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6.12
公开(公告)日2015.09.30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包括横卧式圆柱壳体,所述圆柱壳体内通过隔板自左而右依次分隔成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圆柱壳体的左侧设有进水管,圆柱壳体的右侧设有出水管,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相互之间通过连接孔相连接,所述沉淀过滤室内设有沉淀过滤腔,沉淀过滤腔的底部设有排污管,排污管设置在圆柱壳体外侧,沉淀过滤腔的顶部设有溢出孔,本发明能够高效处理生活系统综合性废水及其相类似的有机污水。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包括横卧式圆柱壳体(1),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柱壳体(1)内通过隔板(20)自左而右依次分隔成第一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 混合反应腔(4)和沉淀过滤室(5),圆柱壳体(1)的左侧设有进水管(6),圆柱壳体(1) 的右侧设有出水管(7),第一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混合反应腔(4)和沉淀过滤 室(5)相互之间通过连接孔(8)相连接,所述沉淀过滤室(5)内设有沉淀过滤腔(9), 沉淀过滤腔(9)的底部设有排污管(10),排污管(10)设置在圆柱壳体(1)外侧,沉淀 过滤腔(9)的顶部设有溢出孔(11),所述第一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和混合反应 腔(4)的隔板(20)顶部设有水位感应器(21),所述进水管(6)上设有电磁阀(22), 水位感应器(21)经过外部控制装置与电磁阀(22)相连接,所述圆柱壳体(1)的侧壁固 定有风机(14),风机(14)通过风管(15)与沉淀过滤腔(9)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和混合反应腔(4)的隔板(20)顶部设有环形定位圈(23), 环形定位圈(23)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两者铰接而成,边部设有固定装置,水位感应器 (21)的底部设有环形定位板(24),环形定位圈(23)内壁设有卡接定位板的凹槽(25), 固定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定位圈上半部和下半部连接段的槽口(26)和凸块(27),槽口(26) 设有螺纹孔,凸块(27)在对应位置设有定位孔,通过螺栓(28)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 (14)通过风管(15)分别与第一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和混合反应腔(4)的顶 部相连接,第一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和混合反应腔(4)的顶部设有出气孔(16), 出气孔(16)处设有压力阀(17)。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沉淀过滤室(5)的内壁设有隔腔(12),所述出水管(7)与隔腔(12)相连接, 隔腔(12)设有加液管(1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第一反应腔(2)、第二反应腔(3)和混合反应腔(4)设有人形孔(18),向下设 置有爬梯(19)。
说明书
一种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可用水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势下,对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愈发重要起来。根据相 关数据显示,我国污水处理水平的比例中,城市占78%、建制镇占15%、村庄占6%。 考虑到建制镇很大一部分是县城的城关镇,如果统计真正的建制镇则污水处理水平只占了 不到10%。乡镇污水收集管网设计不完善,建设滞后,大部分镇区和农村都是雨污合流, 沿沟渠排放,污水收集率低。乡镇污水一般由镇政府编制管理,设有污水管理员,负责日 常工作,但由于站点分布较散,非专业管理员缺乏运管经验,管理不规范,政府所制定的 长效管理机制不能有效落实。由于缺乏运行管理的专业人员,致使出水水质很难达标,设 施维护水平较低,不及时维修维护易造成设备过快损坏、过早报废,致使前期建设投入和 预期成效付诸东流。另外,村镇污水处理站点多、分布散、规模小,并且缺乏专业的管理, 导致水质不达标,而政府却难以问责到人,更谈不上行政处罚,污水处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致使污水处理方案难以奏效,许多污水站点“名存实亡”。总之,由于村镇站点多,管理 人员多为村民兼职,或村镇当地自行管理,专业度不高,责任心不强,并且缺乏智能化管 理,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致使“事倍功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造成了 乡镇污水治理存在如下问题:(1)处理率低;(2)污水收集率低;(3)设施运营维护管理 困难;(4)政府监管困难;(5)缺少专业物业化运营管理及智能监管平台。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一般都是某一方面效率较高,却难以满足其它方面的需求,不能 做到诸多功能集于一体对污水进行处理,而需要多种设备的配合对污水进行处理,从而使 得整套设备具有了投资高、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等诸多限制,难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另一方面,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中一般均设有污泥沉淀池,而该污泥沉淀池在使用时一般 均不进行或者难以进行清理,容易造成污泥堆积,从而导致污泥沉淀池堵塞,后续工作难 以继续进行。总而言之,由于现有污水处理设备的种种弊端使其不适合运用于乡镇生活污 水的处理。
生活污水中或多或少的存在有一般沉淀池处理不掉的重金属和微生物,这就需要借助 生化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主要由厌氧、缺氧、好氧等处理系统构成,在污水处理量较 大的情况下,通常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构成,在生化处理池中,需要加入厌氧菌、 好氧菌等,使它们与污水中的氮、磷元素发生反应,去除富营养物质;为了使污水各处均 匀反应,均需要在池中配置推流器,使池中污水保持流动;然而,由于污水池中化学物质 较为活泼,且杂质较多,推流器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因此,推流器腐蚀、结垢或者漏电 短路等现象不可避免,因此,不仅配置推流器的成本较高,并且容易损坏,不易维护。
公开号为CN202657980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污水处理箱、 污水存储箱、燃气燃烧装置、加热排管和排热风机,污水存储箱通过输送管路与污水处理 箱连通连接,污水处理箱上端设有排气箱,其内侧底部设有加热排管,加热排管的一端伸 出污水处理箱外与燃气燃烧装置连接,其另一端通过竖管与排气箱连通,排气箱内还设有 与污水处理箱连通的蒸汽排管,排气箱一侧设有总排气管,总排气管的管路上设有排热风 机以及空气过滤器,污水处理箱的底部设有带阀排污管道,该排污管道内设排污螺杆。该 装置通过将重金属污水进行水分蒸发而保留重金属污物以进行回收,可实现对含重金属污 水的很好处理。但由于该装置为经由加热排管对污水处理箱内的污水进行整体加热,因此 其水分蒸发速率较慢,导致污水处理效率较低,在实际使用中难以满足污水处理速率的要 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置, 包括横卧式圆柱壳体,所述圆柱壳体内通过隔板自左而右依次分隔成第一反应腔、第二反 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圆柱壳体的左侧设有进水管,圆柱壳体的右侧设有出水 管,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相互之间通过连接孔相连接,所 述沉淀过滤室内设有沉淀过滤腔,沉淀过滤腔的底部设有排污管,排污管设置在圆柱壳体 外侧,沉淀过滤腔的顶部设有溢出孔,本发明能够高效处理生活系统综合性废水及其相类 似的有机污水。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埋设于地下的卧式污水净化装 置,包括横卧式圆柱壳体,所述圆柱壳体内通过隔板自左而右依次分隔成第一反应腔、第 二反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圆柱壳体的左侧设有进水管,圆柱壳体的右侧设有 出水管,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相互之间通过连接孔相连接, 所述沉淀过滤室内设有沉淀过滤腔,沉淀过滤腔的底部设有排污管,排污管设置在圆柱壳 体外侧,沉淀过滤腔的顶部设有溢出孔。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整个装置为横卧式结构,可以设置在地表之下,不 占空间,由隔板分成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混合反应腔和沉淀过滤室多个腔体,经过 多道反应工序,第一反应腔和第二反应腔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而该二级生物接 触氧化处理工艺均采用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其处理效果优于完全混合式或二级串联完全 混合式生物接触氧化池,再经过混合反应腔的混合反应,最后经过沉淀过滤室和沉淀过滤 腔的二次沉淀过滤,通过出水管将水排出,沉淀过滤腔底部的排污管将淤泥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混合反应腔的隔板顶部设有水位感应器, 所述进水管上设有电磁阀,水位感应器经过外部控制装置与电磁阀相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位感应器和电磁阀配合使用,当腔室内的水 位达到水位感应器的警戒线,进水管上的电磁阀关闭阀门,污水停止进入,避免圆柱壳体 内水压过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混合反应腔的隔板顶部设有环形定位圈, 环形定位圈分为上半部和下半部,两者铰接而成,边部设有固定装置,在水位感应器的底 部设有环形定位板,环形定位圈内壁设有卡接定位板的凹槽,固定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定 位圈上半部和下半部连接段的槽口和凸块,槽口设有螺纹孔,凸块在对应位置设有定位孔, 通过螺栓相固定。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环形定位板、环形实位圈和固定装置的设置, 从而使水位感应器相对于各个腔室是可拆卸的,因污水会对水位感应器造成腐蚀,采用该 连接方式能方便拆卸、更换或维修水位感应器。
进一步地,所述圆柱壳体的侧壁固定有风机,风机通过风管与沉淀过滤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通过风管分别与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混合反应腔的顶部相 连接,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混合反应腔的顶部设有出气孔,出气孔处设有压力阀。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向各腔室内注入压力空气,在风流的搅动下, 能增加圆柱壳体内各个腔室水流的流动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圆柱壳体的顶部对应各个 腔室设有出气孔,方便多余的气体排出,通过压力阀自动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过滤室的内壁设有隔腔,所述出水管与隔腔相连接,隔腔设有加 液管。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加液管用来添加消毒剂,对隔腔内经过多道次消毒 的污水进行最后一道化学反应,进行消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应腔、第二反应腔和混合反应腔设有人形孔,向下设置有爬梯。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人形孔和爬梯便于对圆柱壳体内多个腔室进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