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8-5-2 17:05:19

  申请日2014.07.27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属于石油炼制污水处理领域。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调废水pH为2~3,搅拌,并控制温度在25~30℃,聚合反应;按照Al/Si=0.5~1.5、Mg/Si=1~2、Fe/Si=0.25~0.5的摩尔比,先后向聚合反应后的废水中加入相应的无机盐;调节盐基度至40%,搅拌,熟化;最后调节熟化后的废水pH至9~10,搅拌,静置沉淀。本方法以废治废,充分利用水中污染物处理污染物。整个过程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实现了炼化废水二沉池出水同步除硅除COD,为炼化废水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调二沉池出水pH为2~3,搅拌,并控制温度在25~30℃,聚 合反应40min~60min;

  (b)按照Al/Si=0.5~1.5、Mg/Si=1~2、Fe/Si=0.25~0.5的摩尔比,先 后加入含有Al3+、Mg2+、Fe3+的无机盐;

  (c)调节盐基度至40%,搅拌,并控制温度在40℃,反应10min, 然后熟化20~40min;

  (d)调节熟化后的废水pH至9~10,搅拌,静置沉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a)中,优选体积浓度为5%~20%的H2SO4调节废水pH 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b)中,优选摩尔比为Al/Si=1、Mg/Si=2、Fe/Si=0.25。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其特征 在于,步骤(b)中,所述含有Al3+、Mg2+、Fe3+的无机盐优选Al2(SO4)3、 MgSO4、Fe2(SO4)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c)中,优选NaOH调节盐基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d)中,优选Ca(OH)2调节废水pH。

  说明书

  一种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化废水的处理方法,具体涉及利用水中污染物合 成混凝剂混凝处理水中的硅和COD的方法,属于石油炼制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炼化废水主要来自常压装置的电脱盐废水、催化裂化装置的含硫废 水、重整装置的含油废水及含硫废水、加氢精制装置的含油废水和含硫 废水、丙烷脱沥青装置和脱蜡装置产生的含油废水。

  炼化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的种类多,其中对环境危害大的污染物 主要有石油类、硫化物、氰化物、挥发酚等。此外,废水中污染物含量 较高,难降解物质多,生化性较差,而且受碱渣废水和酸洗水的影响, 废水的pH变化较大。同时处理后的炼化废水中含有硅,其含量随炼化 厂处理工艺、生产用水水质不同波动较大。其中水中的硅主要来源于地 层土壤、岩石及生产过程中加入的药剂,通常以三种形式存在:活性硅(亦 称为溶解的硅)、非活性硅(亦称胶体硅)以及微粒硅。

  为实现节能减排,实现炼化废水回用,目前国内外常使用膜技术、 蒸发技术等对二沉池炼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炼化废水二沉池出水在进 行回用处理前,会控制水中硅及COD含量。处理后的炼化废水中COD 在100~150mg/L,有机物的存在会导致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设备、管 线的污染。硅含量高还会增加后续处理的负荷,造成设备管线结垢。普 通的混凝处理很难将水中的有机物及硅同步去除。目前除硅剂大部分采 用镁剂、钙剂,其缺点主要有:除硅过程对pH要求较高,在8.5~11.0 范围内,药剂投加量大、操作不易控制、污泥产量较大且对COD去除效 果不理想。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集炼化废水除硅、除COD于一体的高效深度处 理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操作复杂、后续处理负荷重的问题,本发明提 出了一种对炼化废水同步除硅、除COD的方法。本方法以废治废、易于 操作、为后续处理减轻负荷。

  为实现本发明所述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步骤:

  (a)调二沉池出水pH为2~3,搅拌,并控制温度在25~30℃,聚合 反应40min~60min;

  (b)按照Al/Si=0.5~1.5、Mg/Si=1~2、Fe/Si=0.25~0.5的摩尔比,先后向 步骤(a)聚合反应后的废水中加入含有Al3+、Mg2+、Fe3+的无机盐;

  (c)调节盐基度至40%,搅拌,并控制温度在40℃,反应10min,然 后熟化20~40min;

  (d)调节熟化后的废水pH至9~10,搅拌,静置沉淀。

  上述步骤(a)中,优选体积浓度为5%~20%的H2SO4调节废水pH 值。

  上述步骤(b)中,所述含有Al3+、Mg2+、Fe3+的无机盐优选Al2(SO4)3、 MgSO4、Fe2(SO4)3。

  上述步骤(b)中,优选摩尔比为Al/Si=1、Mg/Si=2、Fe/Si=0.25。

  上述步骤(c)中,优选NaOH调节盐基度。

  上述步骤(d)中,优选Ca(OH)2调节废水pH。

  本发明的原理是:

  (1)废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硅酸,加入H2SO4等酸后活化,使废水 中的硅酸聚合生成聚硅酸,当溶液出现蓝色标志硅酸开始聚合。

  (2)硅酸的聚合过程,是硅氧四面体在空间上的连接和延伸的过 程,金属离子和金属离子的水解聚合产物对硅氧四面体的氧离子有静电 作用,容易键合在聚硅酸链上,生成新型的链状结构。但是硅酸浓度和 金属离子的浓度影响着硅氧基的结合及金属离子的聚合方式。适当的金 属离子摩尔比,可以使金属离子充分与硅氧基结合,充分伸展硅氧基链, 发挥其最佳的吸附电中和与架桥网捕的作用,并且在混凝过程中,絮体 产生既快又大。混凝剂主要以电中和作用为主,若加入的无机混凝剂(金 属盐)较多,则无机高分子的吸附架桥作用就相对较弱;若加入的无机 混凝剂(金属盐)较少,制备的混凝剂以吸附架桥作用为主,电中和作 用则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并且对混凝剂的稳定性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废水中胶粒被过多的混凝剂包围,会使胶粒表面饱和,失去与其它胶粒 结合的机会,达到另一种稳定状态,不易凝聚。所以无机混凝剂的加入 量很关键。本发明人通过大量理论计算与实验发现,在步骤(b)中加入 Al3+、Mg2+、Fe3+无机混凝剂,并严格按Al3+、Mg2+、Fe3+的先后顺序投 加,可以实现很好的混凝效果,因为铁盐具有极强的亲OH-,聚合速度 非常快;而铝盐亲OH-能力较弱,聚合反应速度较慢;Mg盐居中。

  (3)步骤(b)中依次加入含有Al3+、Mg2+、Fe3+的无机盐,与废 水中的聚硅酸反应生成聚硅酸镁铝铁混凝剂,简称PSAMF高聚物。 PSAMF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Al3+、Mg2+、Fe3+的无机低分子混凝剂。 PSAMF混凝剂中含有大量的Al3+、Mg2+、Fe3+,在适宜的pH范围内, Al3+、Mg2+、Fe3+水解形成单核及多核羟基络离子,这些离子具有电中和 能力,能吸附微粒以压缩双电层使微粒脱稳。又由于PSAMF混凝剂中 含有聚硅酸大分子,聚硅酸作为一种传统的助凝剂,其对胶体的混凝是 通过吸附架桥使胶粒粘连完成,在聚硅酸中加入铝盐、镁盐和铁盐后, 聚硅酸所带电荷由负变正,炼化废水水中胶粒带负电荷,可同时发挥电 中和、吸附架桥、粘附卷扫等作用,达到良好的混凝效果。PSAMF混凝 剂集中了Al3+、Mg2+、Fe3+混凝剂的优势,克服了A13+、Mg2+、Fe3+水解 速度慢,且混凝后混凝物上浮等缺点。PSAMF表现出了较好的协同作用。

  (4)混凝剂的盐基度与在混凝中起主要作用的中聚态金属离子具 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盐基度越大,中聚态金属含量越多,混凝 效果越好。但同时盐基度增大,含硅混凝剂将变得不稳定,易发生凝结 现象,混凝效果也因此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废水中硅酸含量一定,若混凝剂剂量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过 大,会造成混凝效果的下降。因为剂量过多,会使粒子表面活性降低, 胶体微粒电荷变号,电中和作用与架桥变的困难,混凝效果反而下降。 但是由于聚硅酸铝铁盐中掺了Mg2+,它们能减弱有机物粒子与聚合物分 子以及已吸附的聚合物之间的斥力,使药剂量过多时也不会出现去除率 下降的现象,保证了去除效率。掺镁后,混凝剂不仅去除SS能力增强, 而且稳定性也得到改善。而且更多金属离子在水中水解,减弱了硅酸凝 胶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聚合物的稳定性。

  (6)优选用Ca(OH)2将体系pH调至10左右,一方面炼化废水混 凝条件最佳pH在10左右,另一方面Ca(OH)2可与未聚合的硅酸离子形 成硅酸钙沉淀,使废水中的硅去除更彻底。

  混凝处理主要是为了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杂质,经隔油→气 浮→A/O生化→二沉池→气浮工艺处理后的炼化废水中含有硅及烷烃、 油、酚等有机污染物。本发明充分利用废水中的活性硅在一定条件下通 过聚合生成聚硅酸,聚硅酸与加入的无机混凝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 混凝剂——聚硅酸金属盐。该混凝剂直接与废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物,大 颗粒等发生电性中和、吸附架桥、粘附卷扫等作用将水中污染物去除, 从而实现同步除硅、除COD。

  本发明将混凝剂的制备—混凝沉降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废治废, 充分利用水中污染物处理污染物。整个过程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实现 了炼化废水二沉池出水同步除硅除COD,为炼化废水循环利用提供技术 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