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污泥泵房

发布时间:2018-3-19 16:21:55

  申请日2016.01.19

  公开(公告)日2017.09.12

  IPC分类号E03F5/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污泥泵房,至少包括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以同心圆方式一体化集中布置;同心圆包括中心圈、中圈和外圈,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以及剩余污泥泵房分别设置于外圈,外圈与二沉池出水管相连通;回流污泥集水井、剩余污泥集水井分别设置于中圈并分别与相应的泵房相连通,中圈与二沉池回流污泥管相连通;配水井设置于中心圈,配水井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生物池相连通,配水井的另一端通过配水管与二沉池相连通。本发明的一体化组合式设计,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功能污泥泵房,至少包括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述回流污泥泵房、所述剩余污泥泵房以及所述配水井以同心圆方式一体化集中布置;所述同心圆包括中心圈、中圈和外圈,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述回流污泥泵房以及所述剩余污泥泵房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圈,所述外圈与二沉池出水管相连通;回流污泥集水井、剩余污泥集水井分别设置于中圈并分别与相应的泵房相连通,所述中圈与二沉池回流污泥管相连通;所述配水井设置于所述中心圈,所述配水井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生物池相连通,所述配水井的另一端通过配水管与二沉池相连通;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设置有多台中间提升泵,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的水通过所述中间提升泵提升后通过中间提升泵房出水管排至高效沉淀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污泥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井中设置有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上设置有手动调节堰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污泥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污泥泵房中设置有多台回流污泥泵,污泥通过所述回流污泥泵提升至生物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污泥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污泥泵房中设置有多台剩余污泥泵,剩余污泥通过多台所述剩余污泥泵提升至浓缩池进行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污泥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的上方设置有龙门架,并配设有电动葫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污泥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提升泵与出水管之间还设置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中设置有堰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污泥泵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堰板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

  说明书

  多功能污泥泵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污泥泵房。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常须设置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等处理设施,但是,目前通常将各种功能设施分别独立设置,并通过管道相互连接。现有的这种设置方式,不仅占地面积较大、工程投资较高,而且后期运行管理也较为不便。

  近年来,由于环保标准对污水厂出水指标要求的提高,且污水厂占地控制越来越严,依靠过去的污水处理方式,难以达到现在的用地控制要求及节能需求。尤其大中型污水厂需要多组提升泵房和回流污泥泵房,分配较为分散,运行成本及能耗较高,占地较多。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国内外许多水处理研究机构专门对污水处理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随着污水处理规划的大型化、处理占地的集约化以及处理工艺的自动化,传统污水处理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在很多城市,土地已经成为各种设施发展的瓶颈,很多设备和技术因为占地面积过大而无法被实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究一种可以将污水处理厂中的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等处理设施进行一体化组合式设计,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运行管理方便的多功能污泥泵房。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将污水处理厂中的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等处理设施进行一体化组合式设计,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运行管理方便的多功能污泥泵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污泥泵房,至少包括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述回流污泥泵房、所述剩余污泥泵房以及所述配水井以同心圆方式一体化集中布置;所述同心圆包括中心圈、中圈和外圈,所述中间提升泵房、所述回流污泥泵房以及所述剩余污泥泵房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圈,所述外圈与二沉池出水管相连通;回流污泥集水井、剩余污泥集水井分别设置于中圈并分别与相应的泵房相连通,所述中圈与二沉池回流污泥管相连通;所述配水井设置于所述中心圈,所述配水井的一端通过进水管与生物池相连通,所述配水井的另一端通过配水管与二沉池相连通。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配水井中设置有配水孔,所述配水孔上设置有手动调节堰门。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流污泥泵房中设置有多台回流污泥泵,污泥通过所述回流污泥泵提升至生物池。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剩余污泥泵房中设置有多台剩余污泥泵,剩余污泥通过多台所述剩余污泥泵提升至浓缩池进行处理。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设置有多台中间提升泵,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的水通过所述中间提升泵提升后通过中间提升泵房出水管排至高效沉淀池。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提升泵房的上方设置有龙门架,并配设有电动葫芦。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提升泵房中提升泵与出水管之间还设置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中设置有堰板。

  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堰板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设计,将中间提升泵房、回流污泥泵房、剩余污泥泵房以及配水井采用同心圆方式一体化集中布置,并通过管道相互连通对污泥进行处理。与各泵房单独设置的设置方式相比,占地面积较小、工程投资较低,同时集中式设置方式简化了运行管理模式,后期的运行管理比较方便。

  另外,由于在中间提升泵房中设置有堰板,堰板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对水量进行调节,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流入高效沉淀池内的水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