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0.06.24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是由,进水口、清污口、出水口、油污挡板、沉淀池前壁、沉淀池底、沉淀池后壁、沉淀物收集区、人工滤床入水端挡板、床出水端挡板、布水系统、收集系统、沉降比5‰、人工滤床、芦苇种植区倾斜池底、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沉水植物种植区水平池底、芦苇种植区、睡莲荷花种植区、人工滤沉水植物种植区构成;对周边地表水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利用城镇绿地系统实现污水的净化,也解决了生活污水用地紧张的问题,本系统由于大量采用自然过程实现污水的净化,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科学合理的设计,容绿化、排污为一体,使绿地多功能化,绿地净水化,绿地排污化,绿地景观化。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是由,进水口(1)、清污口(2)、出水口(3)、油污挡板(4)、沉淀池前壁(5)、沉淀池底(6)、沉淀池后壁(7)、沉淀物收集区(8)、人工滤床入水端挡板(9)、床出水端挡板(10)、布水系统(11)、收集系统(12)、沉降比5‰(13)、人工滤床(14)、芦苇种植区倾斜池底(15)、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16)、沉水植物种植区水平池底(17)、芦苇种植区(18)、睡莲荷花种植区(19)、人工滤沉水植物种植区(20)构成;其特征在于:沉淀池呈倒梯形,污水从收集管道收集入沉淀池,沉淀池进水区后壁(7)垒砌高度1.5m--2m后壁(7)上方设置的进水口(1)引入右侧沉淀池,进行生物降解,固体物质沉淀于进水口(1)下方的沉淀物收集区(8),沉淀物收集区(8)的右方设置为沉淀池底(6),沉淀池底(6)设计前后方相差50-60公分的斜坡,使固体沉淀物自行滑向沉淀物收集区(8),沉淀池右方出水区前0.3m处设置油污挡板4,离池底高出50公分处开始垒砌挡板(4).上方用于对漂浮物和油污的分离,下方的水可流动,出水区墙壁垒砌高度1m-1.5m,沉淀池前壁(5)上方设置出水口(3),经过降解分离的水,通过管道从出水口(3)引入人工滤床(14)。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经过降解分离的水,通过管道从出水口(3)引入人工滤床(14)左方设置的布水系统(11),水通过布水系统(11)进入人工滤床(14),顺着人工滤床(14)的落差流下,人工滤床沉降比5‰(13),进入收集系统(12),人工滤床土壤采用1/3河沙粒径为1-2mm、1/3石灰石颗粒粒径为1-2mm、1/3土壤组合后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管道流入的生态池塘的功能区为芦苇种植区倾斜池底(15),水中的污染物在该区得到进一步的降解,通过高大的芦苇种植区(18),芦苇种植区(18)左方设置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16),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16)上方为睡莲荷花种植区(19),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16)一侧设置沉水植物种植区水平池底(17),沉水植物种植区(20)的沉水植物种植区水平池底(17)上种植沉水植物,水中低浓度的营养盐通过沉水植物得到去除,水中养殖观赏鱼类,丰富景观。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工滤床(14)上方栽种多年生黑麦草,一方面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另一方面黑麦草通过吸收可以去除流经水中的养分,还可以通过根际过程强化净化能力,也以营造出人工绿地。
说明书
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净化系统,尤其是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卫浴设施得到极大普及。随之而来的家庭污水排放量也急剧增加。目前,生活污水的生态处理技术发展很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工湿地技术。这类技术主要依靠自然过程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水质得到净化,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效果好,但也存在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根据人工湿地技术原理改造的技术也层出不穷,但多关注于基质材料的开发,管理技术的优化,主要的效果在于提高人工湿地对高污染废水的耐受能力,和提高系统的净化效率方面。虽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善净化效率而降低人工湿地对土地的需求,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人工湿地与人争地的情况,从而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应用。
当前,各地在进行城镇建设中,日益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往往会建设一些休闲草坪。如果能够把人工湿地和休息草坪结合起来,并结合其他生态净化工程,则将可以很好地实现污水净化和人们对绿地的需求,从而一举两得。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当前人工湿地的大面积用地和污染废水的净化效率,通过对沉淀池、人工滤床及生态池塘中不同水生植物的分布组合,提供一种景观型组合式生活污水净化系统,本发明包括;图1的沉淀池结构示意图,图2的人工滤床结构示意图,图3的生态池塘结构示意图。在设计的绿地具备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现污水净化与绿地的结合,使其无害化、资源化、景观化,本发明的设计方案:沉淀池通过管道与人工土壤滤床的布水系统相连。来之沉淀池的污水通过布水系统进入人工土壤滤床。从滤床流出的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后,通过管道流入生态池塘。在生态池塘中,人工土壤滤床出水依次经过浅水区的芦苇区、睡莲和荷花区,再进入以眼子菜、狐尾草等沉水植物为主的深水区。在以上处理程序中,经过人工滤床过滤后的水仍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果直接用于景观用水,必然会发生富营养化,产生水藻,影响景观效果,再通过生态池塘中不同水生植物的过滤与吸收,则可以抑制水藻过度生长,水质得到极大改善,景观效果好,如果水量大,也可以安全排放进入河道。
所述沉淀池呈倒梯形结构,进水区深1.5m--2m,出水区深1n-1.5m,在出水区前0.3m处设置挡板,以阻挡漂浮物及油污。定期从沉淀池中清理出漂浮物和沉淀。
所述人工土壤滤床采用5‰的坡度,在进水端设置布水系统。人工滤床土壤采用1/3河沙(粒径1-2mm)+1/3石灰石颗粒(粒径1-2mm)+1/3土壤。通过管道流入的生态池塘的功能区为芦苇种植区倾斜池底,水中的污染物在该区得到进一步的降解,通过高大的芦苇种植区,芦苇种植区左方设置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上方为睡莲荷花种植区,睡莲荷花种植区倾斜池底一侧设置沉水植物种植区水平池底,沉水植物种植区的沉水植物种植区水平池底上种植沉水植物,水中低浓度的营养盐通过沉水植物得到去除,水中养殖观赏鱼类,丰富景观。
人工滤床上方栽种多年生黑麦草,一方面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另一方面黑麦草通过吸收可以去除流经水中的养分,还可以通过根际过程强化净化能力,也以营造出人工绿地。人工滤床出水端设置收集系统,收集出水。
所述生态池塘由三个功能区组成,第一个功能区为芦苇种植区,也是人工滤床出水进入池塘的区域。水中可能存在的的污染物在该区得到进一步的降解。同时高大的芦苇也形成了一道屏障,一方面可称为生态池塘景观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对不同区域起到一个分割作用。第二个功能区为睡莲和荷花种植区,进一步净化水中的污染物。第三个功能区为沉水植物区,水中低浓度的营养盐通过沉水植物得到去除,并起到抑制水藻繁殖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养殖观赏鱼类,丰富景观。在这一过程中,污水中的微小固体悬浮物被滤床过滤去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部分被拦截的固体物质得到分解;水溶性污染物质则被滤床中的微生物、滤床基质拦截、吸附,最终成为微生物的养分;污水中的氮素一部分为微生物和滤床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所吸收,一部分则在流经滤床的过程中被微生物脱氮作用得到去除;污水中的磷素则主要通过被基质吸附固定及植物根系吸收得到去除;污水中所携带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等生物污染物也被滤床基质所拦截。经过人工滤床过滤后,大部分污染物质得到去除,部分水溶性的有机质和低浓度的氮素和磷素随水流进入生态池塘。在生态池塘中,水中携带的有机质为水中的微生物所降解,低浓度的氮素和磷素则成为生态塘中植物的养分来源。经过生态池塘的进一步净化作用,生活污水将完全符合排放要求。沉淀池通过管道与人工土壤滤床的布水系统相连。来之沉淀池的污水通过布水系统进入人工土壤滤床。从滤床流出的水通过收集系统收集后,通过管道流入生态池塘。在生态池塘中,人工土壤滤床出水依次经过浅水区的芦苇区、睡莲和荷花区,再进入以眼子菜、狐尾草等沉水植物为主的深水区。经过以上过程,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可以安全排放。
有益效果,本系统根据人工湿地原理,对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组合,既解决了生活污水净化的需求,避免人工湿地争地的问题,也解决了城镇绿地营建和保育问题,还解决了普遍存在的水景水源缺乏,可为水景提供充足的水源,丰富了人居环境的景观。由于大量采用自然过程实现污水的净化,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科学合理的设计,融绿化、排污为一体,使绿地多功能化,绿地净水化,绿地排污化,绿地景观化。对湖泊水质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