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回收

发布时间:2018-4-1 17:55:17

  申请日2017.11.23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IPC分类号C02F9/10; C02F103/38

  摘要

  本发明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箱、加热罐、冷却罐以及蒸汽管道组成;采用过滤箱内多种过滤结构以及吸附结构,能够有效筛除去废水中的杂质以及颗粒物,达到绿色生产的效果;通过加热罐对废水进行加热,将废水中的水蒸气提取回收,留下杂质集中处理;通过冷却罐设置冷凝管,在冷却罐内设置多个风扇进行全方位冷却,并在冷凝管上设置散热翅片,有助于降温液化,提高冷却回收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箱、加热罐、冷却罐以及蒸汽管道组成;

  所述过滤箱呈圆柱形箱体结构,所述过滤箱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底部一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过滤箱内部设置有过滤支架以及吸附结构,所述吸附结构包括第一活性炭吸附板和第二活性炭吸附板;所述第一活性炭吸附板与第二活性炭吸附板均呈圆形板体结构,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板固定于所述过滤箱底部位置,所述第一活性炭吸附板四周与所述过滤箱内壁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板上方位置;所述过滤支架四周与所述过滤箱内壁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一活性炭吸附板上方位置;所述过滤箱两侧各设有一个清理口,所述清理口呈长方形设置,所述清理口位于所述过滤支架上方;

  所述过滤支架为圆筒形结构,所述过滤支架上设置有三组固定凸环,所述固定凸环为环形结构,呈周向设置于所述过滤支架内壁四周,三个固定凸环在过滤支架上呈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所述三组固定凸环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以及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形,所述第一过滤网底部设置有过滤漏槽,所述过滤漏槽呈圆台形,为底部窄顶部宽结构,所述过滤漏槽数量为5个,一个过滤漏槽位于过滤网底部中心位置,其余四个过滤漏槽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底部四周;所述第二过滤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过滤网中心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呈圆锥形,所述锥形面呈中心低四周高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网中心设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呈半球体结构,所述弧形面呈中心高四周低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以及第三过滤网上均设有过滤孔,所述第一过滤网上过滤孔孔径为50-80目,所述第二过滤网上过滤孔孔径为80-100目,所述第三过滤网上过滤孔孔径为100-150目;

  所述加热罐包括加热罐壳体,加热罐壳体呈圆桶形结构,所述加热罐壳体顶部呈半球体结构,所述加热罐壳体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数量为9个,其中一个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加热罐顶部中心位置,其余八个排气口呈圆形均匀分布在所述所述加热罐壳体顶部四周;所述加热罐壳体底部一侧设有入料口,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出料口上均设有开关阀;所述加热罐壳体内部设置有加热管、液汽分离膜以及高温传感器,所述加热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加热罐壳体内部的底部位置,所述液汽分离膜为过滤膜,所述液汽分离膜呈弧形设置,所述液汽分离膜呈中间高四周低结构,所述液汽分离膜顶部呈半球结构;所述高温传感器数量为两个,两个高温传感器均预定于所述加热罐壳体内侧壁上,一个位于所述加热罐壳体一侧侧壁顶端位置,另一个位于所述液汽分离膜一侧底部位置;所述加热罐壳体外壁一侧设置有电加热管控制器,所述电加热管控制器通过电缆与所述两个高温传感器相连;

  所述冷却罐包括冷却罐罐体,所述冷却罐罐体顶部固定设有入汽管,所述入汽管顶部伸出冷却罐罐体,底部伸入至冷却罐罐体内部;所述冷却罐罐体一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数量为20个,在所述冷却罐罐体上呈4*5矩阵分布;所述冷却罐罐体一侧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冷却罐罐体内部设置有冷凝管、风扇以及集水空腔,所述集水空腔呈方形结构,设置于所述冷却罐罐体内部底部位置,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集水空腔相连;所述冷凝管呈S形结构,所述冷凝管顶部与入汽管底部连接,所述冷凝管底部与所述集水空腔顶部连接,所述所述冷凝管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冷凝管上均匀分布,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冷凝管上呈倾斜设置,所述散热翅片上设置有两个弧形凸起,其中一个弧形凸起位于所述散热翅片中间,另一个弧形凸起位于所述散热翅片末端;所述风扇数量为6个,设置于所述冷却罐罐体内部一侧,呈2*3矩阵分布,所述风扇位置与出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过滤箱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加热罐入料口相连,所述蒸汽管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一个主管道、8个第一分管道以及1个第二分管道,8个第一分管道均呈L形结构,底部与周向排布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分管道呈竖直管体,底部与加热罐顶部中心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分管道以及第二分管道顶部均与主管道相连,所述主管道一端连接各个分管道,另一端连接入汽管。

  2.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散热翅片为一体式结构。

  3.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集水空腔呈方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电加热管呈S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固定凸环截面呈方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固定凸环与所述过滤支架为一体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第一过滤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固定凸环上。

  8.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固定凸环上。

  9.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第三过滤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固定凸环上。

  10.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为,所述清理口上设置有开关门。

  说明书

  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工装,具体地说是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合成薄膜一般是塑料聚合物,其生产过程及产品废弃物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且生产该类薄膜所使用的原料都是石油产品,系不可再生资源。天然植物纤维素资源丰富是环境友好型材料,天然植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制膜原材料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制膜工业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种高性能、功能化植物纤维素薄膜层出不穷,是包装膜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天然植物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作为膜材料和人工合成的聚合物膜相比,天然植物纤维素薄膜有更高的尺寸稳定性、良好的加工性、无毒无害、能生物降解等优点。环保纤维素包装膜,在保证包装膜具有优良的性能同时,在使用结束后能快速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但是在生产纤维素包装膜的工序过程中由于需要将天然纤维素粉碎与其他反应物进行搅拌混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会掺杂有粉尘颗粒以及各种杂质,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才能排放,否则将会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采用过滤箱内多种过滤结构以及吸附结构,能够有效筛除去废水中的杂质以及颗粒物,达到绿色生产的效果;通过加热罐对废水进行加热,将废水中的水蒸气提取回收,留下杂质集中处理;通过冷却罐设置冷凝管,在冷却罐内设置多个风扇进行全方位冷却,并在冷凝管上设置散热翅片,有助于降温液化,提高冷却回收效率。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降解纤维素包装膜制备专用废水物理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箱、加热罐、冷却罐以及蒸汽管道组成;

  所述过滤箱呈圆柱形箱体结构,所述过滤箱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底部一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过滤箱内部设置有过滤支架以及吸附结构,所述吸附结构包括第一活性炭吸附板和第二活性炭吸附板;所述第一活性炭吸附板与第二活性炭吸附板均呈圆形板体结构,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板固定于所述过滤箱底部位置,所述第一活性炭吸附板四周与所述过滤箱内壁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二活性炭吸附板上方位置;所述过滤支架四周与所述过滤箱内壁固定连接,位于所述第一活性炭吸附板上方位置;所述过滤箱两侧各设有一个清理口,所述清理口呈长方形设置,所述清理口位于所述过滤支架上方;

  所述过滤支架为圆筒形结构,所述过滤支架上设置有三组固定凸环,所述固定凸环为环形结构,呈周向设置于所述过滤支架内壁四周,三个固定凸环在过滤支架上呈竖直方向均匀分布;所述三组固定凸环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以及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网呈圆形,所述第一过滤网底部设置有过滤漏槽,所述过滤漏槽呈圆台形,为底部窄顶部宽结构,所述过滤漏槽数量为5个,一个过滤漏槽位于过滤网底部中心位置,其余四个过滤漏槽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底部四周;所述第二过滤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过滤网中心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呈圆锥形,所述锥形面呈中心低四周高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网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网中心设有弧形面,所述弧形面呈半球体结构,所述弧形面呈中心高四周低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以及第三过滤网上均设有过滤孔,所述第一过滤网上过滤孔孔径为50-80目,所述第二过滤网上过滤孔孔径为80-100目,所述第三过滤网上过滤孔孔径为100-150目;

  所述加热罐包括加热罐壳体,加热罐壳体呈圆桶形结构,所述加热罐壳体顶部呈半球体结构,所述加热罐壳体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数量为9个,其中一个排气口设置于所述加热罐顶部中心位置,其余八个排气口呈圆形均匀分布在所述所述加热罐壳体顶部四周;所述加热罐壳体底部一侧设有入料口,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出料口上均设有开关阀;所述加热罐壳体内部设置有加热管、液汽分离膜以及高温传感器,所述加热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加热罐壳体内部的底部位置,所述液汽分离膜为过滤膜,所述液汽分离膜呈弧形设置,所述液汽分离膜呈中间高四周低结构,所述液汽分离膜顶部呈半球结构;所述高温传感器数量为两个,两个高温传感器均预定于所述加热罐壳体内侧壁上,一个位于所述加热罐壳体一侧侧壁顶端位置,另一个位于所述液汽分离膜一侧底部位置;所述加热罐壳体外壁一侧设置有电加热管控制器,所述电加热管控制器通过电缆与所述两个高温传感器相连;

  所述冷却罐包括冷却罐罐体,所述冷却罐罐体顶部固定设有入汽管,所述入汽管顶部伸出冷却罐罐体,底部伸入至冷却罐罐体内部;所述冷却罐罐体一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数量为20个,在所述冷却罐罐体上呈4*5矩阵分布;所述冷却罐罐体一侧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冷却罐罐体内部设置有冷凝管、风扇以及集水空腔,所述集水空腔呈方形结构,设置于所述冷却罐罐体内部底部位置,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集水空腔相连;所述冷凝管呈S形结构,所述冷凝管顶部与入汽管底部连接,所述冷凝管底部与所述集水空腔顶部连接,所述所述冷凝管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冷凝管上均匀分布,所述散热翅片在所述冷凝管上呈倾斜设置,所述散热翅片上设置有两个弧形凸起,其中一个弧形凸起位于所述散热翅片中间,另一个弧形凸起位于所述散热翅片末端;所述风扇数量为6个,设置于所述冷却罐罐体内部一侧,呈2*3矩阵分布,所述风扇位置与出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过滤箱出料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加热罐入料口相连,所述蒸汽管道为一体式结构,包括一个主管道、8个第一分管道以及1个第二分管道,8个第一分管道均呈L形结构,底部与周向排布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分管道呈竖直管体,底部与加热罐顶部中心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分管道以及第二分管道顶部均与主管道相连,所述主管道一端连接各个分管道,另一端连接入汽管。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翅片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空腔呈方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管呈S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凸环截面呈方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凸环与所述过滤支架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固定凸环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过滤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固定凸环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过滤网的边缘放置在所述固定凸环上。

  进一步的,所述清理口上设置有开关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过滤箱内设置多种过滤结构以及吸附结构,通过三重过滤网以及两重活性炭吸附,能够有效筛除去废水中的杂质以及颗粒物,达到绿色生产的效果。特殊的过滤箱结构设计,过滤箱两侧采用清理口设计,需要清理时将开关门打开,可从上而下将第一过滤网至第三过滤网取出,方便过滤网清洗和更换。

  过滤支架采用圆筒形结构的支架,稳定性高,过滤网直接放置在固定凸环上,可拆卸清洗,简单方便,且如有破损可单独更换过滤网,利于维修。过滤使用时直接将需要过滤的液体至支架上方流下即可,采用三重过滤结构进行过滤,不同目数的过滤孔可自大至小有效过滤,提高过滤效果。第一过滤网上设置多个过滤漏槽,有效增大过滤网的过滤面积,效率提高;第二过滤网与第三过滤网上均设置锥形面和弧形面,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流经锥形面以及弧形面,提高被滤液体的过滤接触面积,增大过滤效果;且向下的锥形面和向上的弧形面相对设置,第二过滤网底部中心位置最低,流出的液体最多,正对弧形面最高点,液体自弧形面最高点向四周滑下,流动过程再次有利于提高过滤面积,优化过滤效果。

  加热罐在使用时,将开关阀打开,使得经过过滤处理的废水从进料口进入,通入一定量废水后,关闭开关阀,开启加热管使得对废水加热,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废水中的水蒸气向上蒸发,通过液汽分离膜并从出气口排出,两处高温传感器对加热罐内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测得的温度数据通过电缆传送给电加热管控制器,电加热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息对电加热发送启停信号,做到精准定位温度在100度。本加热罐通过对废水进行加热,将废水中的水蒸气提取回收,留下杂质集中处理,有利于废水内纯水的提取回收,剩余的杂质另行处理,有助于绿色环保生产。

  冷却罐通过设置冷凝管,在冷却罐内设置多个风扇进行全方位冷却,并在冷凝管上设置散热翅片,有助于降温液化,提高冷却回收效率。特殊的散热翅片结构,通过独特在翅片上设置两个弧形凸起,增大散热面积,有效降温。在冷却罐上相对设置风扇和出风口,在冷却罐内形成风流,能够有效带走冷却罐内的热量,并采用多个风扇与多个出风口设计,风量大的同时出风顺畅,同时风扇2*3矩阵分布与出风口4*5矩阵分布,分布均匀,有利于均匀散热。

  特别设置蒸汽管道,通过多个第一、第二分管道的设置能够一一对应排气口,做到针对性收集汽体,提高收集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