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5-13 12:48:08

  申请日2015.07.01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包括处理池以及位于处理池内部的竖隔块,竖隔块竖直布置在处理池内部后将处理池分隔为缺氧调节区和好氧降解区,竖隔块的上端面和处理池的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一通道,竖隔块的下端面和处理池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所述处理池底部设置有排泥系统,所述缺氧调节区的底部设置有网状布水系统,所述好氧降解区的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系统,好氧降解区和缺氧调节区内填充有填料。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通好氧降解区和缺氧调节区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网状布水系统和微孔曝气系统交替开启,填料从缺氧调节区和好氧降解区之间流动后,实现序批次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

  权利要求书

  1.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处理 池以及位于处理池内部的竖隔块,所述竖隔块竖直布置在处理 池内部后将处理池分隔为缺氧调节区和好氧降解区,所述竖隔 块的上端面和处理池的顶壁之间设置有连通缺氧调节区和好氧 降解区的第一通道,竖隔块的下端面和处理池的底壁之间设置 有连通缺氧调节区和好氧降解区的第二通道,所述处理池底部 设置有排泥系统,所述缺氧调节区的底部设置有网状布水系统, 所述好氧降解区的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系统,好氧降解区和缺 氧调节区内填充有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缺氧调节区的底部设置有粗曝气系统,所述粗 曝气系统包括均匀分布在缺氧调节区的粗曝管以及位于粗曝管 上的粗曝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布水系统包括呈网状布置在缺氧调节区 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上均匀布置有布水孔,布水管与位于处 理池外的进水泵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曝气系统包括均匀分布在好氧降解区的 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均匀分布有微孔曝气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均匀分布在处理池的排泥管, 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依次穿过缺氧调节区、第二通道以及好氧降 解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降解区中的填料占好氧降解区容积的 40%,所述缺氧调节区中的填料占缺氧调节区容积的40%。

  说明书

  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序批式交 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 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 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 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 家之一。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 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泥不仅降低了水体的 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 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 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所以,水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环保领域中,污水处理技术多种多样,但是对于有机物的去 除及氮氨去除,传统方法有SBR,A/O,A2/O等处理工艺,但这些处 理工艺的效率不高,及运行成本较高,而且需要调试时间较长,而 且对于一些高氮氨负荷废水,处理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序批式交换循环活性 污泥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序批式交换 循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包括处理池以及位于处理池内部的竖隔 块,所述竖隔块竖直布置在处理池内部后将处理池分隔为缺氧调节 区和好氧降解区,所述竖隔块的上端面和处理池的顶壁之间设置有 连通缺氧调节区和好氧降解区的第一通道,竖隔块的下端面和处理 池的底壁之间设置有连通缺氧调节区和好氧降解区的第二通道,所 述处理池底部设置有排泥系统,所述缺氧调节区的底部设置有网状 布水系统,所述好氧降解区的底部设置有微孔曝气系统,好氧降解 区和缺氧调节区内填充有填料。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缺氧调节区的底 部设置有粗曝气系统,所述粗曝气系统包括均匀分布在缺氧调节区 的粗曝管以及位于粗曝管上的粗曝孔。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网状布水系统包 括呈网状布置在缺氧调节区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上均匀布置有布 水孔,布水管与位于处理池外的进水泵连通。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微孔曝气系统包 括均匀分布在好氧降解区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上均匀分布有微孔 曝气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泥系统包括均 匀分布在处理池的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依次穿过缺氧调节区、 第二通道以及好氧降解区。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好氧降解区中的 填料占好氧降解区容积的40%,所述缺氧调节区中的填料占缺氧调 节区容积的4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通好氧降解区 和缺氧调节区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废水通过网状布水系统进入 缺氧调节区;在废水进入缺氧调节区内,区域内填料随水流上升, 经第一通道进入好氧降解区;废水及填料进入好氧降解区后,由于 水力作用,好氧降解区下方填料随水流方向从第二通道进入缺氧调 节区;随着废水不断注入,污水及填料在缺氧调节区与好氧降解区 作循环运作;当进水1-2小时后,进水泵停止进水,好氧降解区的 微孔曝气系统开启,进行曝气,此时好氧降解区废水与填料,随时 曝气的上推作用,从第一通道流进缺氧调节区,而缺氧调节区的废 水及填料从第二通道流入好氧降解区,两个区域则形成一个内循环 系统,同时好氧降解区的DO值保持在2-3mg/l,通过网状布水系统 和微孔曝气系统交替开启,实现序批次交换循环活性污泥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