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4-29 17:23:15

  申请日2014.11.15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包括池体、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所述池体内从下至上分别铺设有粗填料、中粗填料和细填料,池体内设置有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总水管和分流管,进水管自池体一端伸入池体内部的第一腔内与总水管连通,总水管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置,总水管两侧布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分流管,分流管的管壁上布设有若干分水通孔,所述出水装置包括集水管和出水管,集水管的管壁上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集水管布置在第二腔内与出水管一端连通,出水管另一端自池体内向外伸出。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均匀布水,对填料冲击小,净化效果良好,运行寿命长。

  权利要求书

  1.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包括池体、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池体内从下至上分别铺设有粗填料、中粗填料和细填料,池体内设置有第一腔和第二腔, 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总水管和分流管,进水管 自池体一端伸入池体内部的第一腔内与总水管连通,总水管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 置,总水管两侧布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分流管,分流管的管壁上布设有若干分水通孔,所 述出水装置包括集水管和出水管,集水管的管壁上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集水管布置在第 二腔内与出水管一端连通,出水管另一端自池体内向外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外轮廓 为上端开口的长方体,池体的四壁和底部均为混凝土浇灌而成,池体四壁和底部内侧面铺 设有防渗漏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漏层为复 合土工膜防渗漏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 若干溢流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填料上栽种 有水生植物。

  说明书

  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是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河道、湖滨等护坡、护岸工程隔绝了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湖滨带生 长的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难以在硬化的堤岸上继续生存,湖滨带的一体化使水生动物丧 失栖息场所,同时,污水未经任何消减沿堤岸坡面直接进入湖泊,造成水质污染、富营养 化。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态护坡护岸技术被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生态护坡护岸是指在湖滨带改造形成边坡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土壤的根系锚固 作用对边坡表面进行防护、加固的护坡方式。生态护坡护岸技术可防止湖滨带边坡的水土 流失,减缓水体对堤岸的冲刷侵蚀,又可分为植物护坡和植物工程措施复合护坡两种技术, 包括人工种草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平铺草皮、生态袋护坡、网 格生态护坡等。选择合适的护坡方式是生态护岸技术的关键。人工湿地技术是由人工建造 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 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 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 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 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人工湿地分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两种,其中潜流湿地占地面积小, 污染物去除效率较高,处理效果受气候、季节的影响较小,国内外经常采用。但现阶段, 人工湿地系统容易发生短路流和死水区现象,无法做到均匀布水,长期运行易出现堵塞, 污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且出水通孔的布设较少,污水进入填料区流速较快,容易对填料 造成冲击,影响水生植物的根须生长,进而影响污水中富营养化处理的效果,严重影响人 工湿地的长期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匀布水、对填料冲击小、净化效果好的湿地污水生 态净化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湿地污水生态净化处理系统,包括池体、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所述池体内从下至上 分别铺设有粗填料、中粗填料和细填料,池体内设置有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和第二腔 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总水管和分流管,进水管自池体一端伸入 池体内部的第一腔内与总水管连通,总水管贴着第一腔内的池壁和池底布置,总水管两侧 布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分流管,分流管的管壁上布设有若干分水通孔,所述出水装置包括 集水管和出水管,集水管的管壁上布设有若干集水通孔,集水管布置在第二腔内与出水管 一端连通,出水管另一端自池体内向外伸出。

  进一步的,所述池体的外轮廓为上端开口的长方体,池体的四壁和底部均为混凝土浇 灌而成,池体四壁和底部内侧面铺设有防渗漏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渗漏层为复合土工膜防渗漏层。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若干溢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细填料上栽种有的水生植物。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总水管和分流管的均匀布置将进水管内导进的污水分散在填料 底部各处,均匀分布的出水通孔布设较多,减小了污水流对填料的冲击,避免了传统湿地 容易发生短路流和死水区的现象,同时对水生植物的根须生长影响变小,很好地做到了均 匀布水,通过池体内第二腔内水生植物的对污水中富营养物质的再吸收,污水处理效果明 显得到了提高,对人工湿地的长期运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综上,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均匀 布水,对填料冲击小,净化效果良好,运行寿命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