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9.11
公开(公告)日2018.12.28
IPC分类号C05G3/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取污泥厂产生的新鲜污泥,与锯末、生物炭、人畜粪便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堆放,堆放时间5‑8天,堆温55‑65℃,获得混合污泥;S2、将干秸秆粉碎至粒度不大于1cm,然后浸泡3‑5天,获得秸秆粉;S3、培养发酵菌;S4、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S2处理后的秸秆粉、S3处理后的菌液、硫酸镁按照重量份数比:80‑85:10‑15:7‑9:0.5‑1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20‑30天,发酵温度45‑55℃;S5、往S4处理后的发酵池中倒入氨水,直到PH值达到7‑8,获得基肥;S6、将部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晒干至含水量不大于20%,然后与S5处理后的基肥混合,直到混合物含水量不大于30%,然后倒入造粒机中造粒。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取污泥厂产生的新鲜污泥,滴干至含水量为50-60%,然后与锯末、生物炭、人畜粪便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50-60:8-12:3-4:20-30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堆放,堆放时间5-8天,堆温55-65℃,获得混合污泥;
S2、将干秸秆粉碎至粒度不大于1cm,然后浸泡3-5天,获得秸秆粉;
S3、将高温纤维素分解菌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EM菌剂取出,用100L的培养基接种,然后升温至50-60℃,培养7-10天,取出检测,直到高温纤维素分解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的浓度达到1.5×10cfu/g及以上即可;
S4、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S2处理后的秸秆粉、S3处理后的菌液、硫酸镁按照重量份数比:80-85:10-15:7-9:0.5-1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20-30天,发酵温度45-55℃;
S5、往S4处理后的发酵池中倒入氨水,直到PH值达到7-8,获得基肥;
S6、将部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晒干至含水 量不大于20%,然后与S5处理后的基肥混合,直到混合物含水量不大于30%,然后倒入造粒机中造粒,造粒完成后将颗粒晒干即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培养基由赫奇逊液体、葡萄糖、琼脂按照体积比为7-9:3-5:1的比例混合均匀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6中,在混合过程中加入菌包粉末,通过菌包粉末调节整体含水量不大于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菌包粉末为生长平菇后的菌包打碎至粒径不大于0.5cm的粉末。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S6中,菌包粉末、混合污泥、基肥的重量份数比如下:5-8:20-25:70-80。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取污泥厂产生的新鲜污泥,滴干至含水量为55%,然后与锯末、生物炭、人畜粪便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58:9:3.5:28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堆放,堆放时间7天,堆温58℃,获得混合污泥;
S2、将干秸秆粉碎至粒度不大于1cm,然后浸泡4天,获得秸秆粉;
S3、将高温纤维素分解菌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EM菌剂取出,用100L的培养基接种,然后升温至55℃,培养8天,取出检测,直到高温纤维素分解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的浓度达到1.6×10cfu/g及以上即可;
培养基由赫奇逊液体、葡萄糖、琼脂按照体积比为8:3.5:1的比例混合均匀而成;
S4、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S2处理后的秸秆粉、S3处理后的菌液、硫酸镁按照重量份数比:82:12:8:0.6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25天,发酵温度50℃;
S5、往S4处理后的发酵池中倒入氨水,直到PH值达到7-8,获得基肥;
S6、将部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晒干至含水量不大于20%,然后与S5处理后的基肥混合,直到混合物含水量不大于30%,然后倒入造粒机中造粒,造粒完成后将颗粒晒干即可;
在混合过程中加入菌包粉末,菌包粉末为生长平菇后的菌包打碎至粒径不大于0.5cm的粉末,通过菌包粉末调节整体含水量不大于20%,且菌包粉末、混合污泥、基肥的重量份数比如下:7:22:73。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取污泥厂产生的新鲜污泥,滴干至含水量为52%,然后与锯末、生物炭、人畜粪便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53:11:3:28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堆放,堆放时间7天,堆温60℃,获得混合污泥;
S2、将干秸秆粉碎至粒度不大于1cm,然后浸泡5天,获得秸秆粉;
S3、将高温纤维素分解菌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EM菌剂取出,用100L的培养基接种,然后升温至53℃,培养10天,取出检测,直到高温纤维素分解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的浓度达到1.5×10cfu/g及以上即可;
培养基由赫奇逊液体、葡萄糖、琼脂按照体积比为7.5:3.3:1的比例混合均匀而成;
S4、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S2处理后的秸秆粉、S3处理后的菌液、硫酸镁按照重量份数比:83:14:7.5:0.7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28天,发酵温度52℃;
S5、往S4处理后的发酵池中倒入氨水,直到PH值达到7-8,获得基肥;
S6、将部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晒干至含水量不大于20%,然后与S5处理后的基肥混合,直到混合物含水量不大于30%,然后倒入造粒机中造粒,造粒完成后将颗粒晒干即可;
在混合过程中可以加入部分菌包粉末,菌包粉末为生长平菇后的菌包打碎至粒径不大于0.5cm的粉末,通过菌包粉末调节整体含水量不大于20%,且菌包粉末、混合污泥、基肥的重量份数比如下:8:24:77。
说明书
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肥料,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机食品已经收到大多数消费者的欢迎,虽然其价格有时远高于普通产品,但是仍然阻挡不了人们对有机食品的热爱。
所谓的有机食品,就是在种植过程中不施加化学肥料、不打农药等,但是施肥、除虫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须的,如果缺少,会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零产量。
因此,有机肥就被人们创造了出来,其采用自然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等,加上发酵技术制成肥效不低于现有化肥的有机肥料,既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又能够避免有机肥造成农作物污染,也就是可以生产出有机食品。
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其采用池塘、河底、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作为原料,即能够解决污泥的污染的处理问题,又能够解决有机肥的制造。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污泥的有机肥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取污泥厂产生的新鲜污泥,滴干至含水量为50-60%,然后与锯末、生物炭、人畜粪便分别按照重量份数比为50-60:8-12:3-4:20-30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堆放,堆放时间5-8天,堆温55-65℃,获得混合污泥。这种设计可以使得污泥中的虫卵、病原体等被杀死,防止二次危害;肥料中加入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对有机物的锁定能力,也能够有效改良土壤;
S2、将干秸秆粉碎至粒度不大于1cm,然后浸泡3-5天,获得秸秆粉;
S3、将高温纤维素分解菌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EM菌剂取出,用100L的培养基接种,然后升温至50-60℃,培养7-10天,取出检测,直到高温纤维素分解菌、高温木质素分解菌的浓度达到1.5×10cfu/g及以上即可;
培养基由赫奇逊液体、葡萄糖、琼脂按照体积比为7-9:3-5:1的比例混合均匀而成;
S4、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S2处理后的秸秆粉、S3处理后的菌液、硫酸镁按照重量份数比:80-85:10-15:7-9:0.5-1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放入发酵室中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时间20-30天,发酵温度45-55℃;
S5、往S4处理后的发酵池中倒入氨水,直到PH值达到7-8,获得基肥;
S6、将部分S1处理后的混合污泥晒干至含水量不大于20%,然后与S5处理后的基肥混合,直到混合物含水量不大于30%,然后倒入造粒机中造粒,造粒完成后将颗粒晒干即可。在混合过程中可以加入部分菌包粉末,菌包粉末为生长平菇后的菌包打碎至粒径不大于0.5cm的粉末,通过菌包粉末调节整体含水量不大于20%,且菌包粉末、混合污泥、基肥的重量份数比如下:5-8:20-25:70-8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及即解决了污泥的污染问题,又能够制造出有机肥,且其肥效不低于现有的同类有机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使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