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日2018.03.09
IPC分类号C02F11/00; C02F11/06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所述溢流箱1和消毒池2通过连接管一14连接,且接管一14上置有水泵三22,溢流箱1通过连接管二18连接臭氧氧化池3,连接管二18与臭氧氧化池3连接处的下方置有逆流管17连接溢流箱1和臭氧氧化池3。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对污泥逐级溢流沉淀处理,每溢流到一个溢流间污泥都会沉淀一部分,污水抽入消毒池再次消毒,沉积污泥抽入臭氧氧化池消毒处理,臭氧氧化池上部分的污水被抽入到第一个溢流间再次循环沉积溢流处理。
权利要求书
1.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包括溢流箱(1)、消毒池(2)、臭氧氧化池(3)、第一溢流间(4)、第二溢流间(5)、第三溢流间(6)、第四溢流间(7)、溢流孔(8)、入水管(9)、投药口一(10)、污泥导入管(11)、清污管一(12)、清污管二(13)、连接管一(14)、污水排出管(15)、污泥排出管(16)、逆流管(17)、连接管二(18)、水泵一(19)、水泵二(20)、投药口二(21)、水泵三(22)、盖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箱(1)和消毒池(2)通过连接管一(14)连接,且接管一(14)上置有水泵三(22),溢流箱(1)通过连接管二(18)连接臭氧氧化池(3),连接管二(18)与臭氧氧化池(3)连接处的下方置有逆流管(17)连接溢流箱(1)和臭氧氧化池(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导入管(11)连接溢流箱(1)上方,溢流箱(1)顶部分别设置有入水管(9)和投药口一(10),所述溢流箱(1)内部设置有第一溢流间、第二溢流间、第三溢流间、第四溢流间,每个溢流间都置有溢流孔(8),溢流间呈不规则梯形,溢流孔在梯形溢流间的侧面,每一个溢流孔的下方都是一个溢流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溢流间(4)设置有清污管一(12),第二溢流间(5)的侧面设置有清污管二(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2)的顶部置有投药口二(21)和盖板(23),底部置有污水 排出管(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流管(17)上置有水泵二(20),连接管二(18)上置有水泵一(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氧化池(3)底部置有污泥排出管(16)。
说明书
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卫生领域,具体为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工业城市化发展过快,排污问题日渐凸显,污泥中夹渣这许多细菌和有害微生物,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将污泥从沟渠中挖出后掩埋,由于治病细菌没有消除,这样会给掩埋土地周围的环境造成潜在的影响,这就需要一套能在处理污泥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消毒的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污泥分解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污泥循环溢流消毒分离处理装置,包括溢流箱1、消毒池2、臭氧氧化池3、第一溢流间4、第二溢流间5、第三溢流间6、第四溢流间7、溢流孔8、入水管9、投药口一10、污泥导入管11、清污管一12、清污管二13、连接管一14、污水排出管15、污泥排出管16、逆流管17、连接管二18、水泵一19、水泵二20、投药口二21、水泵三22、盖板23,所述溢流箱1和消毒池2通过连接管一14连接,且接管一14上置有水泵三22,溢流箱1通过连接管二18连接臭氧氧化池3,连接管二18与臭氧氧化池3连接处的下方置有逆流管17连接溢流箱1和臭氧氧化池3。
所述污泥导入管11连接溢流箱1上方,溢流箱1顶部分别设置有入水管9和投药口一10,所述溢流箱1内部设置有第一溢流间、第二溢流间、第三溢流间、第四溢流间,每个溢流间都置有溢流孔8,溢流间呈不规则梯形,溢流孔在梯形溢流间的侧面,每一个溢流孔的下方都是一个溢流间。
所述第一溢流间4设置有清污管一12,第二溢流间5的侧面设置有清污管二13。
所述消毒池2的顶部置有投药口二21和盖板23,底部置有污水排出管15。
所述逆流管17上置有水泵二20,连接管二18上置有水泵一19。
所述臭氧氧化池3底部置有污泥排出管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结构对污泥逐级溢流沉淀处理,每溢流到一个溢流间污泥都会沉淀一部分,污水抽入消毒池再次消毒,沉积污泥抽入臭氧氧化池消毒处理,臭氧氧化池上部分的污水被抽入到第一个溢流间再次循环沉积溢流,可根据污泥量的需求扩大或缩小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污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