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水体工业余热废水排放方法及结构

发布时间:2018-7-6 14:14:36

  申请日2013.05.21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IPC分类号E03F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开放水体的工业余热废水排放方法及结构,其方法采用敞开式排水渠道多点锐角排放并在敞开式排水渠道内增设折流板的方式,变集中排放为分散排放,同时通过排水渠道结构特点使排放余热废水在敞开式排水渠道内温度得到充分散发,缩小排水温度与开放受纳水体之间的温差,减小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造成的热污染。同时控制敞开式排水渠道出口的流速和出口与开放受纳水体之间的夹角加速余热废水与开放受纳水体混合时间,控制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水环境的不良影响。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施工方便,布置形式灵活,适用范围广。

  

  权利要求书

  1. 基于开放水体的工业余热废水排放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敞开式排水渠道,以适应开放受纳水体的水位变化,保证余热废水的表面流排放,使得排放余热废水与空气和开放受纳水体充分接触,以降低工业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的不良影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道数量大于两条,采用间距A不小于10米的多点排放以减小余热废水排放的温度累加效应对开放受纳水体造成的热污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道内设置折流板控制出水口流速在1 m/s左右,以延长余热废水在排水渠道内流程,并形成局部水流扰动,充分发挥排水渠道自身的散热功能,降低排水渠道出水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排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道出口与开放受纳水体的水流方向成锐角布置,以保证余热废水顺开放受纳水体的水流出流,以便余热废水迅速与开放受纳水体混合,控制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水环境的不良影响。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构成的排放结构,包括一组与开放受纳水体(1)连接的排水渠道(2);其特征在于:排水渠道(2)为无盖的敞开式排水渠道;排水渠道(2)包括渠底和设在渠底两侧的渠壁(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渠底包括碎石或碎砖垫层(5),碎石或碎砖垫层(5)上方设有钢筋混凝土层(6);渠壁(4)为砖砌体,砖砌体内表面设有混凝土抹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受纳水体(1)与一组间距A小于10米的排水渠道(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道(2)内设有一组互相交错对称布置的折流板(3);折流板(3)为砖砌体或混凝土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渠道(2)出口与开放受纳水体(1)之间的夹角α为30~45°。

  说明书

  基于开放水体的工业余热废水排放方法及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开放水体的工业余热废水 排放方法及结构,属于排水工程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人类活动而向环境排放的废热超过环境容量,导致局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现象被称为热污染。广义的热污染包括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和水体热污染;狭义的热污染仅指水体热污染,是指向水体排放废热造成的水体环境破坏。异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是广义热污染的两大主因,而水体热污染则基本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研究热水排放对水域水质、物态及生态的影响,认为因热水的排放而导致开放受纳水体特性的改变,使环境变的越来越坏。历史上,英国泰晤士河、欧洲莱茵河都曾经发生过水体的热污染事件,其中莱茵河的污染最为严重。莱茵河流经欧洲9国的5个工业区,一度成为“欧洲的臭水沟”,20世纪50年代大马哈鱼开始死亡,1971年在德国境内,长达200 km的河段鱼类完全消失,溶解氧含量几乎为零。1978年江苏望江亭电厂附近的望虞河发生鱼类大量死亡事件,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内学者遂开始关注开放水体的热污染问题,但未形成相应的规范及技术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开放水体的工业余热废水排放方法及结构。通过排水渠道的特殊布置方式,以达到控制工业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基于开放水体的工业余热废水排放方法,该方法采用敞开式排水渠道,以适应开放受纳水体的水位变化,保证余热废水的表面流排放,使得排放余热废水与空气和开放受纳水体充分接触,以降低工业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的不良影响。

  前述排放方法中,所述排水渠道数量大于两条,采用间距A不小于10米的多点排放以减小余热废水排放的温度累加效应对开放受纳水体造成的热污染。

  前述排放方法中,所述排水渠道内设置折流板控制出水口流速在1 m/s左右,以延长余热废水在排水渠道内流程,并形成局部水流扰动,充分发挥排水渠道自身的散热功能,降低排水渠道出水温度。

  前述排放方法中,所述排水渠道出口与开放受纳水体的水流方向成锐角布置,以保证余热废水顺开放受纳水体的水流出流,以便余热废水迅速与开放受纳水体混合,控制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水环境的不良影响。

  根据前述排放方法构成的排放结构,包括一组与开放受纳水体连接的排水渠道;排水渠道为无盖的敞开式排水渠道;排水渠道包括渠底和设在渠底两侧的渠壁。

  前述排放结构中,所述渠底包括碎石或碎砖垫层,碎石或碎砖垫层上方设有钢筋混凝土层;渠壁为砖砌体,砖砌体内表面设有混凝土抹层。

  前述排放结构中,所述开放受纳水体与一组间距A不小于10米的排水渠道连接。

  前述排放结构中,所述排水渠道内设有一组互相交错对称布置的折流板;折流板为砖砌体或混凝土板。

  前述排放结构中,所述排水渠道出口与开放受纳水体之间的夹角α为30~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敞开式排水渠道多点锐角排放并在敞开式排水渠道内增设折流板的方式,变集中排放为分散排放,同时通过排水渠道结构特点使排放余热废水在敞开式排水渠道内温度得到充分散发,缩小排水温度与开放受纳水体之间的温差,减小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造成的热污染。同时控制敞开式排水渠道出口的流速和出口与开放受纳水体之间的夹角加速余热废水与开放受纳水体混合时间,控制余热废水对开放受纳水体水环境的不良影响。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施工方便,布置形式灵活,适用范围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