝气层,两者共同构成所述旋流态气水混合流;

  所述反应区填料层中悬设有弹性填料,所述弹性填料密集填充于所述反应区填料层中,并相对所述第二池体定位;其中,所述弹性填料由多个便于菌类附着的条状填料组成,该条状填料包括一条状主体,该条状主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并朝向四周延伸密集设有多根附着丝,各所述附着丝的表面为附着表面,该附着表面供水流中的好氧菌附着增殖;

  所述物化处理单元包括轻质滤料滤池,该轻质滤料滤池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水处理单元,所述第三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三池体,该第三池体由上至下由互通水流的清水区、过滤区和第一进水区构成;其中,

  所述清水区及所述过滤区之间、所述过滤区及所述第一进水区之间,均通过一滤板分隔,该滤板上设有数个用于通水的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进水区具有一第一进水口,该第一进水口供接入待过滤的污水;

  所述过滤区内容置有数个密度小于水的轻质弹性滤料颗粒,该轻质弹性滤料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滤板上水流通道的宽度;通水后,各所述轻质弹性滤料颗粒通过水的浮力密布于上层滤板的下方形成一过滤层,并与下层滤板之间具有一间隙;

  所述清水区的顶部为清水的第二溢流面;

  所述化学处理单元包括重力整流式离子交换法污水处理末端除氮设备;该末端除氮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第四水处理单元,所述第四水处理单元包括一第四池体,该第四池体由从下至上互通水流的第二进水区、反应区和第二出水区构成;其中,

  所述第二进水区及所述反应区之间设有一下滤网隔板,所述反应区及所述第二出水区之间设有一上滤网隔板,所述上滤网隔板以及所述下滤网隔板上均设有数个通水孔;

  所述第二进水区具有一第二进水口,该第二进水口用于接入待处理的污水;

  所述反应区中设有水流整流装置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层;所述水流整流装置设于所述下滤网隔板的上方,用于将进水整流成层流态水流;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层由若干离子交换树脂颗粒构成,各离子交换树脂颗粒的粒径大于所述通水孔的孔径;

  污水经除氮处理之后经由所述第二出水区的顶部出水;

  所述污泥处理单元包括集泥池、污泥浓缩池以及污泥脱水设备;

  所述集泥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中的过剩厌氧泥,并通过一第一抽泥泵将集泥池底部的沉积泥抽入所述污泥浓缩池中,并通过一第二抽泥泵将污泥浓缩池底部的浓缩泥抽入所述污泥脱水设备中进行脱水;

  所述污泥处理单元脱水产生的分离液回流至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处理;

  所述物化处理单元还包括混凝沉淀池,该混凝沉淀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的出水,并通过管路将含磷的物化泥送至所述污泥处理单元的所述集泥池中;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轻质滤料滤池的所述第一进水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集水池用于接入待处理的生活污水;所述集水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生化处理单元中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的所述污水进口。

  2.上述方案中,所述轻质滤料滤池C的反洗排水通过管路送至所述集水池中;所述末端除氮设备D的含氮(NO3-)废液通过管路送至所述集水池中。好氧生化、硝化反应后氨氮转化为硝酸盐(NO3-),把其末端混合液回流入厌氧生化组合池,经反硝化菌还原反应后分离氮气(N2↑),具有脱氮效果。上述三鹿废液废水在集水池中与生活污水汇合用污水泵压送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3.上述方案中,还包括一应急池,该应急池通过污水泵与所述集水池可连通地设置,在遇到短时大流量的生活污水冲击负荷下,所述应急池对所述集水池起到扩容缓解作用。

  4.上述方案中,所述生化处理单元还包括二次沉淀池,该二次沉淀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的出水。

  5.上述方案中,所述二次沉淀池通过管路将含水率98%的剩余活性污泥送至所述集水池中,可减轻污泥处理负荷,而且污泥可减量化。含聚磷菌的废水经由集水池回流入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经生化反应后可释放磷,减轻污泥的处理负荷。

  6.上述方案中,所述物化处理单元还包括贮水池,该贮水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轻质滤料滤池的出水,贮水池的出水管路连通所述末端除氮设备的所述第二进水口。

  7.上述方案中,还包括消毒处理单元,所述消毒处理单元包括消毒接触池,该消毒接触池通过管路接纳所述末端除氮设备的出水,必要时对该出水通过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还包括消毒剂投加装置,用于对消毒接触池中投入消毒剂,消毒剂的用量与出水中有机物和微生物的含量有关,需达到环保和卫生部门的达标要求,如细菌总数、大肠菌指标,和接触池的停留时间、出水余氮量。

  8.上述方案中,还包括监控计量单元,所述监控计量单元包括水质监测仪及计量槽,用于监控系统的出水流量和水质指标。

  9.上述方案中,所述集泥池包括厌氧泥集泥池和物化污泥集泥池;所述厌氧泥集泥池用于接纳所述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中排出的过剩厌氧泥,所述物化污泥集泥池用于接纳所述二次沉淀池中排出的含磷的物化泥。

  厌氧过剩活性污泥可用于新开污水厂的接种或农用肥料,少量无利用价值的污泥和物化污泥用自吸式排泥泵压送入污泥浓缩池。

  10.上述方案中,好氧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中,泥水分离之后,好氧生化处理产生的含有好氧微生物的含水率大于98%的活性污泥被送回至厌氧生化处理环节中重新处理与利用,所含聚磷菌经厌氧生化反应后可释放磷。

  11.上述方案中,好氧生化处理后含有磷酸盐(PO4³-)的污水进入混凝沉淀池中;向池内投加除磷剂、凝聚剂,经混合反应与沉淀后形成含磷物化污泥排出,该污泥由大部分磷酸钙和悬浮物所组成;

  泥水分离之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单元的集泥池中,泥水分离之后的污水中尚有微小悬浮物、胶态物和微生物随水带出,其中含有少量磷,进入一体化轻质滤料滤池进行过滤。

  12.上述方案中,污水经过轻质滤料滤池过滤之后,有效截留微小悬浮物、胶态物、微生物,使出水清晰,并使TP、SS指标达标;

  若TP指标尚未达标,则用泵压送入重力整流式离子交换法末端除氮设备,通过末端除氮设备利用阴离子交换法也可去除污水中的磷酸盐(PO4³⁻),使出水中TP达标。

  13.上述方案中,于步骤三之后,出水先经由消毒处理单元进行消毒处理,再经由监控计量单元监控系统的出水流量和水质指标情况,最终进行排放水。

  14.上述方案中,污泥处理单元收集厌氧生化处理产生的含有厌氧微生物的少量过剩活性污泥以及物化处理时排出的含磷物化污泥并进行脱水处理;脱水产生的分离液送回至生化处理单元。

  借此设计,可使污泥大幅度减量,如:①好氧生化剩余活性污泥量多、难脱水,全部回流至厌氧生化再处理;②厌氧生化过剩的污泥具有接种与施肥的利用价值,只有少量排出,物化污泥和少量厌氧污泥容易脱水,可提高污泥处理的效率。

  因此,既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负荷,又节省了污泥处理后泥饼(浓缩与脱水后含水率约为70%)的外运处置费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发明包括生化处理、物化处理、化学处理,三者按从前向后的顺序对生活污水进行逐一处理,且各处理之间环环相扣。其中,

  生化处理单元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主要用于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厌氧微生物与好氧微生物的生化反应下深度分解;具体的,生化处理单元包括厌氧生化处理和好氧生化处理;其中,厌氧生化处理通过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完成,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为厌氧生化各类厌氧菌、厌氧兼性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与繁衍条件,在分解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其链锁反应作用,同时为好氧生化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污水中含有机氮经生化与氨化反应后转化为氨氮,有机磷经生化反应后转化为无机磷;好氧生化处理通过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完成,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为好氧菌、好氧兼性菌构建了良好的生存与繁衍的环境,污水中富含好氧微生物所需的有机物以及通过鼓风机送入的氧气;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后,在气水旋流条件下会不断更新,保持其生物接触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效果,兼具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这两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有利于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菌类生存繁衍,使水流中氨氮硝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为生物脱氮创造条件,其中的聚磷菌具有过量吸附磷特性,使生化出水减少含磷量;

  物化处理单元对污水进行物化处理,主要用于将经过生化处理之后的污水进行除磷处理(除去磷酸盐),同时去除污水中的微悬浮物、胶态物以及部分微生物;具体的,通过在混凝沉淀池中投入除磷剂、凝聚剂可进行除磷并凝聚悬浮物使之泥水分离;通过轻质滤料滤池在过滤过程中可有效截留细微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形成滤膜较快,具有进一步去除COD、SS、TP的功能,使出水清澈,为后续化学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混凝沉淀池与一体化轻质滤料滤池进行组合可以减少投加除磷剂、凝聚剂的用量,同时还减少污泥量,节省运行费用;

  化学处理单元对污水进行化学处理,将经过物化处理之后的污水中的硝酸盐氮(NO3-)(以及PO43-)去除;具体的,重力整流式离子交换法污水处理末端除氮设备可显著降低出水中TN(总氮)含量;采用重力式离子交换法,通过Cl-型强碱性(或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颗粒对污水中的NO3-进行离子交换,同时采用水流整流装置并提高离子交换树脂层的容积率,避免运行或再生过程中因离子交换树脂乱层而影响离子交换反应的效果。

  污泥处理单元用于收集厌氧生化处理少量过剩的含有厌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以及混凝沉淀池排出的含磷物化污泥并进行浓缩脱水处理。脱水后形成的泥饼体积较小,外运处置较为方便;脱水产生的分离液可送回至厌氧生化处理环节重新处理。

  其中,轻质滤料滤池的反洗排水通过管路回流至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中,进行重新处理。

  本发明的生化处理、物化处理、化学处理对生活污水的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升流式厌氧生化污水处理组合池、旋推流淹没式好氧生物滤池、一体化轻质滤料滤池以及重力整流式离子交换法污水处理末端除氮设备均为高效低耗的工艺设计方案,便于推广和实施。

  污水经水泵一次提升后,依次经厌氧生化池、好氧生化池、二次沉淀池、混凝沉淀池、轻质滤料滤池、贮水池处理构筑物,可按位差自流进行高程布置,在TN、TP指标不达标时,用低扬程清水泵第二次提升至末端除氮设备,既省水泵电费又操作简便。

  好氧生化混合液不回流,既省回流的设施投资还省电费,同时减轻了鼓风机供气负荷,也省不少电费;经一体化轻质滤料滤池高效过滤,出水清晰,可直接泵入末端除氮设备,能够节省消毒费用;综上,本发明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提高了,运行费用却降低了。

  本发明各主要单元的构筑物都考虑到操作运行的因素,所以操作管理简便,必要时可以实现自动化运行,总控室集中控制全过程的正常运行。

  已运行多年的污水处理厂因处理工艺或构筑物在技术上有问题,处理效果不稳定,若推倒重建成本很高,可参照本发明的方案,采取必要的弥补或局部技术改造,可减少工程投资、节省运行费用、方便操作管理、达标排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