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12.31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包括人工湿地系统和一体化回用水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基坑,基坑从底部向上依次铺设有防渗膜、回填土、混凝土垫层和湿地介质,混凝土垫层以上的基坑的侧壁铺设有防渗膜,混凝土垫层上安装有过滤井和集水管道,一体化回用水系统包括内循环管道和回用水站,回用水站内设置有水泵,回用水站内收集的水通过水泵输送至内循环管道中,内循环管道中的水再次经集水管道进入到回用水站中。本实用新型集合了雨水蓄滞、水质净化、景观绿化等三大功能,可以结合阶梯花坛、公园绿地和小区绿地进行共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工程占地问题。蓄滞雨水可就地原位回用于表层的绿化植物,从而实现了—“湿地无处不在,湿地无所不能”。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湿地系统和一体化回用水系统,所述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从底部向上依次铺设有防渗膜、回填土、混凝土垫层和湿地介质(4),所述混凝土垫层以上的基坑的侧壁铺设有防渗膜,所述混凝土垫层上安装有过滤井(3)和集水管道(6),所述集水管道设置在所述过滤井一侧,外部的雨水或污水经所述过滤井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湿地介质中进行处理,经湿地介质处理后的雨水或污水汇入到所述集水管道中;所述一体化回用水系统包括内循环管道(5)和回用水站(2),所述内循环管道设置在所述回用水站一侧且与所述回用水站相连通,所述集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回用水站底部相连通,所述回用水站内底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设置有输送管,所述回用水站内收集的水通过水泵经输送管输送至所述内循环管道中,经过所述内循环管道中的水再次经所述集水管道进入到回用水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井上部开口用于收集雨水或污水,其下部侧壁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过滤孔,外部的雨水或污水通过所述过滤井过滤后经所述多个过滤孔进入到所述湿地介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孔位于过滤井的中上部,所述过滤井的中下部为封闭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介质由下往上依次由第一骨料(41)、第二骨料和第三骨料组成,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大于5mm;所述第二骨料(42)的粒径为4.75~5mm;所述第三骨料(43)的粒径小于4.75mm,所述湿地介质的装填深度为2~8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介质为碎石、火山岩和陶粒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介质以上0.5米~1.0米处铺设有无纺布和种植土。
说明书
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具体的为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国外对雨水的管理经历着一个相似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是从对水的恐惧到以水为友的转变,从单纯以工程方式解决向以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具体来讲,是从建设以防洪为目的管渠工程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到修建大量的处理设施集中对雨水进行处理,最后到分散式处理、尽量将雨水就地解决和处理的过程。我国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紧缺状况,需要通过整体的、综合的、多目标的解决途径,而非单一目标或工程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常利用的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即将人工湿地应用于雨水或污水管理方面存在于以下几方面的缺点和不足:①混凝土结构或模块式结构投资巨大。②塑料模块式结构强度差,地表承载力有限,易塌陷。③长期运行易堵塞。④施工要求高,工程长。⑤水质净化功能弱,初期雨水需弃流。⑥工程占地面积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它是一种综合人工湿地和生物处理工艺优点的雨污水蓄滞和净化回用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雨水或污水利用系统,包括人工湿地系统和一体化回用水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包括基坑1,基坑从底部向上依次铺设有防渗膜、回填土、混凝土垫层和湿地介质4,在混凝土垫层以上的基坑的侧壁铺设有防渗膜,混凝土垫层上安装有过滤井3和集水管道6,集水管道设置在过滤井一侧,外部的雨水或污水经所述的过滤井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湿地介质中进行处理,经湿地介质处理过的雨水或污水汇入到所述集水管道中;一体化回用水系统包括内循环管道5和回用水站2,内循环管道设置在回用水站一侧且与回用水站相连通,集水管道的出水端与回用水站底部相连通,回用水站内底部设置有水泵,水泵上设置有输送管,回用水站内收集的水通过水泵经输送管输送至内循环管道中,经过内循环管道中的水再次经集水管道进入到回用水站中。
进一步的,过滤井上部开口用于收集雨水或污水,且其下部侧壁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过滤孔,外部的雨水或污水通过过滤井,将杂质截留在桶内,然后经过滤孔进入到湿地介质中。
进一步的,过滤孔位于过滤井的中上部,过滤井的中下部为封闭结构,用于沉淀初期雨水中的泥沙,防治堵塞湿地;
进一步的,湿地介质由下往上依次装填有为第一骨料(41)、第二骨料和第三骨料,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大于5mm;所述第二骨料(42)的粒径为4.75~5mm;所述第三骨料(43)的粒径小于4.75mm,所述湿地介质的装填深度为2~8m。
进一步的,湿地介质为碎石、火山岩和陶粒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
进一步的,湿地介质表层0.5米~1.0米铺设无纺布和种植土;
进一步的,一体化回用水系统采用PLC自动控制。
进一步的,过滤井采用玻璃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可达到以下技术效果:①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不受季节和植物生长的限制。②采用底层微曝气和表层生物根系自然复氧的双供氧模式,具有节能、生态,环境适用性好的优点。③无永久占地,绿地、林地、坑塘均可以利用,地表可种植草坪、灌木、经济作物、蔬菜等,也可以局部修建停车场,不改变原土地用途,具有极好的景观效果和水质净化效果。④可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基本无运行管理费用。⑤工程投资极低,施工简单方便,工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