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污泥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9-2-27 14:55:36

  申请日2017.08.21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包括初滤池、氧化塘、调节池、SBR池、人工湿地池;初滤池、氧化塘、调节池、SBR池依次通过污泥水输送装置联接;SBR池通过污水管道与人工湿地池联接,污水管道上设有开闭阀;初滤池上设有进水口;人工湿地池设有出水口;调节池通过污泥输送装置联接污泥干化池,污泥干化池通过浓缩液管道联接氧化塘。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处理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结构简单,适于就地构建,避免了在大量的处理点重新铺设排污管道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的问题,避免了污水全部排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取得了就地构建,就近高效处理的效果,分担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权利要求书

  1.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包括初滤池、氧化塘、调节池、SBR池、人工湿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滤池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初滤池、氧化塘、调节池、SBR池依次通过污泥水输送装置联接;所述SBR池设有出水口,所述人工湿地池设有进水口,所述SBR池的出水口通过污水管道与人工湿地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污水管道上设有开闭阀;所述人工湿地池还设有出水口;

  所述调节池通过污泥输送装置联接污泥干化池,所述污泥干化池通过浓缩液管道联接所述氧化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水输送装置包括污泥水泵和污泥水管道;所述污泥输送装置包括污泥泵和污泥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塘设有隔墙以将氧化塘分为生物降解区和采水区;所述生物降解区铺设有种植基质并种植有水生植物;氧化塘和调节池之间联接的污泥水泵的泵水口设在采水区的底部;所述初滤池和氧化塘之间联接的污泥水管道、所述浓缩液管道均联接于所述生物降解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调节池的底部设有污泥堆积深槽,调节池和污泥干化池之间联接的污泥泵的泵水口设在污泥堆积深槽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初滤池和氧化塘之间联接的污泥水泵的泵水口设在初滤池的底部;调节池和SBR池之间联接的污泥水泵的泵水口设在调节池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初滤池内,位于初滤池的进水口和污泥水输送装置之间,设有竖向的履带式机械格栅机;所述履带式机械格栅机包括履带式机械格栅和转动电机;履带式机械格栅的宽度与初滤池的宽度对应以将所述初滤池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履带式机械格栅的顶端高于所述初滤池并联接所述转动电机;履带式机械格栅顶端相对底端向远离初滤池进水口方向倾斜,以迎着水流的方向承滤并排出杂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BR池联接有曝气风机,SBR池的底部设有若干曝气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池为潜流湿地,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鹅卵石层,沸石层,砂石层,并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人工湿地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在相对距离最远的两边。

  说明书

  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是为了使污水达到排入水环境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的过程;污水处理过程会产生含水量较高的污泥,一般含水率约80%,并富含有机质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和病毒、病原体、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污泥干化即污泥脱水,指将流态的原生、浓缩或消化污泥脱除水分,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泥块的一种处理方法,污泥干化处理可使污泥减容,体积减小,形成的泥块无臭味、无病原体、污染小。现有的含有大量污泥的高浓度污水处理,特别是河道、湖库在底泥清除后产生的高浓度污水的处理,都是通过排污管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专门的干化净化,然而并非所有的河道流域、湖库都配备有完整的排污管道等污水处理设施,造成该区域内的水质不断恶化,持续影响周围环境,而再铺设排污管道等污水处理设施存在处理点太多且工程量大的问题,成本太高。如何能针对处理点就地构建设施进行处理,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避免在大量的处理点重新铺设排污管道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也有限的问题,达到就地构建,就近处理,同时可分担污水处理厂压力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简易处理系统,包括初滤池、氧化塘、调节池、SBR池、人工湿地池;所述初滤池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初滤池、氧化塘、调节池、SBR池依次通过污泥水输送装置联接;所述SBR池设有出水口,所述人工湿地池设有进水口,所述SBR池的出水口通过污水管道与人工湿地池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污水管道上设有开闭阀;所述人工湿地池还设有出水口;

  所述调节池通过污泥输送装置联接污泥干化池,所述污泥干化池通过浓缩液管道联接所述氧化塘。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处理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结构简单,适于就地构建。将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引入初滤池进行初沉、初滤,去除大的杂物;氧化塘用于储存大量高浓度污水,可停留时间长,同时通过生物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病原体,并通过阶段性的更换基质以保证其处理能力、排出污泥;调节池可根据SBR池的处理能力,调节存储水量,对SBR池污水处理负荷提供缓冲,减少进入SBR池水量的波动,同时可在调节池通过化学方式调节污水pH值、含杂质的均匀性等以稳定水质,使进入SBR池的水量和水质都比较稳定,为后续的水处理提供一个稳定和优化的条件,当污水不足时,在一定时间内还能对后续处理设施继续输入污水,保证正常运行,防止处理负荷的急剧变化;关闭开闭阀,使SBR池保持每池污水处理时间在4~6小时,通过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在SBR池中有效脱氮除磷;打开开闭阀,污水最后经人工湿地池,进一步去除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达到深度进化后直接排出水环境中。其中,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在调节池停留时间较长,污泥沉淀,通过污泥输送装置将沉淀的污泥送入污泥干化池进行脱水干化,排出的浓缩液再送回系统的氧化池进行循环处理;SBR池通过阶段性的清除污泥及氧化塘更换的基质,也可送入污泥干化池进行处理。

  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污泥水输送装置包括污泥水泵和污泥水管道;所述污泥输送装置包括污泥泵和污泥管道。

  这样,有效地联接各个处理单元,结构简单,污泥泵的功率相对较大,避免浪费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氧化塘设有隔墙以将氧化塘分为生物降解区和采水区;所述生物降解区铺设有种植基质并种植有水生植物;氧化塘和调节池之间联接的污泥水泵的泵水口设在采水区的底部;所述初滤池和氧化塘之间联接的污泥水管道、所述浓缩液管道均联接于所述生物降解区。

  这样,合理结构布局,污水经生物降解区得到充分处理,漫过隔墙后流入采水区,在采水区泵水避免基质流失。

  进一步地,调节池的底部设有污泥堆积深槽,调节池和污泥干化池之间联接的污泥泵的泵水口设在污泥堆积深槽的底部。

  这样,合理结构布局,有效堆积并泵出污泥,避免浪费能源。

  进一步地,初滤池和氧化塘之间联接的污泥水泵的泵水口设在初滤池的底部;调节池和SBR池之间联接的污泥水泵的泵水口设在调节池的底部。

  这样,是针对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的结构设计,避免污泥在底部沉淀堆积。

  进一步地,初滤池内,位于初滤池的进水口和污泥水输送装置之间,设有竖向的履带式机械格栅机;所述履带式机械格栅机包括履带式机械格栅和转动电机;履带式机械格栅的宽度与初滤池的宽度对应以将所述初滤池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履带式机械格栅的顶端高于所述初滤池并联接所述转动电机;履带式机械格栅顶端相对底端向远离初滤池进水口方向倾斜,以迎着水流的方向承滤并排出杂质。

  这样,从初滤池的进水到被泵出,须流经履带式机械格栅进行过滤,格栅的倾斜角度使其迎着水流的方向,过滤的大的杂物承接在格栅上,通过转动电机带动格栅做履带式的回转运动,将杂物向上承运并在顶端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SBR池联接有曝气风机,SBR池的底部设有若干曝气出口。

  这样,符合SBR池的结构设计,提高SBR池的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人工湿地池为潜流湿地,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鹅卵石层,沸石层,砂石层,并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人工湿地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在相对距离最远的两边。

  这样,污水在基质中缓慢流动,且水流路径最长,达到深度处理的目的。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处理含污泥的高浓度污水,结构简单,适于就地构建,避免了在大量的处理点重新铺设排污管道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的问题,避免了污水全部排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取得了就地构建,就近高效处理的效果,分担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

  2、本实用新型的构建成本低,结构设计合理,处理效果好,适于推广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