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处理工艺

发布时间:2018-7-9 8:36:20

  申请日2013.03.26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IPC分类号A01K63/04; A01K63/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的处理工艺。本发明利用鱼池的边角等空置区域配置气提装置、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装置;集推流、增氧、脱气、固体过滤、生物过滤等多种功能于鱼池设计中;通过设置气提泵、移动床生物过滤器、竖流沉淀器等,完善并强化鱼池水处理功能,有增氧、脱气、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功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水体循环速率;通过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量,降低水体循环速率与循环水泵运行能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内循环鱼池,包括中心鱼池(1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鱼池(15) 的形状为八角形或者圆形;还包括沉淀系统和内循环系统,其结构为:

  当中心鱼池(15)为八角形时,其形状为具有四个切角的八角形,在中心鱼 池的一个切角位置上设置沉淀系统;当中心鱼池(15)为圆形时,在中心鱼池(15) 外切矩形的一个边角上设置沉淀系统;

  沉淀系统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心鱼池(15)外侧的侧排水池和竖流沉淀器,侧 排水池的一边与中心鱼池外壁连为一体,与在中心鱼池(15)外壁上靠近水面的 位置安装拦鱼网栅A;拦鱼网栅A的外侧为侧排水池;拦鱼网栅A为中心鱼池 的出水口和侧排水池的进水口;

  侧排水池通过栏鱼网栅A与中心鱼池(15)连通;侧排水池上部与侧排水 管连接,侧排水管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中心鱼池(15)底部设置底出水管(10),底出水管(10)的一端位于中央 鱼池(15)底部的中心位置,另一端连接到竖流沉淀器(11)的下部;竖流沉淀 器(11)底部收集沉淀物的部位连接底排污管(13);竖流沉淀器(11)上部设 置底排水管(12),底排水管(12)的一端连接到竖流沉淀器上部,另一端连接 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底排水管(12)的中心位置比中心鱼池水面(19)低 10~20cm;

  中心鱼池(15)为八角形时,在其余三个切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当中心鱼 池(15)为圆形时,在中心鱼池(15)外切矩形的其余三个边角上设置内循环系 统;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

  在中心鱼池(15)外壁的外侧设置内循环进水池(14)、高位池(5)和移动 床生物滤器(3);内循环进水池(14)的一边以及高位池(5)的一边分别与中 心鱼池(15)外壁连为一体,移动床生物滤器(5)位于内循环进水池(14)和 高位池(5)之间;

  中心鱼池(15)外壁上靠近中心鱼池(15)底部的位置上安装栏鱼网栅B; 中心鱼池(15)通过拦鱼网栅B与内循环进水池(14)连通;拦鱼网栅B为中 心鱼池(15)的出水口和内循环进水池的进水口;

  内循环进水池(14)与移动床生物滤器(3)之间以气提泵2相连,气提泵 连接到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301);所述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301)的位 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19);

  移动床生物滤器(3)以联通管连接到高位池的下部,高位池水面(20)位 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位置10~30cm;

  高位池(5)通过进水管(6)与中心鱼池(15)连通,且进水管(6)的位 置低于中心鱼池水面(19)。

  2.权利要求1所述内循环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鱼池(15)蓄水 深度为2~3m,所述拦鱼网栅B(1)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池(15)底部的距离 为15~20cm;所述移动床生物过滤器进水口(301)中心位置及高位池水面(20) 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19)15~20cm。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循环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联通管(4)的中 心与高位池水面(20)距离为2~3m。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内循环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6)的中心 位置位于中心鱼池水面(19)以下40~50cm。

  5.权利要求1所述内循环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拦鱼网栅A(7)的中 心位置与中心鱼池水面(19)距离为20~30cm。

  6.权利要求1或5所述内循环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排水管(9)与 侧排水池(8)连接的部位位于拦鱼网栅A(7)对侧,其中心位置比拦鱼网栅A (7)的中心位置高5~15cm。

  7.权利要求1所述内循环鱼池,其特征在于,竖流沉淀器(11)的结构包 括竖流沉淀器外壁(1101)、位于竖流沉淀器内部中心的指管状套筒(1102)和 水管,所述的指管状套筒(1102)上下两端开口,指管状套筒(1102)顶部高于 底排水管5~10cm;所述的水管为矩尺型,包括由弯头(1105)连接的水平管 (1104)和竖直管(1106),水平管(1104)与竖直管(1106)之间的夹角为85~ 95度;竖直管(1106)的另一端伸入指管状套筒(1102)中心,水平管(1104) 的另一端穿过竖流沉淀器外壁(1101),与底出水管(10)相连。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内循环鱼池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 包括沉淀处理和内循环处理:

  沉淀处理:

  中心鱼池(15)底部中央的水通过底出水管(10)流入竖流式沉淀器(11), 经过沉淀分离后,固体的污物和脏水通过底排污管(13)流出;过滤净化后的水 经底排水管(12)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流回中心鱼池(15);

  中心鱼池(15)上层的水通过拦鱼网栅B(1)流入侧排水池(8),并通过 位于侧排水池(8)另一侧的侧排水管(9)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经处 理后流回中心鱼池(15);

  内循环处理:

  中心鱼池(15)内的水经拦鱼网栅B(1)流入内循环进水池内,再通过气 提泵(2)将水从内循环进水池(14)中抽出送入移动床生物滤器(3),经过过 滤后,水由联通管(4)流入高位池(5),再经过进水管(6)流回中心鱼池(15), 实现内循环。

  9.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部的集中水 处理系统的工艺包括:物理过滤、生物过滤、脱气、杀菌及增氧。

  说明书

  一种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循环鱼池及鱼池循环水的处理 工艺。

  背景技术

  流水鱼池常见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方形切角、八边形等,不同的鱼池 池形各有利弊。圆形池造价较高,水交换和排污染效果好,单位水量生产量高, 但操作不太方便、土地利用率低;长方形池造价较低、土地利用率高、操作方便, 但水交换和排污不太理想;长方形切角和八边形池造价较低、水交换和排污良好、 操作方便,但土地利用率低。

  鱼池作为养鱼的生境,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中,其功能则不尽于此,尚 具有:及时去除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集污排污功能;及时将低溶解氧含量的水 体排出或及时增氧;及时将高二氧化碳、高氨氮含量的水体排至相关水处理设备 或及时去除;便于分级、捕捞、投喂等操作的功能。

  鱼池的设计应将与养殖鱼体紧邻的水流静滞区降低至最小。在养殖游泳性鱼 类的鱼池中,通过水体流动和鱼的游动相结合,在与鱼体紧邻的水流静滞区域形 成良好流态,提供充足溶氧,并将氨氮、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及时扩散到鱼池水 体中。

  根据鱼类行为学,鱼类主要可分为游泳性鱼类与底栖性鱼类,前者喜流水, 后者喜静水或低速流水。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主要是通过提高水体交换速 率,提供充足氧气、良好水质情况并去除代谢产物,实现高密度、高效益、生态 环保的养殖目标;由于游泳性鱼类具有喜流水、流线型体形等天然优势,非常适 于作为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的对象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循环水养殖中水处理工艺流程有两种,如下图,即集中式 工艺流程与分散式养殖工艺流程。目前集中式工艺流程在国内外占主流地位,集 中式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一般为:鱼池—总回水管—微滤机—流化砂床—脱气— 杀菌—增氧—供水管—鱼池。其特点是:流程为单线程、所有水体都一一经过各 水处理单元、各水处理单元成线性排列、水处理区域集中、鱼池成排、操作方便、 自动化程度高;缺点是水体循环量大、运行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系统以套为运 行使用单元。分散式工艺流程是一个鱼池配备整套水处理单元系统或者配备关键 水处理单元,一般系统中仅有一个鱼池。其特点是:每个鱼池有单独的水处理系 统,可在颗粒有机物破碎之前快速高效的去除颗粒有机物,独立性、灵活性和疾 病可控性强。缺点是:设备数量多、设备投资大、土地利用率低、管路线路设置 复杂、操作管理不便。

  现有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中普遍采用圆形鱼池或切角鱼池,存在着土地 面积利用率低、有效养殖水体较小、分级捕捞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养殖的内循环的养殖池,同时可进行推流、增氧、脱气、 固体过滤、生物过滤等水处理。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一种内循环鱼池,包括中心鱼池,所述中心鱼池的形状 为八角形或者圆形,蓄水深度为2~3m;还包括沉淀系统和内循环系统,其结构 为:

  当中心鱼池为八角形时,其形状为具有四个切角的八角形,在中心鱼池的一 个切角位置上设置沉淀系统;当中心鱼池为圆形时,在中心鱼池外切矩形的一个 边角上设置沉淀系统;

  沉淀系统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心鱼池外侧的侧排水池和竖流沉淀器,侧排水池 的一边与中心鱼池外壁连为一体,与在中心鱼池外壁上靠近水面的位置安装拦鱼 网栅A,优选的,拦鱼网栅A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池水面距离为20~30cm;拦 鱼网栅A的外侧为侧排水池;拦鱼网栅A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侧排水池的进 水口;

  侧排水池通过栏鱼网栅A与中心鱼池连通;侧排水池上部与侧排水管连接, 侧排水管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优选的,所述侧排水管与侧排水 池连接的部位位于拦鱼网栅A对侧,其中心位置比拦鱼网栅A的中心位置高5~ 15cm;

  中心鱼池底部设置底出水管,底出水管的一端位于中央鱼池底部的中心位 置,另一端连接到竖流沉淀器的下部;竖流沉淀器底部收集沉淀物的部位连接底 排污管;竖流沉淀器上部与底排水管的一端连接,底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外部 的集中水处理系统;底排水管的中心位置比中心鱼池水面(19)低10~20cm;

  竖流沉淀器的结构包括竖流沉淀器外壁、位于竖流沉淀器内部中心的指管状 套筒和水管,所述的指管状套筒上下两端开口,指管状套筒的顶部比底排水管顶 部高5~10cm;所述的水管为矩尺型,包括由弯头连接的水平管和竖直管,水平 管与竖直管之间的夹角为85~95度;竖直管的另一端伸入指管状套筒中心,水 平管的另一端穿过竖流沉淀器外壁,与底出水管相连。

  中心鱼池为八角形时,在其余三个切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当中心鱼池为圆 形时,在中心鱼池外切矩形的其余三个边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所述内循环系统 包括:

  在中心鱼池外壁的外侧设置内循环水池、高位池和移动床生物滤器;内循环 水池的一边以及高位池的一边分别与中心鱼池外壁连为一体,移动床生物滤器位 于内循环进水池和高位池之间;

  中心鱼池外壁上靠近中心鱼池底部的位置上安装栏鱼网栅B;中心鱼池通过 拦鱼网栅B与内循环进水池连通;拦鱼网栅B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内循环进 水池的进水口;优选的,所述拦鱼网栅B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池底部的距离为 15~20cm;

  内循环进水池与移动床生物滤器之间以气提泵相连,气提泵连接到移动床生 物滤器进水口;所述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的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

  移动床生物滤器以联通管连接到高位池的下部,优选的,联通管的中心与高 位池水面距离为2~3m,高位池水面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位置10~30cm;

  优选的,移动床生物过滤器进水口中心位置及高位池的水面位置高于中心鱼 池水面15~20cm;

  高位池通过进水管与中心鱼池连通,且进水管的位置低于中心鱼池的水面; 优选的,进水管中心位置比中心鱼池水面低40~50cm。

  所述内循环鱼池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包括:

  沉淀处理:

  鱼池底部中央的水通过底出水管流入竖流式沉淀器,经过沉淀分离后,固体 的污物和脏水通过底排污管流出;过滤净化后的水经底排水管12进入到外部的 集中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流回鱼池;

  鱼池上层的水通过拦鱼网栅B流入侧排水池,并通过位于侧排水池另一侧 的侧排水管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经处理后流回鱼池;

  所述的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包括:物理过滤、生物过滤、脱气、杀 菌及增氧;

  内循环处理:

  鱼池内的水经拦鱼网栅B流入水池内,再通过气提泵将水从水池中抽出送 入移动床生物滤器,经过过滤后,水由联通管流入高位池,再经过进水管流回鱼 池,实现内循环。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圆形或切角鱼池的边角落配置气提装置、物理过滤或生 物过滤装置,从而促进残饵与粪便的集污排污新型鱼池,特别是指一种同时可进 行推流、增氧、脱气、固体过滤、生物过滤等水处理的用于养殖鱼类的养殖鱼池。 该装置主要应用于工厂化、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鱼池,也可以用于其他养殖 领域。

  本装置具有制作简单、排污方便、投资低、能耗低、不需要反冲洗、免维修、 氨氮处理能力高等优点。它能够在进行硝化作用去除非离子氨的同时去除养殖系 统中大量的固体颗粒有机物。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

  1)本装置充分利用鱼池的边角等空置区域落配置气提装置、物理过滤或生 物过滤装置;集推流、增氧、脱气、固体过滤、生物过滤等多种功能于鱼池设计 中;通过设置气提泵、移动床生物过滤器、竖流沉淀器等,完善并强化鱼池水处 理功能,有增氧、脱气、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功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降 低了水体循环速率;通过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量,降低水体循环速率与循 环水泵运行能耗;

  2)常规鱼池曝气相比,本鱼池通过气提曝气的上升动力流转变为与水流方 向一致的推流作用力,使破坏粪便形态与水体流态的作用力转变为改进流态的推 流作用力,不会破坏粪便形态与水体流态,且通过形成推流作用,及时快速排出 粪便;能够简便、高效收集和排出残饵粪便等颗粒有机物;

  3)与单线性水处理工艺流程相比,本工艺流程具有内循环功能,可大大降 低水体循环速率,降低水泵能耗,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量;

  4)本发明工艺流程集成集中式与分散式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点于一体,形 成具有一定内循环水处理能力的鱼池系统,每个鱼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灵活 性;对断水、水处理设备故障、检修等复杂工况适应性、平稳性更好。

  5)本发明适用于大多鱼类成鱼或亲鱼养殖,尤其适用于游泳性鱼类的高密 度集约化养殖;也可用于其他相关水产养殖领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