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发布时间:2018-4-10 21:00:29

  申请日2015.08.26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包括厌氧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所述厌氧处理系统上连接有污水进水管,厌氧处理系统通过污水出水管连接到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底部通过污泥循环管与厌氧处理系统底部连通,人工湿地系统底部设置有沼气冷凝管,且人工湿地系统连接有排放管,厌氧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顶部均设置有沼气输送管,沼气冷凝管的进口端与厌氧处理系统顶部的沼气输送管连通,出口端与人工湿地系统顶部的沼气输送管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系统的污泥产量,增加厌氧部分的沼气产量,并在不额外添加动力的情况下,改善污水处理的效果,提高出水水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处理系统(1)和人工湿地系统(2),所述厌氧处理系统(1)上连接有污水进水管(11),厌氧处理系统(1)通过污水出水管连接到人工湿地系统(2),人工湿地系统(2)底部通过污泥循环管(3)与厌氧处理系统(1)底部连通,人工湿地系统(2)底部设置有沼气冷凝管(4),且人工湿地系统(2)连接有排放管,厌氧处理系统(1)和人工湿地系统(2)顶部均设置有沼气输送管(8),沼气冷凝管(4)的进口端与厌氧处理系统(1)顶部的沼气输送管连通,出口端与人工湿地系统(2)顶部的沼气输送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系统(2)底部设置具有坡度的污泥收集槽(9),污泥收集槽(9)底部设置污泥循环管(3),污泥循环管(3)的管径大于或等于50mm,回流坡度大于或等于5%,污泥循环管(3)上设有止回阀(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气冷凝管(4)沿人工湿地系统(2)底部横向呈迂回状铺设,管间距为管径的15到20倍,铺设坡度大于或等于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系统(1)上的沼气输送管通过冷凝水回流管(5)与污泥循环管(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系统(2)还连接有湿地水位调节管(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处理系统(1)为沼气池、化粪池或生活污水净化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系统(2)为表面流湿地或生物浮岛型湿地,人工湿地系统(2)设置有填料区,填料区设置有湿地填料(7),湿地填料(7)为生物填料或滤料。

  说明书

  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便捷的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主要适用于村镇分散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生活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直接排放,使得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且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散居,且部分农村能源紧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成本和能耗要求较为严格,使得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受到了限制。就技术而言,农村地区目前处理生活污水主要是用沼气池、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我国在相关技术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如中国专利“CN201510253150.8”公开了一种水生动物强化表流人工湿地,公开日为2015年08月05日,通过在湿地中添加水生动物泥鳅和田螺,改善了湿地底质微生物种群稳定性,增加了底泥与水体的接触,减少了底泥有机物的积累,显著降低了水体浊度,同时,增大了湿地床体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强化了湿地底质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又如中国专利“CN201320574411”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简单易行、成本低的污水处理设备,提供了一种双层结构污水净化槽,公开日为2014年03月05日,该设备槽体内腔中自上而下设置植物层和吸附层,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后期维护管理也很方便,使用过程不耗能无需动力驱动,可有效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保护农村水资源。

  然而,现有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单一的处理装置很难达到生活污水处理的要求,如经过化粪池处理的生活污水在氮磷的处理效果上很难达标,因此常将厌氧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结合起来,但目前的结合仅是简单地将前处理装置的出水进入后续处理过程,在整个系统中并无优化的能量分级利用设施和污泥及污水循环处理的设计,且组合型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管理繁琐,相对于单独处理系统来说,处理效率提高有限,这些都限制了上述系统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对各种处理系统的能量,生物组成特点和管理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结合更为紧密的循环联动处理系统,减少厌氧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的组合设施维护管理的工作量,减少系统的污泥产量,增加厌氧部分的沼气产量,并在不额外添加动力的情况下,改善污水处理的效果,提高出水水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循环型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厌氧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所述厌氧处理系统上连接有污水进水管,厌氧处理系统通过污水出水管连接到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底部通过污泥循环管与厌氧处理系统底部连通,人工湿地系统底部设置有沼气冷凝管,且人工湿地系统连接有排放管,厌氧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顶部均设置有沼气输送管,沼气冷凝管的进口端与厌氧处理系统顶部的沼气输送管连通,出口端与人工湿地系统顶部的沼气输送管连通。

  所述人工湿地系统底部设置具有坡度的污泥收集槽,污泥收集槽底部设置污泥循环管,污泥循环管的管径大于或等于50mm,回流坡度大于或等于5%,污泥循环管上设有止回阀。

  所述沼气冷凝管沿人工湿地系统底部横向呈迂回状铺设,管间距为管径的15到20倍,铺设坡度大于或等于2%。

  所述厌氧处理系统上的沼气输送管通过冷凝水回流管与污泥循环管连通。

  所述人工湿地系统还连接有湿地水位调节管。

  所述厌氧处理系统为沼气池、化粪池或生活污水净化池等厌氧处理装置。

  所述人工湿地系统为表面流湿地或生物浮岛型湿地,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有填料区,填料区设置有湿地填料,湿地填料为生物填料或滤料。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中,充分利用了湿地与厌氧系统间的温差对沼气中的水分进行了冷凝,同时,厌氧系统生化反应释放的热量通过沼气传递到湿地系统,使得环境温度较低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湿地中的水温,改善湿地中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保证处理效果。

  二、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人工湿地系统设置污泥收集槽的方式,将湿地中脱落的污泥自动回流至生活污水的厌氧处理设施,这不仅增加了厌氧处理系统的微生物浓度,降低了出水的浊度,还使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泥得到了充分的处理,减少了湿地人工清理的工作量。

  三、本实用新型中,部分污水在经过了厌氧-兼氧处理之后,会随污泥回流至厌氧处理系统中进行循环,使其反复多次进行厌氧-溶氧-生物/植物处理过程,有助于氮磷的去除,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四、本实用新型中,厌氧处理系统和人工湿地系统均有多种类型,可灵活配置,适用范围广。

  五、本实用新型中,整个过程无需外加动力,靠污水自流和厌氧处理系统沼气压力即可实现循环和出水,能耗低,运行成本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