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6.23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IPC分类号F28D7/16; F25B30/06; F28F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及其系统,包括外壳体、左封板、右封板、内横隔板、内纵隔板、污水入口、污水出口、中介水入口、中介水出口、多个圆管换热管排和管排连板,所述多个圆管换热管排和管排连板自上而下侧面固定在外壳体内,两端和内纵隔板封闭成内外壳区,外壳体外壳区外端加左右封板密封,外壳体外壳区加内横隔板依次分隔,左侧外壳区分隔成单排圆管换热管排、双排圆管换热管排和单排圆管换热管排,右侧外壳区分隔成两层双排圆管换热管排,污水入口和外壳体外壳区上端左侧连接,中介水出口和外壳体内壳区左侧上端连接,污水出口和外壳体外壳区下端左侧连接,中介水入口和外壳体内壳区右侧下端连接。本发明结构合理,可以根据热泵换热负荷自由组合,解决污水换热器体型巨大,搬运困难的难题。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外壳体(1)、 左封板(3)、右封板(4)、内左横隔板(6)、内右横隔板(7)、连通口(8)、污 水入口(9)、污水出口(10)、中介水入口(11)、中介水出口(12)、内左纵隔 板(13)、内右纵隔板(14)、多个圆管换热管排(2)和管排连板(5)组成,多 个圆管换热管排(2)和管排连板(5)自上而下侧面固定在外壳体(1)内,两 端和内左纵隔板(13)及内右纵隔板(14)封闭成内外壳区(1);外壳体(1) 外壳区外端加左封板(3)和右封板(4);外壳体(1)外壳区加内左横隔板(6) 和内右横隔板(7)依次分隔;左侧外壳区分隔成单排圆管换热管排(2)、双排 换热管排(2)和单排换热管排(2),右侧外壳区分隔成两层双排换热管排(2); 污水入口(9)和外壳体(1)外壳区上端左侧连接;中介水出口(12)和外壳体 (1)内壳区左侧上端连接;污水出口(10)和外壳体(1)外壳区下端左侧连接; 中介水入口(11)和外壳体(1)内壳区右侧下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污水换热管排(2)采用无缝钢管,壁厚3~10MM。
3.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根据机房高度可 以上下多台组合,第二台换热器和第一台换热器(20)结构相同,第二台换热器倒 过来放置,使原换热器上部的污水入口(9)和中介水出口(12)变为换热器下 部的污水出口(10)和中介水入口(11),原换热器下部的污水出口(10)和中 介水入口(11)变为换热器上部的污水入口(9)和中介水出口(12),第一台 换热器(20)和第二台换热器组合是将第一台换热器(20)污水左下侧污水出口(10) 和中介水右下侧中介水入口(11)和第二台换热器左上侧污水入口(9)和右上 侧中介水出口(12)相连,第二台和第n台污水换热器(21)组合是将第二台换热 器左下侧污水出口(10)和中介水入口(11)和第n台污水换热器(21)左上侧污 水入口(9)和中介水出口(12)相连,依次类推。
4.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可根据换热负荷 大小并联安装。
5.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由污水或 地表水干渠(15)、污水泵坑(16)、潜污泵(17)、中介水箱(18)、中介水泵(19)、第 一组污水换热器(22)、第n组污水换热器(23)和水源热泵(24)组成,污水泵坑(16) 通过供水管道连接到污水或地表水干渠(15)上游;潜污泵(17)放在污水泵坑(16) 内,潜污泵(17)出口和第一组污水换热器(20)及第n组污水换热器(21)的污水入 口管道相连,出口管道连到污水或地表水干渠(15)下游;第一组污水换热器(20) 及第n组污水换热器(21)的中介水出口管道和中介水泵(19)入口相连,出口管道 和水源热泵(24)中介水入口相连;水源热泵(24)中介水出口管道和第一组污水换 热器(22)及第n组污水换热器(23)的中介水入口管道相连;中介水箱(18)管道和 中介水泵(19)入口管道相连。
说明书
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换热装置及其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 组合式换热器及其系统,属于节能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主要采用污水或地表水源通过中间换 热器换热给中介水的间接式形式。但由于污水或地表水源含杂质较多,采用一 般的换热器极易发生堵塞、腐蚀和结垢,不但影响运行而且降低换热效率。由 于存在这一技术上的问题,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通常的作法是在换热 器前加防阻塞过滤装置,但防阻塞过滤装置存在混水和堵塞问题,而且部分毛 发和絮状物无法过滤掉,这样系统不但效率低而且还存在阻塞热泵换热器的问 题。
发明专利ZL2007101445229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流道式换热系统,采用矩 形宽流道式换热结构成功解决了换热器的阻塞问题,但此系统装置存在体积庞 大,加工、运输和布置困难问题。
实用新型专利201020553141.3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畅通型换热装置及其系 统和实用新型专利201020553346.1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大口径换热装置及其系 统,采用管道式换热结构也解决了换热器的阻塞问题,但也存在体积庞大,运 输和布置困难问题;还存在相邻隔板侧中介水相互传热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 理,能采用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及其系统。
本发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 合式换热器及其系统,包括外壳体、左封板、右封板、内横隔板、内纵隔板、污 水入口、污水出口、中介水入口、中介水出口、多个圆管换热管排和管排连板, 所述多个圆管换热管排和管排连板自上而下侧面固定在外壳体内,两端和内纵隔 板封闭成内外壳区,外壳体外壳区外端加左右封板密封,外壳体外壳区加内横隔 板依次分隔,左侧外壳区分隔成单排圆管换热管排、双排圆管换热管排和单排圆 管换热管排,右侧外壳区分隔成两层双排圆管换热管排,污水入口和外壳体外壳 区上端左侧连接,中介水出口和外壳体内壳区左侧上端连接,污水出口和外壳体 外壳区下端左侧连接,中介水入口和外壳体内壳区右侧下端连接。
所述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污水换热管排采用无缝 钢管,壁厚3~10MM。
所述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根据机房高度可以上下多台组合, 第二台换热器和第一台换热器结构相同,第二台换热器倒过来放置,使原换热 器上部的污水入口和中介水出口变为换热器下部的污水出口和中介水入口,原 换热器下部的污水出口和中介水入口变为换热器上部的污水入口和中介水出 口,第一台和第二台换热器组合是将第一台换热器污水左下侧出口和中介水右 下侧入口和第二台换热器左上侧污水入口和右上侧中介水出口相连,第二台和 第n台组合是将第二台换热器左下侧污水出口和中介水入口和第n台换热器左 上侧污水入口和中介水出口相连,依次类推。
所述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还可根据换热负荷大小并联安装。
所述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组合式换热器及其系统,它由污水或地表水干渠、 污水泵坑、潜污泵、中介水箱、中介水泵、第一组污水换热器、第n组污水换 热器和水源热泵组成,污水泵坑通过供水管道连接到污水或地表水干渠上游; 潜污泵放在污水泵坑内,潜污泵出口和第一组污水换热器及第n组污水换热器 的污水入口管道相连,出口管道连到污水或地表水干渠下游;第一组污水换热 器及第n组污水换热器的中介水出口管道和中介水泵入口相连,出口管道和水 源热泵中介水入口相连;水源热泵中介水出口管道和第一组污水换热器及第n 组污水换热器的中介水入口管道相连;中介水箱管道和中介水泵入口管道相连。
工作原理是:污水或地表水干渠中的含有杂质的污水或地表水由管道引到 泵坑内,通过泵坑内的潜污泵提取后,由第一组污水换热器上部污水入口进入 到第一组污水换热器外壳体外壳区,然后由上至下顺次进入到污水管排,最后 由第一组污水换热器下部污水出口流出,顺次进入到第二组到第n组污水换热 器,最后由最下面污水换热器下部污水出口流出,排到室外污水或地表水干渠 下游;中介水由最下面污水换热器下部中介水入口进入到污水换热器内壳体污 水管排之间中介水通道,自下而上依次顺流,由此组污水换热器上部中介水出 口依次流入上面污水换热器,最后由最上面污水换热器上部中介水出口流出, 然后经中介水泵提升进入水源热泵换热,冬季水源热泵通过中介水和污水换 热,吸收污水中的热量,夏季水源热泵通过中介水和污水换热,吸收污水中的 冷量。
本发明技术特点是,采用污水换热器可以根据热泵换热负荷自由组合,解 决污水换热器体型巨大,搬运困难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