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1.24
公开(公告)日2014.05.21
IPC分类号C05G3/00; A01G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苗木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稳定污泥与透气性盆栽容器结合的育树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培植土,并在透气性盆栽容器中以所述培植土作为培植用土,其中,所述培植土的各个组份及各个组份的重量比为:污泥:辅料=3:7~8:2,其中所述辅料选自秸秆、木屑、耕植土、沙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2)调节所述培植土的pH值、含水率、含盐量指标;3)将树苗植入所述培植土,并对所述培植土进行微灌。本发明利用了污泥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树木移植的成活率,彻底解决了污泥产品的最终出路问题,获得了污染根治、资源再用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物稳定污泥与透气性盆栽容器结合的育树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1)制备培植土,并在透气性盆栽容器中以所述培植土作为培植用土, 其中,所述培植土的各个组份及各个组份的重量比为:
污泥:辅料=3:7~8:2,其中所述辅料选自秸秆、木屑、耕植土、沙土 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2)调节所述培植土的pH值、含水率、含盐量指标;
3)将树苗植入所述培植土,并对所述培植土进行微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污 泥选自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经厌氧或好氧工艺无害化、稳定化生物处理后的 污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 土在经过pH值调节后,其pH值为6~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 土在经过含水率调节后,其含水率为20~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 土在经过含盐量调节后,其浸滤液的总溶解固体小于2000mg/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气性盆栽容器 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半处进行所述微灌,其工作水压为50~150kPa, 水流量为10~20L/H,间隔5~7天,每天1~2次,每次0.5~1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培植土 中所述污泥的含量为50%~80%时,在所述步骤2)之后,先对所述培植土 进行微鼓风,用于促进所述培植土彻底腐熟和稳定,再进行步骤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气性盆栽容器 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半处进行所述微鼓风,其工作风压为400~700 毫米水柱,气流量为30~60L/H,连续3~6天,每次0.5~1小时,间隔2~ 4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 所述培植土在含盐量调节时,若其浸滤液总溶解固体大于等于2000mg/L, 则需要对其进行灌水沥盐以调节其含盐量,所述灌水沥盐的方法为:在所述 透气性盆栽容器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半处进行灌水沥盐,其工作水 压为50~150kPa,水流量为10~20L/H,灌水3~5次,每次间隔8~10小 时,每次维持10~20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 植土经过灌水沥盐后,在所述步骤3)中需要微鼓风,其具体为,在所述透 气性盆栽容器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半处进行所述微鼓风,其工作风 压为400~700毫米水柱,气流量为30~60L/H,连续5~10天,每次0.5~ 1小时,间隔2~4小时。
说明书
一种生物稳定污泥与透气性盆栽容器结合的育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苗木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稳定污泥与透气性盆 栽容器结合的育树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快速发展,每年处理的污水量已达420 亿立方米,居世界之首。但是,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活性污泥并未得到有效处 置。据统计,我国污泥产量每年约3000万吨,约70%是填埋或简易堆置, 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隐患。按照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污泥的生物质能利用 和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的最佳方式。理论上讲,污泥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发 酵处理后,可以制成有机肥,用于农业或林业,但是,由于担心重金属迁移 污染风险,国家有关部门禁止或限制污泥产品进入耕地,污泥肥料一直得不 到农用销售许可,其最终出路问题并没有解决。
2009年,国家住建部、环保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 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鼓励合格的污泥产品用于园林绿化;同 年,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 23486)发布。由此,污泥产品用于园林绿化开始成为主导方向。
但是,污泥绿化肥料的应用依然存在制约瓶颈,一是苗圃原则上也属于 耕地,也可能改种粮食蔬菜,农业部门同样限制污泥产品使用;二是污泥产 品必须加入氮磷钾制成复混肥才可以销售,成本较高,销售不畅;三是园林 绿化用追肥季节性很强,且用量有限,仅以制肥的方式,难以消纳持续产出 的大量污泥产品。
因此,将污泥产品作为园林绿化的基肥或者培植土使用是一种可行的方 向,但目前这种方式仍存在问题,即:虽然污泥产品已经进行过厌氧或好氧 的稳定化处理,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并不彻底,在大量应用污泥产品作为培 植土时,依然存在后稳定化的发酵过程。在有氧条件下,好氧菌(细菌、真 菌、放线菌、酵母菌)继续将污泥产品的有机物转化成腐殖质,消耗氧气, 伴随产生二氧化碳(产量20kg/t污泥)、氨气等气体,同时释放热量;在可能 出现的厌氧情况下,还会产生硫化氢等气体。这些产物,会对植物产生不利 影响,出现烧根、黄叶、枯苗等现象。实践表明,在使用80%污泥产品(另 20%为秸秆和沙土)为培植土,盆装土高度为45cm时,3天后,土内温度 上升到45摄氏度,CO2浓度达8%,有较明显的氨和硫化物气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稳定污泥与透气性盆栽 容器结合的育树方法。
一种生物稳定污泥与透气性盆栽容器结合的育树方法,其特征在于:
1)制备培植土,并在透气性盆栽容器中以所述培植土作为培植用土, 其中,所述培植土的各个组份及各个组份的重量比为:
污泥:辅料=3:7~8:2,其中所述辅料选自秸秆、木屑、耕植土、沙土 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2)调节所述培植土的pH值、含水率、含盐量指标;
3)将树苗植入所述培植土,并对所述培植土进行微灌。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污泥选自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经厌氧或 好氧工艺无害化、稳定化生物处理后的污泥。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土在经过pH值调节后,其pH值为6~ 8。
若培植土偏酸,可拌入适量生石灰。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土在经过含水率调节后,其含水率为 20~40%。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土在经过含盐量调节后,其浸滤液的 总溶解固体小于2000mg/L。
优选的,在所述透气性盆栽容器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半处进行 所述微灌,其工作水压为50~150kPa,水流量为10~20L/H,间隔5~7天, 每天1~2次,每次0.5~1小时。
所述微灌取决于土壤干湿情况和苗木的用水需求,例如乔木苗每株每天 需水量4~6L,灌木苗每株每天耗水3~4L。
更优选的,当所述培植土中所述污泥的含量为50%~80%时,在所述步 骤2)之后,先对所述培植土进行微鼓风,用于促进所述培植土彻底腐熟和 稳定,再进行步骤3)。
上述过程中,当盆容器中心温度不高于环境土壤温度2摄氏度时,可停 止鼓风。继续放置到满15天。
当污泥产品使用比例低,或污泥产品有机质含量小于30%时,上述过程 可以简化,或不需鼓风。
优选的,在所述透气性盆栽容器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半处进行 所述微鼓风,其工作风压为400~700毫米水柱,气流量为30~60L/H,连 续3~6天,每次0.5~1小时,间隔2~4小时。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土在含盐量调节时,若其浸滤液总溶 解固体大于等于2000mg/L,则需要对其进行灌水沥盐以调节其含盐量,所 述灌水沥盐的方法为:在所述透气性盆栽容器的中部、所述培植土深度的一 半处进行灌水沥盐,其工作水压为50~150kPa,水流量为10~20L/H,灌水 3~5次,每次间隔8~10小时,每次维持10~20钟。
更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培植土经过灌水沥盐后,在所述步骤3) 微鼓风过程需要适应性的延长,其具体为:其工作风压为400~700毫米水 柱,气流量为30~60L/H,连续5~10天,每次0.5~1小时,间隔2~4小 时。
污泥产品经过沥盐的,鼓风过程需要适当延长。
有益效果
1)解决了腐熟稳定不彻底的污泥做培植土所带来的烧根、黄叶、枯苗 等问题,污泥产品经5~10天后可腐熟稳定,盆土内CO2浓度小于2%,温度 接近环境温度,适宜苗木栽培。
2)利用了污泥产品,彻底解决了污泥产品的最终出路问题,且污泥产 品作为培植土的比例可高达50%~80%。
3)对含有一定量重金属的污泥产品,经过透气性盆栽生物稳定过程后, 重金属形态会进一步发生转化,可溶性比例减少,稳定性残渣态比例增大, 重金属迁移性大大减弱,环境污染风险基本为零。此外,土壤生物环境比较 复杂,即使在长期生长过程中析出少量的重金属,其迁移途径主要指向树木 本身,经过约两年的盆栽,栽培土中重金属含量会明显下降。而树木组织含 有微量重金属,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长期内,不会释放出来污染环境; 最后,其寿命周期终结,或入土或焚烧,由于重金属含量甚微以及极度分散, 也不会造成任何环境风险。
4)获得了污染根治、资源再用和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