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及方法

发布时间:2018-8-19 22:00:04

  申请日2012.04.18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提供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及方法,本设施包括高位水箱筛滤区、生物膜处理区、浮水植物区、主湿地区、沙滤沉水植物区、集中出水区六部份,并依次形成完整的处理水路;其中浮水植物区、主湿地区、沙滤沉水植物区由隔板分离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并形成左右两条处理水路。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去除悬浮污物、生物膜处理、湿地处理、沙滤处理、潜流与表流切换处理、主湿地区植物配置。本发明的设施占地仅2~3m2,净化效率达标,并且可车间集成化生产,不易堵塞,管理容易,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

  权利要求书

  1.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由主箱体(1)通过隔离板(2)经隔离后, 依次形成包括高位水箱筛滤区(7)、生物膜处理区(3)、浮水植物区(4)、主湿地区(5)、沙滤 沉水植物区(6)、集中出水区(17)六部份,并依次形成完整的处理水路;其中浮水植物区(4)、 主湿地区(5)、沙滤沉水植物区(6)由隔板分离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并形成左右两条处理水 路;

  高位水箱筛滤区(7)底部与生物膜处理区(3)底部通过管道(8)连接,管道(8)上 设置有流量调节阀(9);生物膜处理区(3)上侧距主箱体底部70~80cm处,设与浮水植物 区(4)相通的出水口;浮水植物区(4)底部设与主湿地区(5)相通的出水口;主湿地区 (5)底部设与沙滤沉水植物区(6)相通的出水口;沙滤沉水植物区(6)上侧距主箱体底 部60~70cm处设与集中出水区(17)相通的出水口;

  在集中出水区(17)内设置有回流循环泵(12),回流循环泵(12)出水口设置在生物膜 处理区(3)内;主箱体(1)四周壁缘设置有加强筋,主箱体(1)四周各箱体箱底均设置 有落干出水孔(13),并在落干出水孔(13)管口设置有水阀,所述的主箱体(1)长200~ 300cm、宽80~12cm、主箱体(1)占地面积为2~3m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

  其中高位水箱筛滤区(7)箱体长30~40cm,宽100cm,高50~70cm,固定于生物膜处理 区(3)上方,高位水箱筛滤区(7)箱体与污水管相连,高位水箱筛滤区(7)内置筛网, 筛网均匀布设筛孔;高位水箱筛滤区(7)通过管道(8)与生物膜处理区(3)底部相连, 管道上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9);

  生物膜处理区(3)长30~40cm、高80cm,在箱体顶部设有四通布水管(14)与回流循 环泵(12)相连;生物膜处理区(3)内间隔悬挂废弃无纺布边角余料及棕条、麻条、丝瓜 布,共同构成的生物膜载体(15),生物膜载体(15)高70cm;生物膜处理区(3)右上方有 左右两个出水口,分别对应主湿地区(5)左右两个独立的区域;

  浮水植物区(4)长15~20cm、高80~100cm,的纵向隔板分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底 部均匀布设与主湿地区(5)相通的10~12个出水口,浮水植物夏季为浮萍、凤眼莲之一或 其组合,冬季通过浮床方式种植白车轴草、狐尾藻之一或其组合;

  主湿地区(5)长125~200cm、高80~100cm,中部设置高60~80cm的隔板;将主湿地 区分为前后两个部份,主湿地区(5)底部均匀布设与沙滤沉水植物区相通的10~12个出水 口,主湿地区基质(16)布设由下至上分别为:大卵石25cm,中卵石15cm,瓦砾约3cm, 废砖或建渣30cm,带多孔无纺布一层、泥土15~20cm,泥土上种植植物;包括大型植物和 小型植物共同组成,大型植物选择香蒲、黄菖蒲、芦苇、美人蕉或其组合,小型植物为耐 寒植物狐尾藻和白车轴草或其组合;主湿地区(5)箱体两侧边缘设置有保温薄膜安装插口;

  沙滤沉水植物区(6)长30~40cm,高80~100cm,该区域基质(16)由废砖层15cm, 无孔无纺布层和沙层20cm组成,并在沙层种植沉水植物如睡莲、黑藻、金鱼藻之一或其 组合;

  集中出水区(17)设置有两个出水口,分别为距箱底60~80cm处的潜流出水口(10); 80~100cm处表面流出水口(11);在该区域距底端40cm处安装回流循环泵(12)的吸水 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箱体及隔板材料 为厚10~15mm的聚丙烯(PP)板、高分子材料板材或金属板材制作。

  4.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方法 如下:

  a、将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或直接汇入高位水箱筛滤区(7)中,高位水箱筛滤区(7)中部 设置隔栅阻挡住固体污物,取出隔离栅,将固体污物取出;

  b、通过打开并调节流量调节阀(9),将污水以10~20L/h流入到生物膜处理区(3),污 水均匀通过生物膜区(3)中悬挂于隔板之间的生物膜载体(15)时,与生物膜载体(15) 上形成的生物膜充分接触,进行微生物厌氧-兼氧处理;

  c、经生物膜处理后的污水从生物膜处理区3上侧的两个出水口溢流到浮水植物区4,浮水植 物夏季为浮萍、凤眼莲之一或其组合,冬季通过浮床方式种植白车轴草、狐尾藻之一或其 组合;

  d、经过到浮水植物区(4)下侧的潜流口流入到主湿地区(5)内进行处理,首先进行上行 垂直潜流:污水由主湿地区5底部进入并缓慢向上推进,由底层大卵石进行均匀布水,在 向上流动过程中先后通过由中卵石、瓦层、废砖建渣、多孔无纺布及泥土层,使水流分布 更均匀,并对悬浮物进行过滤,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载体;之后污水在主湿地区(5)横 向隔板作用下作折流运动,以水平潜流方式进入下行潜流区,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先后经泥 土层、多孔无纺布、废砖建渣、瓦层、中卵石和大卵石层,多孔无纺布层和瓦层仅使水流 分布更均匀,防止了细小颗粒随水流下行产生堵塞;污水在主湿地区经过2~3天的停留进 入下一处理过程;

  e、经过了主湿地区(5)后的水从主湿地区(5)下侧的潜流口注入到沙滤沉水植物区(6), 内种植黑藻、睡莲等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在沙滤沉水植物区(6)内静置沉淀后,净化 后的水从沙滤沉水植物区(6)箱体上侧溢流到集中出水区(17);

  f、再次经过集中出水区(17)的短暂沉淀,即选择从潜流出水口(10)或表面流出水口(11) 流出;

  g、当日处理水量低于200L或经过长时间运行需冲洗生物膜载体(15)时,可打开集中出水 区(6)内的回流循环泵(12),将已处理后的水泵入生物膜处理区(3),补充入水及冲洗 生物膜载体(15);

  h、当整个处理设施内污泥阻塞或处理效率下降需修整时,可直接打开各箱体箱底的落干出 水孔(13),排放出多余污泥并进行湿地复氧;

  i、当主湿地区(5)左右两侧之一需要进行复氧与维修时,关闭生物膜处理区(3)对应的 出水孔,进行落干复氧,另一侧继续处理污水;

  j、根据季节需要打开或关闭潜流出水口,变换湿地类型,在夏季时,打开潜流出水口(11), 主湿地区(5)内的水位将下降到泥土表面以下,以潜流方式处理污水;在冬季时,关闭 潜流出水口(11),打开表面流出水口(10);主湿地区(5)内的水位将上升到泥土表 面以上,以表面流加潜流方式处理污水;在冬季时,在主湿地区箱体两侧边缘的保温薄膜 安装插口安装好保温棚,以保护植物。

  说明书

  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散式污水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及方法,尤其是一种一体化的人工湿地 处理设施及方法,属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自1999年生活污水污染负荷首次超过了工业废水污染负荷以来,2006~2009年生 活污水排放量均超过排放总量的55%,2010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到379.8亿吨,占排放总 量的61.5%。379.8亿吨生活污水中,有71%左右是我国村镇生活污水,由于经济、地理等问 题,这些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大多以分散式直排为主。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要 解决分散式污水处理问题,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按植物类型划分人工湿地,可分为浮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根据 系统布水方式或水流方式,分为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在 实际应用中,潜流人工湿地占主要地位,不足之处是容易堵塞、冬季处理效果下降、占地面 积仍较大等,除此之外,人工湿地基础建设,提高了投资成本,且退耕困难,不适于分散直 排生活污水水处理应用。因此,发明者对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实际处理效果好、运行管理 退耕方便的人工湿地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专利02134344.6公开了一种自上而下重叠而成的阶梯状多子级人工湿地水处理装置,由 于该装置呈立体型,因此可有效的减少了湿地的占地面积,但该装置为钢筋混凝土或混砖结 构,需进行大量的基建工作,而且随着子级湿地的增加,会增加由水泵送至储水池的动力。

  专利200720156287.2公开了一种可拆卸人工湿地,该装置由若干独立筐体的湿地单元组 合而成,成本低,退耕容易,但该装置湿地单元采用的是塑料箱(容积200L),经过其他发 明者的实际应用,构成湿地单元的塑料箱由于材料承压能力较低,难以在实际污水处理中应 用。

  专利200810140288.7公开了一种环流式表面流人工湿地,由于采用了半地埋式螺旋槽环 流式床体,在一定占地面积内增加了污水处理能力,并可在寒冷天气条件下运行,但该系统 为表面流人工湿地,仍存在水力负荷率较小,去污能力有限,水面冬季易结冰,夏季易生蚊 蝇,散发臭气等缺点。

  专利200710015996.3公开了一种潜-表面流复合人工湿地,可节省一定的占地面积,并 可通过水泵实现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转换,但该系统需进行基建,使用过多的管道,存在管 道堵塞、潜表面流转换需动力等不足之处。

  专利200310111813.X公开了一种城市污水复合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方法,该技术采用了 水平流-垂直流人工湿地,虽然占地有所减少,但仍占地约19m2,其处理效果在专利说明书中 仅提供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段(7~8月)湿地的处理效率,对COD、TN、TP的处理效率分别 为35.7%~96.7%、2.1%~67%、2.8%~99.5%,变化幅度大,湿地处理效果稳定性有待提高, 并缺少冬季低温条件下湿地的处理效果。

  与专利200310111813.X类似,200620022790.4公开了一种复合人工湿地,构建了垂直 流人工湿地与水平流人工湿地通过上下串联的复合人工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至约10m2,但 处理效果也仅在专利说明书中提供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段(5~9月)的运行结果,对COD、 NH4+N、TP、TN去除率分别为56%~97.8%、34.9%~97.4%、56.7%~91.4%、17.4%~90.4%, 变化幅度同样很大,未对冬季低温条件下湿地的处理效果作说明。

  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已公开类似技术,虽占地面积能适当有所减少,但仍然较大,大多 需进行基建,不可集成化生产,运行时需外加大量动力,加大投资运行成本,且大多技术回 避冬季低湿条件下湿地处理效果这一问题,限制了设施及系统在分散式污水处理的应用与推 广。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我们需要一种可集成化生产,安装即用,操作简单,管理容易, 不易堵塞,冬季也能正常运行的,多工艺组合的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占地仅2~3平方米,净化效率能达 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并且可集成化生产,即 安即用、操作简单、管理容易、不易堵塞、不使用外设动力、多工艺组合的一体化人工湿地 处理设施及方法。为了降低成本及便于规模化生产,本发明所有主体材料为耐酸碱、耐光照, 厚10~15mm的聚丙烯(PP)板制作。其他高分子材料板材或金属板材或按此结构修建的均 在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所述设施如下:

  分散式污水一体化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由主箱体1通过隔离板2经隔离后,依次形成包 括高位水箱筛滤区7、生物膜处理区3、浮水植物区4、主湿地区5、沙滤沉水植物区6、集 中出水区17六部份,并依次形成完整的污水处理水路;其中浮水植物区4、主湿地区5、沙 滤沉水植物区6再经隔离板2分离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并形成左右两条处理水路。

  高位水箱筛滤区7底部与生物膜处理区3底部通过管道8连接,管道8上设置有流量调 节阀9;生物膜处理区3上侧距主箱体底部70~80cm处,设与浮水植物区4相通的出水口; 浮水植物区4底部设与主湿地区5相通的出水口;主湿地区5底部设与沙滤沉水植物区6相 通的出水口;沙滤沉水植物区6上侧距主箱体底部60~70cm处设与集中出水区17相通的出 水口。

  在集中出水区17内设置有回流循环泵12,回流循环泵12出水口设置在生物膜处理区3 内;主箱体1四周壁缘设置有加强筋,主箱体1四周各箱体箱底均设置有落干出水孔13,并 在落干出水孔13管口设置有水阀,所述的主箱体1长200~300cm、宽80~120cm、主箱体 1占地面积为2~3m2。

  如以上所述的本发明,更进一步说明为:

  其中高位水箱筛滤区7箱体长30~40cm,宽100cm,高50~70cm,固定于生物膜处 理区3上方,高位水箱筛滤区7箱体与污水管相连,高位水箱筛滤区7内置筛网;高位水箱 筛滤区7通过管道8与生物膜处理区3底部相连,管道上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9。

  生物膜处理区3长30~40cm、高80cm,在箱体顶部设有四通布水管14与回流循环泵 12相连;生物膜处理区3内间隔悬挂废弃无纺布边角余料及棕条、麻条、丝瓜布,共同构成 的生物膜载体15,生物膜载体15高70cm;生物膜处理区3右上方有左右两个出水口,分别 对应主湿地区5左右两个独立的区域。

  浮水植物区4长15~20cm,由高80~100cm的纵向隔板分为左右两个并联区域,底部均 匀布设与主湿地区5相通的10~12个出水口,浮水植物夏季为浮萍、凤眼莲之一或其组合, 冬季通过浮床方式种植白车轴草、狐尾藻之一或其组合。

  主湿地区5长125~200cm、高80~100cm,中部设置高60~80cm的隔板;将主湿地区分 为前后两个部份,主湿地区5底部均匀布设与沙滤沉水植物区相通的10~12个出水口,主湿 地区基质16布设由下至上分别为:大卵石25cm,中卵石15cm,瓦砾约3cm,废砖或建渣30cm, 带多孔无纺布一层、泥土15~20cm,泥土上种植植物;包括大型植物和小型植物共同组成, 大型植物选择香蒲、黄菖蒲、芦苇、美人蕉或其组合,小型植物为耐寒植物狐尾藻和白车 轴草或其组合;主湿地区5箱体两侧边缘设置有保温薄膜安装插口。

  沙滤沉水植物区6长30~40cm,高80~100cm,该区域基质16由废砖层15cm,无孔 无纺布层和沙层20cm组成,并在沙层种植沉水植物如睡莲、黑藻、金鱼藻之一或其组合。

  集中出水区17设置有两个出水口,分别为距箱底60~80cm处的潜流出水口10;80~ 100cm处表面流出水口11;在该区域距底端40cm处安装回流循环泵12的吸水管。

  本发明所述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方法如下:

  a、将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或直接汇入高位水箱筛滤区7中,高位水箱筛滤区7中部设置筛网阻 挡住固体污物,取出筛网,将固体污物取出。

  b、通过打开并调节流量调节阀9,将污水以10~20L/h流入到生物膜处理区3,污水均匀通 过生物膜区3中悬挂于隔板之间的生物膜载体15时,与生物膜载体15上形成的生物膜充分 接触,进行微生物厌氧-兼氧处理。

  c、经生物膜处理后的污水从生物膜处理区3上侧的两个出水口溢流到浮水植物区4,浮水植 物夏季为浮萍、凤眼莲之一或其组合,冬季通过浮床方式种植白车轴草、狐尾藻之一或其 组合。

  d、经过到浮水植物区4下侧的潜流口流入到主湿地区5内进行处理,首先进行上行垂直潜流: 污水由主湿地区5底部进入并缓慢向上推进,由底层大卵石进行均匀布水,在向上流动过 程中先后通过由中卵石、瓦层、废砖建渣、多孔无纺布及泥土层,使水流分布更均匀,并 对悬浮物进行过滤,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载体;之后污水在主湿地区5横向隔板作用下 作折流运动,以水平潜流方式进入下行潜流区,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先后经泥土层、多孔无 纺布、废砖建渣、瓦层、中卵石和大卵石层,多孔无纺布层和瓦层仅使水流分布更均匀, 防止了细小颗粒随水流下行产生堵塞;污水在主湿地区经过2~3天的停留进入下一处理过 程。

  e、经过了主湿地区5后的水从主湿地区5下侧的潜流口注入到沙滤沉水植物区6,内种植黑藻、 睡莲等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在沙滤沉水植物区6内静置沉淀后,净化后的水从沙滤沉水 植物区6箱体上侧溢流到集中出水区17。

  f、再次经过集中出水区17的短暂沉淀,即选择从潜流出水口10或表面流出水口11流出。

  g、当日处理水量低于200L或经过长时间运行需冲洗生物膜载体15时,可打开集中出水区6 内的回流循环泵12,将已处理后的水泵入生物膜处理区3,补充入水及冲洗生物膜载体15。

  h、当整个处理设施内污泥阻塞或处理效率下降需修整时,可直接打开各箱体箱底的落干出 水孔13,排放出多余污泥并进行湿地复氧。

  i、当主湿地区5左右两侧之一需要进行复氧与维修时,关闭生物膜处理区3对应的出水孔, 进行落干复氧,另一侧继续处理污水。

  j、根据季节需要打开或关闭潜流出水口,变换湿地类型,在夏季时,打开潜流出水口11, 主湿地区5内的水位将下降到泥土表面以下,以潜流方式处理污水;在冬季时,关闭潜流 出水口11,打开表面流出水口10;主湿地区5内的水位将上升到泥土表面以上,以表面 流加潜流方式处理污水;在冬季时,在主湿地区箱体两侧边缘的保温薄膜安装插口安装好 保温棚,以保护植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处理设施一体化:

  本发明集多种污水处理技术于一体的成套设施,可根据季节需要在无外加动力条件下实 现表潜流湿地的转换,结构简单,有利于车间集成化生产。

  2、处理效率高:

  本发明充分利用有限的生态位进行植物配置,独特的双水路处理设计可实现湿地维护 与污水处理同时进行,提高本发明设施对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在不同季节总氮、氨氮、 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净化效果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A标准。

  3、占地面积小:

  本发明占地面为2-3平方米,安装用地要求粗放,适合各种环境结构安装,可以选择住户 周围的各个位置安装,可置于地面,也可半地埋,安装简单。

  4、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

  本发明运行过程极少用外加动力,在主湿地区不采用管道连接,不易发生阻塞现象, 即使发生堵塞现象,因在箱体下部排设有落干孔,也能方便疏通,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