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11-8 16:46:45

  申请日2010.04.29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66; C02F1/52; C02F3/32

  摘要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是由格栅池、调节池、沉淀池、人工湿地和清水池构成。格栅池的出口与调节池的入口管路连接,调节池的出口与沉淀池的入口管路连接,沉淀池的出口管路连接至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出口与清水池管路连接。所述的人工湿地的底层是砾石层、中间是土工布层、上层是草炭灰和矿石的混合层。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造价低廉、运行维护费低、运行和维护无需持续的现场管理、可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处理低有机负荷的废水、容易实现中水回用、容易融入地表景观、实现水处理过程零能耗。

  权利要求书

  1.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是由格栅池、调节池、沉淀池、人工湿地和清水池构成,其特征在于格栅池(1)的出口与调节池(2)的入口管路连接,调节池(2)的出口与沉淀池(4)的入口管路连接,沉淀池(4)的出口管路连接至人工湿地(5),人工湿地(5)的出口与清水池(6)管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工湿地(5)的底层是砾石层(7)、中间是土工布层(8)、上层是混合层(9)。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池(4)的出口管路经阀门井(10)内的阀门(11)连接至人工湿地(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工湿地(5)的出口管路(12)与出水井(13)连接,出口管路(12)在出水井(13)内向上竖直延伸、管口低于出水井(13)井口,出水井(13)的出口管路连接至清水池(6)。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工湿地(5)的出口管路(12)与出水井(13)连接,出口管路(12)在出水井(13)内向上竖直延伸、管口低于出水井(13)井口,出水井(13)的出口管路连接至清水池(6)。

  说明书

  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也叫构建湿地,是一种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类似的地面,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也正是利用这3种作用的协调关系作用来进行废水的处理。其具有造价低廉、运行维护费用低、间歇式运行和维护而无需持续的现场管理、可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处理低有机负荷的废水、容易实现中水回用;此外它们还可为许多湿地有机物提供栖息地,可以和谐的融入地方景观,因此人工湿地被广泛的运用来处理各类废水。但是与此同时,现有的人工湿地在运行和维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占地面积大,出水水质不稳定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是针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中水回用而设计发明的处理工艺。此类人工湿地是在地表以下建设一块湿地,在湿地中添加除土壤外的其他独特介质。使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无须增加机械动力下在填料表面下渗流,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各种作用处理废水。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是由格栅池、调节池、沉淀池、人工湿地和清水池构成。格栅池的出口与调节池的入口管路连接,调节池的出口与沉淀池的入口管路连接,沉淀池的出口管路连接至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出口与清水池管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人工湿地的底层是砾石层、中间是土工布层、上层是草炭灰和矿石的混合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草炭灰和碎石的混合体积比为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沉淀池的出口管路经阀门井内的阀门连接至人工湿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的出口管路与出水井连接,出口管路在出水井内向上竖直延伸、管口低于出水井井口,出水井的出口管路连接至清水池。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污水处理步骤如下:污水进入通过集水管道进入格栅池,在格栅池内先通过粗格栅(栅条间隙为50~100㎜)滤出大块的垃圾,然后通过细格栅(栅条间隙为3~10㎜)滤除可通过粗格栅的大块污染物;污水进入调节池对水量和水质调节,调节污水pH值到6~9、降低冲击负荷,调节进入湿地污水水量;污水进入沉淀池,沉降泥沙,可沉降的大颗粒有机物等,沉降时间不少于2H,上清液进入人工湿地;在湿地内通过人工湿地的处理机理对污水进行处理,人工湿地面积和水处理量需要根据填料种类不同和污水水质,水量的不同等实际情况而定。最终达到出水水质标准,并出水。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具有造价低廉、运行维护费低、运行和维护而无需持续的现场管理、可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可处理低有机负荷的废水、容易实现中水回用、容易融入地表景观、实现水处理过程零能耗。

  与当代所有的潜流湿地工艺相比,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在包含了其他湿地的优势的同时实现了水处理过程零能耗,缩减运行成本,更容易被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