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污水处理方法

发布时间:2018-5-6 17:44:10

  申请日2013.08.14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IPC分类号E02B3/02; C02F3/32

  摘要

  一种废污水处理方法,在于以土著物种为基础,建立费用低廉、易于操作、便于管理、节省时间和效果显著的沟渠河流坡岸构造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起到处理废污水、绿化护坡、美化景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并按照复杂技术简便化、高科技技术实用化和配套技术工程化的要求,建立在沟渠河网地区易于推广和采用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构建复式河床、建造坡岸潜流渗滤系统、建造坡岸表流系统、建造堤岸植被与水生植被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沟渠河流人工湿地系统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由四个部分 组成:复式河床、坡岸潜流渗滤系统、坡岸表流系统以及堤岸植被与水生植被系统;在复式河 床两侧,采用多孔水泥板设置拦截带;在拦截带与引水横沟之间,利用多孔水泥板构造多层的 滤床框架和渗滤坝框架,框架内添充由砾石、粉煤灰与泥炭组成的复合基质,滤床和渗滤坝表 面种植湿生和挺水植物;在渗滤坝面向引水横沟的侧面,铺设由多孔弹性材料组成的可再生滤 垫,形成完整的坡岸湿地潜流渗滤系统;在复式河床两侧,采用多孔水泥板设置拦截带;在拦 截带与引水横沟之间的土壤表面直接种植湿生与挺水植物,形成坡岸表面流湿地系统,该系统 与坡面潜流渗滤系统相间排列于河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设计的沟渠河流坡岸构造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拓宽、削平、 深挖工程措施,变现河床为复式河床,包括进水沟、引水横沟、拦截带、滞留沉淀池及其粗滤 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设计的沟渠河流坡岸构造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河岸顶部,直接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草,形成堤岸景观植被;在主河道水面以下河床种植多种沉水植物, 形成河流水生植被系统。

  说明书

  一种废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农村和城镇废污水面源污染处理中采用三种方法:表面流湿地处理方法、 潜流湿地处理方法和垂直流湿地处理方法。

  1.表面流湿地处理方法

  直接在土壤表面栽种湿生植物,废污水在土壤表面流动。通过进出水口的流量控制,调 节表面水位和废污水在系统内部的滞留时间。水分下渗进入植物根际区,通过根际区的微生 物与动物活动以及植物吸收、转化和储存功能,降解与净化废污水。尽管该处理方法成本低, 但其净化效能低,且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在人均面积很低的我国难以推广。

  2.潜流湿地处理方法

  对土壤进行改造,分层添入砾石、沙粒等吸附和转化材料,铺设通水管道网络,覆盖土 壤,并栽种湿生植物。废污水在土壤以下的通水管道中流动。通过进出水口的流量控制,调 节潜流水位和废污水在系统内部的滞留时间。通过根际区的微生物与动物活动以及植物吸收、 转化和储存功能,降解与净化废污水。尽管该处理方法净化效能高,但其成本也高,且需要 大面积的土地,在人均面积很低和经济欠发达的我国难以实施。

  3.垂直流湿地处理方法

  选择相对落差较高的山体,沿其坡面,对土壤进行改造,分层添入砾石、沙粒等吸附和 转化材料,铺设通水管道网络,覆盖土壤,并栽种湿生植物。废污水从山顶向山脚在管道中 自然流动。通过进出水口的流量控制,调节潜流水位和废污水在系统内部的滞留时间。通过 根际区的微生物与动物活动以及植物吸收、转化和储存功能,降解与净化废污水。尽管该处 理方法净化效能高,但其成本也高,且需要落差较高的地形,其实施和推广有局限性。

  由于沟渠河流坡岸水位变化大、干湿交替剧烈以及水流落差小,沟渠河流坡岸不能满足 上述三种湿地处理方法建造的要求。同时,上述三种湿地处理方法通常建造在沟渠河流的汇水区,均占用大面积的土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土著物种为基础,建立费用低廉、易于操作、便于管理、节省时间 和效果显著的沟渠河流坡岸构造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起到处理废污水、绿化护坡、美化景 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并按照复杂技术简便化、高科技技术实用化和配套技术工程化 的要求,建立在沟渠河网地区易于推广和采用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构建复式河床、建造坡岸潜流渗滤系统、建造坡岸表流系统、建造堤岸植 被与水生植被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具体包括:

  1.构建复式河床:通过拓宽、削平、深挖等工程措施,变现河床为复式河床,包括进水沟、引 水横沟、拦截带、滞留沉淀池及其粗滤栅。

  2.建造坡岸潜流渗滤系统:在复式河床两侧,采用多孔水泥板设置拦截带;在拦截带与引水横 沟之间,利用多孔水泥板构造多层的滤床框架和渗滤坝框架,框架内添充由砾石、粉煤灰与泥炭组 成的复合基质,滤床和渗滤坝表面种植湿生和挺水植物;在渗滤坝面向引水横沟的侧面,铺设由多 孔弹性材料组成的可再生滤垫。形成完整的坡岸湿地潜流渗滤系统。

  3.建造坡岸表流系统:在复式河床两侧,采用多孔水泥板设置拦截带:在拦截带与引水横沟之 间的土壤表面直接种植湿生与挺水植物,形成坡岸表面流湿地系统。该系统与坡面潜流渗滤 系统相间排列于河床。

  4.构建堤岸植被和水生植被系统:在河岸顶部,直接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草,形成堤岸景观 植被;在主河道水面以下河床种植多种沉水植物,形成河流水生植被系统。

  本发明以土著物种为原材料,坚持“源于自然、优于自然”的原则进行生态设计,不会 对土著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通过构建仿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能充分发挥湿地系统的去污功能, 提高系统物质生产能力,而且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占地面积小。在我国的面源污染治理和 沟渠河网生态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过程由筛选基本工具物种、工具物种的大规模扩繁、构建复式河床、建造坡岸潜流渗滤系 统、建造坡岸表流系统、建造堤岸植被与水生植被系统以及后期管理七个环节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

  1.筛选基本工具物种:收集土著物种名录及其生物生态学参数,勾划土著物种的最适生态幅, 进行耐污及去污能力试验,研究其繁殖力、生长量与利用价值等;按使用目标筛选出作为湿地处理 系统的基本工具物种。

  2.工具物种的大规模扩繁:以基本工具物种为原材料,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进行大规模培育与 扩繁,所获种苗作为构建湿地处理系统的植物材料。

  3.构建复式河床:通过拓宽、削平、深挖等工程措施,变现河床为复式河床,包括进水沟、引 水横沟、拦截带、滞留沉淀池及其粗滤栅。

  4.建造坡岸潜流渗滤系统:在复式河床两侧,采用多孔水泥板设置拦截带;在拦截带与引水横 沟之间,利用多孔水泥板构造多层的滤床框架和渗滤坝框架,框架内添充由砾石、粉煤灰与泥炭组 成的复合基质,滤床和渗滤坝表面种植湿生和挺水植物;在渗滤坝面向引水横沟的侧面,铺设由多 孔弹性材料组成的可再生滤垫。形成完整的坡岸湿地潜流渗滤系统。

  5.建造坡岸表流系统:在复式河床两侧,采用多孔水泥板设置拦截带;在拦截带与引水横沟之 间的土壤表面直接种植湿生与挺水植物,形成坡岸表面流湿地系统。该系统与坡面潜流渗滤系统相间排列于河床。

  6.构建堤岸植被和水生植被系统:在河岸顶部,直接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草,形成堤岸景观 植被;在主河道水面以下河床种植多种沉水植物,形成河流水生植被系统。

  7.后期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定时对滞留沉淀池进行清淤,对粗滤栅与可再生滤垫进行清洗, 定时收获植物地上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