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式竖向管束污泥消化技术

发布时间:2018-11-26 16:58:26

  申请日2009.07.30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IPC分类号C02F11/04

  摘要

  一种接种式竖向管束污泥消化装置,由池体、进泥管、排泥管、电机、搅拌叶片、托架、竖向管束装置、上清液排出管、溢流管、排气管、池体上盖板、回流管、泵、调节阀门组成,进泥管、排泥管分别与池体下部和池底连接相通,上清液排出管与池体上部连接相通,溢流管、排气管与池体上盖板接通,其特征在于:将回流管与池体两个竖向管束的间隔部位接通,回流管上设置泵和调节阀门,托架置于池体内,并与池壁连接,竖向管束置于池体内的托架上面,将搅拌叶片置于池体下部,在托架的下方,搅拌叶片与电机之间用铅垂转动轴连接,电机固定在池体底部外侧。本实用新型大大的加快了污泥消化速率,大大的减少了消化不完善的污泥数量,增加沼气产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接种式竖向管束污泥消化装置,由池体、进泥管、排泥管、电机、搅拌叶片、托架、竖向管束装置、上清液排出管、溢流管、排气管、池体上盖板、回流管、泵、调节阀门组成,进泥管、排泥管分别与池体下部和池底连接相通,上清液排出管与池体上部连接相通,溢流管、排气管与池体上盖板接通,其特征在于:将回流管与池体两个竖向管束的间隔部位接通,回流管上设置泵和调节阀门,托架置于池体内,并与池壁连接,竖向管束置于池体内的托架上面,将搅拌叶片置于池体下部,在托架的下方,搅拌叶片与电机之间用铅垂转动轴连接,电机固定在池体底部外侧。

  说明书

  接种式竖向管束污泥消化装置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是属于污泥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目前应用的污泥消化池,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率慢,反应效率低;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污泥消化池中的传质速率过低,成为制约它消化反应的主要因素。由于污泥在设备中停留时间过长,就需要池体的体积过大,占地面积过多,使其基建造价过高,一般污泥在消化池中均需停留25-30天。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接种式竖向管束污泥消化装置。技术方案:一种接种式竖向管束污泥消化装置,由池体、进泥管、排泥管、电机、搅拌叶片、托架、竖向管束装置、上清液排出管、溢流管、排气管、池体上盖板、回流管、泵、调节阀门组成,进泥管、排泥管分别与池体下部和池底连接相通,上清液排出管与池体上部连接相通,溢流管、排气管与池体上盖板接通,其特征在于:将回流管与池体两个竖向管束的间隔部位接通,回流管上设置泵和调节阀门,托架置于池体内,并与池壁连接,竖向管束置于池体内的托架上面,将搅拌叶片置于池体下部,在托架的下方,搅拌叶片与电机之间用铅垂转动轴连接,电机固定在池体底部外侧。

  本实用新型池体1与池体上盖板连接构成污泥消化装置的外壳,其内部分为几个区:下部托架6与池体1的底部之间为I区,该区最底部是熟污泥区,其上是进泥区,进泥管2与搅拌叶片5都位于这个区,生污泥与由回流管2回流富含厌氧菌的污泥由进泥管2进入池体1,在搅拌叶片5的搅拌下使生污泥与回流的含丰富厌氧菌的污泥充分混合,使生污泥接种厌氧菌,并分布均匀,因此马上可进行污泥酸化反应,由于搅拌叶片5的转动加速了这一区域传质速度。也加快了这一区的反应速率。托架6以上竖向管束所在处是污泥消化反应区II,污泥上流入II区,在竖向管束每个通道中进行消化反应,反应完善的污泥由于比重较大,自动向下沉降进入熟污泥区,其它污泥沿竖向管束向上流动,并继续进行消化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水及一部份絮凝不好的污泥向上流出竖向管束进入泥水分离及上清液区III,在这个区域中泥水继续进行分离,清水则进入上清液区,由上清液排出管8排出,絮凝好的污泥向下沉降,经过竖向管束装置7进入熟污区,熟污泥由排泥管3排出,消化反应中产生的沼气上升到水面以上和池体上盖板11之间的沼气聚集区IV,最后由排气管10排出,进入沼气贮存缸,当消化反应池内液面过高时,水与污泥由溢流管9排出,避免消化池体受压破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下述优点:1、生污泥在流入池体1内后,已与富含厌氧菌污泥充分混合,并接种厌氧菌,再加搅拌叶片5的搅拌作用大大加速其传质速率,使其酸化水解速率大大加快。2、当这些污泥进入竖向管束装置7后,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上升通过管束时,由于管径较小弗罗数大幅度的增加,其流动扰动很大,湍流剪切很强,加上上升汽泡后产生微涡的离心惯性效应作用,大大加速这一地区厌氧菌和污泥的接触速率,大大加快了其细部传质作用,也就大大的加快消化反应速度。因此这种新型污泥处理设备的处理效率与质量远远高于传统设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