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

发布时间:2018-5-13 19:55:32

  申请日2014.04.16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包括在目标河涌的河床上均匀覆盖―定厚度的河沙层,以及在目标河涌分段建立的不少于一个的治污站,此外,在多个治污站的上下游处均靠岸边设置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内圈养有生命力强的水浮型植物,同时自然放养特殊鱼类,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呈锐角形排列,以减小水流冲击。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全新的过滤部件以及治污站形成综合治理系统,污水淤泥同步治理,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分段治污效果显著,同时,还可通过调节过滤部件密度和增减过滤次数及调节水流达到调整净化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增强了生态性和功能性,在加大去污能力的同时,美化和净化河涌,提升了城市形象。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目标河涌的河床上均匀覆盖的厚度10-20cm的河沙层,以及在目标河涌分段建立的不少于一个的治污站,此外,在多个治污站的上下游处均靠岸边设置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呈锐角形排列;其中,所述治污站包括位于底部的平台,所述平台表面设有压制成型的凹形槽坑,槽坑中设有槽坑隔离网板,槽坑上方并排设有多排滤清器,且在每两排滤清器之间均设置一中间隔块;其中,每排滤清器均与一水管相连,且各个水管同时与一主水管相连;所述主水管与各个水管的连接处均设有开关;其中,所述滤清器为圆形结构、柱形结构或块状结构,且滤清器由不少于一层的过滤层由内而外叠加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清器顶部设有盖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板上设有孔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清器底部设有底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设有孔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层均由颗粒状材料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不同层数的所述的过滤层的密度由内至外递增。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构成过滤层的所述的颗粒状材料为沙子或石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滤清器侧边和底部之外覆盖颗粒状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状材料为沙子或石子。

  说明书

  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污水治理,尤其是面向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涌、内河的污水,进行环保净化、美化治污的综合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水域治污技术一般采用占用面积大、费用成本高的技术进行过滤、净化、去磷,并在达标后排放。其净化及美化能力一般,而且常年受污染水域的中下流依然河水乌黑、臭气薰天,鱼难生草难长,实际治污效果难尽人意。尤其在涨潮、退潮、洪水及正常水流作用下,会出现河床的杂质及污染严重的淤泥重新卷起,形成二次循环污染,以及河床淤泥互相发酵,加深水质污染的同时,也污染了空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令河涌风景令人生畏,影响了市容的现实写照。面对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种成本低廉、方法简单、效果长久,可以集净化、美化、生态平衡一体化的综合污水治理技术方案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低廉、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污水淤泥同时治理及利用生态平衡进一步强化治污效果的综合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环保净化美化综合治理污水系统,包括在目标河涌的河床上均匀覆盖的一定厚度的河沙层,以及在目标河涌分段建立的不少于一个的治污站,此外,在多个治污站的上下游处均靠岸边设置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内圈养有生命力强的水浮型植物,同时自然放养特殊鱼类,固定浮子栏栅框架呈锐角形排列,以减小水流冲击。

  其中,理论上河沙层的厚度越厚越好,河沙层的沙可以包括自然界里的沙子或石子,还可以包括用石头或石块加工而成的沙子、石子。河沙层的设置虽然需投入巨资,但从长远来看它的效果是长远的,其分摊成本低廉,其功效原理为:在不影响河涌的地下水渗入和污水渗出的情况下,利用河沙本身的重量,将河床淤泥水分挤出,续渐压实,形成相对结实的沙层面,因此,河床高度不高反低,有效避免因涨潮、退潮、洪水及正常水流作用下而带动、卷起河床的污染杂质、淤泥引起的二次循环污染,并有效阻止淤泥自身发酵,而且河沙比淤泥更具美化、自然净化和吸附杂质作用,另外沙子是岩石的转化物,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除臭功能,覆盖河沙,其实是为净化过滤污水的分段治污环节奠定基础。

  其中,在目标河涌分段建立不少于一个治污站的过程为:对河涌分段治污,不同治污站之间的段距视河涌污染情况而定,污染越严重段距越密,污染越普通段距越疏,对各个目标河涌进行截流,在截流处分别建设治污站,用相应电机抽污水至治污站的主水管,进行集中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其中,所述治污站包括位于底部的采用砖和混凝土制成的平台,所述平台表面设有压制成型或预制件的凹形槽坑,以便于收集处理过的污水进行汇流;实际当中,平台也可以采用单独的混凝土、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

  槽上方并排设有多排滤清器,且在每两排滤清器之间均通过设置一中间隔块进行隔断,以免非工作状态的滤清器被工作状态下的滤清器影响,另外,中间隔块还能满足人工维护作业时的安全需要,同时在必要时对滤清器配合进行连接固定。实际当中,当滤清器只有一排时,则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置中间隔块。

  槽坑中设有槽坑隔离网板,使滤清器底层与污水隔开。

  每排滤清器均与一水管相连,且各个水管同时与一主水管相连;所述主水管与各个水管的连接处均设有开关。通过开关,可以择一选取打开其中一排滤清器所对应的水管,如此设置有利于维护、更新、清洗滤清器材料以及调节水流等。

  其中,所述滤清器为圆形结构、柱形结构或块状结构,且滤清器由不少于一层的过滤层由内而外叠加组成;滤清器最内层的过滤层用于容纳待过滤污水。所述水管的管口延伸至滤清器最内层的过滤层的中部,通过各个过滤层由内而外自然净化过滤。实际应用中,可以在水管管口下方,放置块状缓冲物体,以减少水流对底层过滤物的直接冲击力。

  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在滤清器顶部设盖板,或在滤清器底部设底座,进行外形上的半封装或全封装,而盖板和底座的材质以及渗透性等因需而定。

  其中,过滤层均由颗粒状材料构成;且为获取较好的过滤效果,不同层数的过滤层的密度由内至外递增为佳,即跟随水流方向渐变。具体的,过滤层的密度由颗粒状材料的颗粒大小决定,以沙子举例,过滤层密度与沙子颗粒的大小成反比,即沙子颗粒越大,所构成的过滤层密度越小,沙子颗粒越小,所构成的过滤层密度越大。

  具体的,构成过滤层的颗粒状材料为自然界里的沙子或石子,具体可以包括河沙,细石,或者用石头、石块加工而成的沙子、石子;其中较佳的选取经过清洗、筛选的自然界里的沙子、石子或其组合物构成过滤层。

  而为了提升过滤效果,可以在滤清器侧边和底部之外覆盖颗粒状材料,所述颗粒状材料为自然界里的沙子或石子,具体可以包括河沙,细石,或者用石头、石块加工而成的沙子、石子;且该颗粒状材料的密度与各个过滤层的密度变化相适应。

  关于过滤层的构成材料,在本实用新型中,颗粒状材料选取沙子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而在其它如家庭净水器的过滤等应用场合,通过选取不用的颗粒状填充材料,显然可以令本实用新型的滤清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其不仅是在自来水净化领域、治理污水领域,在其它应用环境中,都可以有效替代常规的无法重复使用、价钱相对昂贵的碳过滤材料,带来节省成本、除异味、提升去污净化效能等益处。

  关于治污站中的滤清器,其数量、尺寸、规格需要因需求和环境而定,如污水量的大小,去污能力的不同标准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全新的过滤部件以及治污站形成综合治理系统,淤泥污水同步治理,其结构简单、利用率高、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分段治污效果显著、设备运行维护成本低,还可通过调节过滤部件密度和增减过滤次数及调节水流达到调整净化效果,具备卓越的净化水质和除臭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还结合了河床设置以及动植物饲养等辅助水域的污染治理,增强了整体系统的生态性和功能性,在加大去污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美化和净化河涌,提升城市形象,因此还具备较佳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