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7.31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IPC分类号C02F3/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生物脱氮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这种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是:1、选珊瑚石骨炭和塑料载体;2、载体载菌培养是人工配制废水,加沉池污泥于容器中混均,加珊瑚石在25-30℃曝气培养10-15天,用纳氏试剂法检测氨氮判断载菌体是否生成;3、载体扩大培养:将培养好硝化菌载体与新体1∶3混合按载菌培养法扩种;4、本法产载体氨氮8.0mg/L去除率>85%。硝化率>8.0kg/(m3.d)。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生物脱氮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这种活性载体的 生产方法按以下过程进行:
A、选料:①选优质珊瑚石贝壳和骨炭,粒度要求3-8mm;②塑料载体是将珊 瑚石贝壳和骨炭各自粉碎至能与塑料相融合并加工成丝状或丝绒状的载体;
B、载体载菌培养:人工废水的配制,用2升以上容器加氯化氨2.0克,常 水1200毫升,用碳酸钠调pH值7.5-8.0,加沉淀池污泥200克,混均,加珊瑚 石1000克,在25-30℃的条件下曝气培养10-15天。若氨氮降为零续加氯化铵, pH值低于7.0加碳酸钠调至规定。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检测氨氮状况,以判断载 菌体是否生成和合格;
C、载体扩大培养:将已培养妥并驯化的硝化菌载体洗去污泥,按与珊瑚石 1∶3比例混合均匀,按载体载菌培养方法扩种;
D、本法生产的载体氨氮为8.0mg/L时去除率>85%。体积硝化率大于 8.0kg/(m3.d)。
说明书
一种污水生物脱氮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生物脱氮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
二、技术背景
氮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要原因,处理的目的是降低氮含量。水体脱氮方法有物理吸附、化学反应、混凝沉淀和生物脱氮等,生物脱氮以硝化-反硝化联合应用最多。因技术可靠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工程造价低,不造成二次污染。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采用生物脱氮的方法有A/O、A2/O、SBR和短程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相集合的技术,这些都是应用微生物构成的菌胶团及丝状菌和微型动物形成的污泥团。在实验研究方面得到较好的结果,规模化的应用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缺陷。
有人用固定包埋、生物载体等生物脱氮技术,材料有生物环及球、多孔体、陶粒、软性及弹性填料,这类材料有的表面光滑不利于硝化菌附着和生长,有的不符合饮水卫生要求,总体硝化速率都不高。
由于A/O和A2/O工艺自身存在碳源竞争、硝化不完全、沉池漂泥、污泥膨胀、泥齡比例控制等因素,脱氮后氨氮达标排放并非人所意。水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出现富营养化。铸成部分湖泊水华海水赤潮,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造成诸多危害。
生物脱氮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根据硝化菌能量利用率低,生长缓慢,繁殖周期长为专性自养菌,在氧化过程中以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并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不能在有机培养基上生长。基于此及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和生物脱氮技术要求,本发明是筛选一株具有高效脱氮能力的硝化菌,将其培养驯化增菌并依附于适宜生长繁殖的载体上,在人工的条件下生长繁殖,令其为工程服务发挥最大的硝化速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生物脱氮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这种活性载体的生产方法是按以下过程进行:
1、选料:①选优质珊瑚石贝壳和骨炭,粒度要求3-8mm;②塑料载体是将珊瑚石贝壳和骨炭各自粉碎至能与塑料相融合并加工成丝状或丝绒状的载体;
2、载体载菌培养:人工废水的配制,用2升以上容器加氯化氨2.0克,常 水1200毫升,用碳酸钠调pH值7.5-8.0,加沉淀池污泥200克,混均,加珊瑚石1000克,在25-30℃的条件下曝气培养10-15天。若氨氮降为零续加氯化铵,pH值低于7.0加碳酸钠调至规定。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检测氨氮状况,以判断载菌体是否生成和合格;
3、载体扩大培养:将已培养妥并驯化的硝化菌载体洗去污泥,按与珊瑚石1∶3比例混合均匀,按载体载菌培养方法扩种;
4、本法生产的载体氨氮为8.0mg/L时去除率>85%。体积硝化率大于8.0kg/(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