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4.10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IPC分类号C02F3/28
摘要
一种切向进水自行搅拌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自下至上依次分为主反应区、三相分离区和沉淀过滤区,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液管和排泥阀,沉淀过滤区内设置有填料,沉淀过滤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主体呈圆柱形,进液管设置在圆柱形主体的切向上,主反应区的上部设有冲洗管,冲洗管上分布有喷头并在中心部位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与主体的底部连接有空心转轴,空心转轴的壁面上加工有喷洗孔,空心转轴上分布有叶片。该装置布水简单,无需动力,实现了对主体内混合液的充分搅拌,无死角,无沉淀,混合均匀,传质剧烈且效率高,使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充分吸附降解,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效率高,提高了出水水质,沼气产率大。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切向进水自行搅拌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自下至上依次分为主反应区、三相分离区和沉淀过滤区,三相分离区内设置有气固液三相分离器,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液管和排泥阀,沉淀过滤区内设置有填料,沉淀过滤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其特征是:主体呈圆柱形,进液管设置在圆柱形主体的切向上,主反应区的上部设有冲洗管,冲洗管上分布有喷头并在中心部位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与主体的底部连接有空心转轴,空心转轴的壁面上加工有喷洗孔,空心转轴上分布有叶片。
说明书
切向进水自行搅拌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水厌氧处理技术因其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及能产生能量等优点,而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水力停留时间(HRT)与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的分离而导致高效反应器的研制和推广,使污水厌氧处理技术成为污水生物处理两大技术之一。目前应用最广的反应器主要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IC)反应器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等。这些反应器内部能自然生成具有出色降解有机物能力的和优越沉降性能的厌氧颗粒污泥。与好氧处理相比,厌氧处理的优势在于: (1)不需要供氧,节省操作费用;(2)污泥产生量比好氧过程少3~20倍,污泥易处理; (3)投资少,容易维护等;(4)有机负荷高,适用于高浓度废水的处理;(5)要求进水水温范围较广,高中常温均可;(6)厌氧过程产生沼气,使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得到回收。
厌氧反应器的通常结构包括主体,主体内分为下部主反应区和上部气固液分离区两个区域,主体内设有伸入池体底部的进水管和排泥管,主反应区内设有搅拌装置,上部气固液分离区内设置有三相分离器、沉淀区和出水管,三相分离器的外围为沉淀区,沉淀区内设置有填料,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堰,出水管与溢流堰连接,三相分离器上连接有沼气排放管。
但现有厌氧反应器存在普遍问题是,内部污泥浓度较低,厌氧微生物生长环境不良,传质效果差,厌氧处理的速率和效率都较低,出水水质不稳定,处理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需要动力搅拌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厌氧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效率高的切向进水自行搅拌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切向进水自行搅拌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厌氧处理装置,包括主体,主体内自下至上依次分为主反应区、三相分离区和沉淀过滤区,三相分离区内设置有气固液三相分离器,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液管和排泥阀,沉淀过滤区内设置有填料,沉淀过滤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管;主体呈圆柱形,进液管设置在圆柱形主体的切向上,主反应区的上部设有冲洗管,冲洗管上分布有喷头并在中心部位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与主体的底部连接有空心转轴,空心转轴的壁面上加工有喷洗孔,空心转轴上分布有叶片。
上述反应器运行时,用絮状污泥启动,污水沿主体切向进入,对主体内的混合液产生搅拌作用,同时又推动叶片转动,转动的叶片又会更加搅动混合液,使主反应区内的混合液充分混合,传质剧烈且效率高,促进了微生物与污染物的有效接触和能量传递,使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充分吸附降解。三相分离器用于污泥沉淀、泥水分离和气体收集排出,泥水经沉淀过滤区内的填料强化沉淀,沉淀后的清液经出水管排出主体。打开排泥阀可定期清除多余污泥。通过冲洗管上分布的喷头和空心转轴上加工的喷洗孔对叶片进行清洗。
本实用新型布水简单,无需动力,实现了对主体内混合液的充分搅拌,污泥与水混合充分,无死角,无沉淀,混合均匀,传质剧烈且效率高,使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充分吸附降解,处理效果稳定,处理效率高,提高了出水水质,降低了运行管理难度,沼气产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