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生产工艺

发布时间:2019-2-11 9:09:25

  申请日2018.08.20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IPC分类号C05F15/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制备步骤如下:S1,取骨粒废水与甘蔗糖按比例混合后熬煮,得初步处理骨粒废水;S2,取初步处理骨粒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在常温状态下冷却得胶状半成品;S3,将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下述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0.5~1.5份;酵素菌0.01~0.02份及黄豆汁0.02~0.04份;S4,将S3的混合物置于发酵容器内密封发酵;S5,发酵至第4天开始每24小时搅拌发酵容器内发酵的混合物;S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后即得成品。本发明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绿色环保,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增加产量、改善产品口感等优点,对盐碱地实验效果显著,在西北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实验验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取骨粒废水与甘蔗糖按比例混合后熬煮,即得初步处理骨粒废水;

  S2,取S1处理得到的初步处理骨粒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在常温状态下冷却得到胶状半成品;

  S3,将S2处理得到的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下述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0.5~1.5份;酵素菌0.01~0.02份及黄豆汁0.02~0.04份;

  S4,将S3的混合物置于发酵容器内密封发酵;

  S5,发酵至第4天开始每24小时搅拌发酵容器内发酵的混合物一次;

  S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后即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 所述S1在熬煮过程中先用武火煮至骨粒废水温度达到100℃,再冷却至常温后按S2进行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骨粒废水与甘蔗糖的混合比例为3: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 S3所述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以下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1份;酵素菌0.01份及黄豆汁0.03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 S4所述发酵容器用2~3层白纱布或其他透气材料将发酵容器口扎实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5 所述的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5搅拌时间为10~20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在S6中,完全好氧发酵所需的时间为12~15天。

  说明书

  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制作工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骨粒制品加工企业生产骨粒后剩余大量废水,在废水中,经检测,发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磷、钾及微量元素铜、铁、锌、硼、镁、钼,钙。一般生产企业将废水直排江河、水沟或倒排荒山山沟,臭水横流,因蚊蝇滋生,细菌大量繁殖而严重污染环境,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废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经过进一步技术处理,使废水得到充分利用。由原来植物不易吸收营养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营养。从而实现一举二得,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变废为宝。是对人类社会一大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构思巧妙,利用骨粒废水发酵后转化成含植物容易吸收的营养元素的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工艺流程简单且环保。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取骨粒废水与甘蔗糖按比例混合后熬煮,即得初步处理骨粒废水,经过熬煮使甘蔗糖完全溶解在骨粒废水中,同时通过高温对骨粒废水进行杀菌;

  S2,取S1处理得到的初步处理骨粒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在常温状态下冷却得到胶状半成品,胶状半成品可称为“骨精”半成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磷、钾及微量元素铜、铁、锌、硼、镁、钼、钙。

  S3,将S2处理得到的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下述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0.5~1.5份;酵素菌0.01~0.02份及黄豆汁0.02~0.04份;通过加入甘蔗糖、黄豆汁作为营养物质,再加入酵素菌利用加入的营养物质进行发酵,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量营养物质,更有利于植物吸收,满足植物生长对营养元素吸收的需要,特别是糖分子本来是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结合而成,本由于分子量较高,难以被植物细胞吸收,而酵素菌中的转化酶将甘蔗糖分解成活力很强的葡萄糖和果糖,有利于植物吸收;

  S4,将S3的混合物置于发酵容器内密封发酵;密封让酵素菌对营养物质进行有氧发酵;

  S5,发酵至第4天开始每24小时搅拌发酵容器内发酵的混合物;搅拌混合物使外界空气进入发酵容器内,使酵素菌处于有氧环境中发酵,并有利于酵素菌繁殖,使发酵更加充分。

  S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后即得成品。骨粒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充分发酵后使不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物转化成植物容易吸收的氮、磷、钾等无机养分及微量元素,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滴灌,也可以通过喷雾植物叶片的毛细孔吸收,达到营养成分充分被吸收,其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进一步地,所述S1在熬煮过程中先用武火煮至骨粒废水温度达到100℃,再冷却至常温后按S2进行处理。先用武火煮至骨粒废水温度达到100℃可达到有效灭菌的效果,冷却至常温可以使骨粒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析出,避免后续S2过滤处理时大量营养物质的流失。

  进一步地,所述S1骨粒废水与甘蔗糖的混合比例为3:1~2:1。优选骨粒废水与甘蔗糖的混合比例为3:1,先加入甘蔗糖与骨粒废水混混合可增加骨粒废水的饱和度,使骨粒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更多析出。

  进一步地,S3所述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以下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1份;酵素菌0.01份及黄豆汁0.03份。按此重量份数比例混合制备得到的液态肥料所含有的有机物基本上被转化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无机养分和微量元素,减少物料的浪费。

  进一步地,S4所述发酵容器用2~3层白纱布或其他透气材料将发酵容器口扎实密封。采用白纱布或其他透气材料密封是为了保持发酵容器内气体与外界有一定连通,防止酵素菌发酵时产生大量气体使发酵容器内压力增大导致混合物喷出发酵容器。

  进一步地,所述S5搅拌时间为10~20分钟。搅拌时间短于10分钟无法使外界空气完全进入发酵容器内,并且无法完全将发酵容器内产生的发酵气体排出,搅拌时间长于20分钟则降低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在S6中,完全好氧发酵所需的时间为12~15天。好氧发酵能有效将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容易吸收的无机物和微量元素,时间短于12天则好氧发酵不完全,导致制备得到的液态肥料中还含有大量有机物,不利于植物吸收,降低液态肥料的效果,时间长于15天则增加了生产时间。而且由于发酵的现象较为缓慢,很难一下判断清楚,通过搅拌,若气泡越来越多并在液体表面也出现有水泡或白醭则说明酵母菌产生菌落,如果产生了上述这些现象则可以使用了。

  本发明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制作工艺简单;本发明通过6步操作即可将骨粒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有利于植物吸收的无机物和微量元素,制备工艺简单,且每个操作步骤均无需额外特殊处理,工厂操作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即可熟练处理,容易在市场上推广使用;

  第二、成本低,绿色环保;本发明利用骨粒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发酵,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有利于植物吸收的无机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满足植物生长对营养元素吸收的需要,同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巨大;

  第三、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本发明利用骨粒废水,通过加入甘蔗糖、黄豆汁和酵素菌进行发酵得到含有丰富的无机营养元素和微量 元素,施用后能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提高经济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延长产品保鲜期,对果树有保花保果作用,特别是西北盐碱地土壤,效果十分显著,使用本发明液态肥料能够使农作物减少死苗现象,提高产量,从而使农民增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取骨粒废水与甘蔗糖按3:1比例混合后熬煮至100℃,即得初步处理骨粒废水;

  S2,取S1处理得到的初步处理骨粒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在常温状态下冷却得到胶状半成品;

  S3,将S2处理得到的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下述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0.5份;酵母菌0.01份及黄豆汁0.02份;

  S4,将S3的混合物置于发酵容器内并用2层白纱布将发酵容器口扎实密封发酵;

  S5,发酵至第4天开始每24小时搅拌发酵容器内发酵的混合物,每次搅拌时间为20分钟;

  S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12天后即得成品。

  实施例2

  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取骨粒废水与甘蔗糖按3:1比例混合后熬煮至100℃,即得初步处理骨粒废水;

  S2,取S1处理得到的初步处理骨粒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在常温状态下冷却得到胶状半成品;

  S3,将S2处理得到的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下述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1份;酵素菌0.01份及黄豆汁0.03份;

  S4,将S3的混合物置于发酵容器内并用3层白纱布将发酵容器口扎实密封发酵;

  S5,发酵至第4天开始每24小时搅拌发酵容器内发酵的混合物,每次搅拌时间为20分钟;

  S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15天后即得成品。

  实施例3

  一种利用骨粒废水制成液态肥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S1,取骨粒废水与甘蔗糖按2:1比例混合后熬煮至100℃,即得初步处理骨粒废水;

  S2,取S1处理得到的初步处理骨粒废水进行过滤,过滤后在常温状态下冷却得到胶状半成品;

  S3,将S2处理得到的胶状半成品与甘蔗糖、酵素菌及黄豆汁按下述的重量份数比例混合:胶状半成品1.5份;酵素菌0.02份及黄豆汁0.04份;

  S4,将S3的混合物置于发酵容器内并用3层白纱布将发酵容器口扎实密封发酵;

  S5,发酵至第4天开始每24小时搅拌发酵容器内发酵的混合物,每次搅拌时间为20分钟;

  S6,待混合物完全发酵15天后即得成品。

  通过本发明工艺,使骨粒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充分发酵后使不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物转化成植物易于吸收的氮、磷、钾等无机营份及微量元素,满足植物生长对营养元素吸收的需要,可以滴灌,也可以通过喷雾植物叶片毛细孔吸收,达到营养成份充分被吸收,其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通过该工艺制得的液态肥料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彻底改变因长期施用化肥生产出的农产品果不甜、米不香,菜无味的技术难题。还可以延长鲜花、蔬菜保鲜期。特别是我国西北盐碱地,施用骨粒废水制得的液态肥料能减少死苗现象,提高农作物小苗成活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效果的确是显著的。

  经过对本发明工艺所得的产品进行试验,试验数据如下:

  试验1

  试验地点:试验设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明溪村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肥力中下,前茬作物为小白菜。

  实验单位:广东省惠东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供试作物:菜心,品种为尖叶油青甜菜心。

  供试肥料: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骨粒废水液态肥料,含12%(N:2,P:6),钙4%,由发明人提供。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各处理设计如下:

  处理一:习惯施肥+于菜心苗开始每隔7天叶面喷施一次本发明工艺制备得到的肥料,全期共喷施4次;

  处理二:习惯施肥+与处理一同期不喷施任何肥料(常规对照);

  处理三:习惯施肥+与处理一同期喷施等量的清水(清水对照)。

  栽培管理:

  菜心于2017年5月26日进行机播,亩基本苗6.4万株,6月21日收货完毕,试验结束。各处理施肥情况如下:各处理均亩施250kg精制有机肥作基肥;追肥一次,于6月10日用20kg福利龙复合肥(17-5-23)作追肥。处理一分别于6月1日、6月7日、6月13日和6月19*日各喷施一次本发明工艺制备得到的肥料,喷施浓度为1:200,每次亩用肥量分别为第一次5kg/亩,后三次20kg/亩;处理二同期不喷施任何肥料;处理三同期喷施等量清水。全生育期共浇水20次,共喷药3次。

  试验结果:

  试验过程中观察所得,处理一的菜心株高、叶宽和叶长分别为88.0%、61.7%、15.1%,叶片宽度增长幅度分别为118.8%、31.4%、17.4%,叶片长度增长幅度分别为88.9%、61.2%、12.4%;处理二菜心株高增长幅度分别为80.0%、58.9%、14.7%。叶片宽度增长幅度分别为113.3%、37.5%、15.9%,叶片长度增长幅度分别为78.3%、61.0%、13.6%;处理三菜心株高增长幅度分别为78.4%、60.4%、13.0%,叶片宽度增长幅度分别为100.0%、34.4%、16.3%,叶片长度增长幅度分别为76.6%、61.4%、14.2%。收获时,处理一菜心株高、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片数分别比处理二的增加6.7%、5.9%、2.7%、1.6%、0%;分别比处理三的增加6.1%、8.0%、5.0%、5.0%、0%。结果表明菜心生长期共喷施4次本发明工艺制备得到的肥料,可促进菜心的生长,明显增加菜心植株高度和叶片宽度。

  试验2

  试验地点:试验设在宁夏贺兰县常信乡供外蔬菜基地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盐碱地,地力水平较低,排灌条件良好,试验田为常年稻田,上年进行稻旱轮作种植玉米。

  实验单位:宁夏贺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供试作物:菜心,品种为基地主栽品种广东70菜心。

  供试肥料: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骨粒废水液态肥料,含12%(N:2,P:4,K:6),钙4%,由发明人提供。

  试验设计

  将基地划分为试验区和对比区,试验区和对比区分别选择相邻6垄菜心,面积分别为714m2,折合1.07亩。

  试验区处理:习惯施肥+于菜心苗开始每隔4~6天叶面喷施一次本发明工艺制备得到的肥料,全期共喷施4次,其中第一次液态肥料喷施量为0.54kg,第二次喷施量为1.07kg,第三次喷施量为1.61kg,第四次喷施量为2.14kg;

  对比区处理:习惯施肥+与处理一同期喷施等量的清水(清水对照)。

  栽培管理:

  菜心于2017年7月进行机播,试验田追肥、灌水、病虫草害等管理按照基地常规管理方式统一管理,全生育期共计追肥2次,喷(灌)水30次;各处理均未爆发病虫草害及自然灾害,菜心生长正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