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3.02.04
公开(公告)日2013.05.29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设有生物载体区的反应池和反洗水收集池,生物载体区有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和清洗球,清洗球内设有固液分离器,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四周设有若干个内循环曝气系统,内循环曝气系统和反洗水收集池间设有提升泵。通过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将载体和浑浊液提升至清洗球内的固液分离器进行分离,载体回流至生物载体区内,浑浊液回流至反洗水收集池后,经由提升泵抽进内循环曝气系统内后与废水混合形成高浓度活性污泥区,这样实现了载体和反洗水的双重循环,本发明具有能耗低,生物量高,调节能力强,操作方便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工业污水、市政污水等较高浓度COD废水领域,而且适用于污水提标深度处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反应池、设置在反应池上端的出水堰(16)以及设置在反应池外的反洗水收集池(1),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生物载体区(13),所述生物载体区(13)中央位置安装有底部敞口的载体移动循环系统,所述载体移动循环系统上方安装有清洗球(15),所述清洗球(15)内设有将其内部分割为液体区和沉淀区的固液分离器(17),所述液体区上还通过布水管(2)与反洗水收集池(1)连通,沉淀区的底部设有与生物载体区(13)连通的下料口(14),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四周还安装有若干个内循环曝气系统,所述内循环曝气系统和反洗水收集池(1)间设有将反洗水抽进内循环曝气系统内的提升泵(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曝气系统包括第一管(12)以及安装在第一管(12)底部的曝气装置(6),所述第一管(12)外均匀布有进水管(5),第一管(12)的底部与提升泵(3)连通,第一管(12)外面套有第二管(11),第一管(12)的上部设有至少一个连通至第二管(11)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11)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生物载体区(13)的第二通孔,第二管(11)的下部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反应池的第三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间的第二管内设有隔流板(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包括底部敞口的提升管(10),所述提升管(10)的底部还安装有进气喷嘴(7),提升管(10)的顶部与沉淀区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载体区(13)的底部设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上设有多个小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为锥形支撑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的直径为1~3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洗水收集池(1)和清洗球(15)间还安装有缓冲箱(18)。
说明书
一种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又称悬浮生长法,是一种应用最广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工艺,其主要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内循环曝气系统及污泥回流系统等组成。传统活性污泥法存在着诸多问题,曝气池容积大,占用土地较多;对水质、水量变化的抗冲击力较低。相对活性污泥法,另一种生物处理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以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这是一种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它的处理效率较高,节省占地,运行管理方便,单位体积生物的数量比活性污泥法多,生物活性高,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主要的问题在于不能很好地借助运转条件的变化很好地调节生物量,生物膜过厚时容易造成堵塞,不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一些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复合循环高效生物反应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反应池、设置在反应池上端的出水堰以及设置在反应池外的反洗水收集池,所述反应池内设有生物载体区,所述生物载体区中央位置安装有底部敞口的载体移动循环系统,所述载体移动循环系统上方安装有清洗球,所述清洗球内设有将其内部分割为液体区和沉淀区的固液分离器,所述液体区上还通过布水管与反洗水收集池连通,沉淀区的底部设有与生物载体区连通的下料口,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四周还安装有若干个内循环曝气系统,所述内循环曝气系统和反洗水收集池间设有将反洗水抽进内循环曝气系统内的提升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循环曝气系统包括第一管以及安装在第一管底部的曝气装置,所述第一管外均匀布有进水管,第一管的底部与提升泵连通,第一管外面套有第二管,第一管的上部设有至少一个连通至第二管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管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生物载体区的第二通孔,第二管的下部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反应池的第三通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三通孔间的第二管内设有隔流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包括底部敞口的提升管,所述提升管的底部还安装有进气喷嘴,提升管的顶部与沉淀区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生物载体区的底部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小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板为锥形支撑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小孔的直径为1~3毫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洗水收集池和清洗球间还安装有缓冲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载体移动循环系统,将载体和浑浊液提升至清洗球内的固液分离器进行分离,载体回流至生物载体区内对废水进行处理,浑浊液回流至反洗水收集池内,并经由提升泵抽进内循环曝气系统内后与废水混合形成高浓度活性污泥区,最后进入生物载体区,而经过净化后的水从出水堰排出,这样实现了载体和反洗水的循环,本发明具有能耗低,生物量高,调节能力强,操作方便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