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5.06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IPC分类号B01D29/56; B01D29/01; B01D29/9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过滤槽,池体的内壁设有限位条,池体的顶部设有导向管,导向管的端部设有旋管,导向管内套装有升降调节杆,升降调节杆与旋管通过螺纹连接;升降调节杆的下端设有过滤网,过滤网设有勾部,勾部设置在限位条上,过滤网的底部设有底托,底托的底部设有支撑条;池体的顶部设有出液球,出液球连接有进液管,进液管的端部设有连接头,池体的底部设有出液泵,出液泵连接有出液管。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进液管使污水进入池体内,通过过滤网实现过滤处理,污水中的废渣则留在了过滤网上,处理后的水源则存储在池体的内底部,并通过出液泵与出液管输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包括池体(11),其特征在于:池体(11)内设有过滤槽(12),池体(11)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条(13)与第二限位条(14),第一限位条(13)与第二限位条(14)对应,池体(11)的顶部设有导向管(15),导向管(15)呈竖直布置,导向管(15)的端部设有旋管(16),旋管(16)与导向管(15)的端部通过卡扣连接,旋管(16)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导向管(15)内套装有升降调节杆(17),升降调节杆(17)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升降调节杆(17)与旋管(16)通过螺纹连接;升降调节杆(17)的下端设有第一过滤网(20),第一过滤网(20)的中间位置向下凹陷,第一过滤网(20)的一侧设有第一勾部(21),第一勾部(21)设置在第一限位条(13)上,第一过滤网(2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勾部(22),第二勾部(22)设置在第二限位条(14)上,第一过滤网(20)的底部设有第一底托(23),第一底托(23)的底部设有支撑条(24),升降调节杆(17)套装有第二过滤网(26),第二过滤网(26)与第一过滤网(20)呈平行布置;池体(11)的顶部设有第一出液球(29),第一出液球(29)连接有第一进液管(30),第一进液管(30)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头(31),池体(11)的顶部设有第二出液球(32),第二出液球(32)连接有第二进液管(33),第二进液管(33)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头(34),池体(11)的底部设有出液泵(35),出液泵(35)连接有出液管(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其特征在于:支撑条(24)与第一底托(23)的连接位置设有支撑环(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其特征在于:支撑环(25)为环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其特征在于:第二过滤网(26)的两端设有弯曲部(2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其特征在于:第二过滤网(26)的底部设有第二底托(2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其特征在于:升降调节杆(17)的上端设有拉环(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其特征在于:拉环(18)设有拉勾(19)。
说明书
一种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回池,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
背景技术
废水重力分离处理法利用重力作用原理使废水中的悬浮物与水分离,去除悬浮物质而使废水净化的方法。可分为沉降法和上浮法。悬浮物比重大于废水者沉降,小于废水者上浮。影响沉淀或上浮速度的主要因素有:颗粒密度、粒径大小、液体温度、液体密度和绝对粘滞度等。此种物理处理法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废水处理法,应用历史较久。废水筛滤截留法是利用留有孔眼的装置或由某种介质组成的滤层截留废水中的悬浮固体的方法。使用设备有:格栅,用以截阻大块固体污染物;筛网,用以截阻、去除废水中的纤维、纸浆等较细小的悬浮物;布滤设备,用以截阻、去除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砂滤设备,用以过滤截留更为微细的悬浮物。废水气液交换处理法系采用向废水中打入或溶入氧气或其他能起氧化作用的气体,以氧化水中的某些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机物,或者使溶解于废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转移到气体中逸出,使废水净化的方法。影响气液交换的因素有:气液接触面积和方式、气液交换设备、废水性质、水温、pH值、气液比等。目前不方便对污水进行处理,也不方便对过滤后的废渣进行回收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以通过进液管使污水进入池体内,通过过滤网实现过滤处理,污水中的废渣则留在了过滤网上,处理后的水源则存储在池体的内底部,并通过出液泵与出液管输出,旋管的旋转可以控制升降调节杆拉动过滤网向上升,从而方便了对废渣进行回收处理的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水处理废渣收回池,包括池体,池体内设有过滤槽,池体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条与第二限位条,第一限位条与第二限位条对应,池体的顶部设有导向管,导向管呈竖直布置,导向管的端部设有旋管,旋管与导向管的端部通过卡扣连接,旋管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导向管内套装有升降调节杆,升降调节杆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升降调节杆与旋管通过螺纹连接;升降调节杆的下端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中间位置向下凹陷,第一过滤网的一侧设有第一勾部,第一勾部设置在第一限位条上,第一过滤网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勾部,第二勾部设置在第二限位条上,第一过滤网的底部设有第一底托,第一底托的底部设有支撑条,升降调节杆套装有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与第一过滤网呈平行布置;池体的顶部设有第一出液球,第一出液球连接有第一进液管,第一进液管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头,池体的顶部设有第二出液球,第二出液球连接有第二进液管,第二进液管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头,池体的底部设有出液泵,出液泵连接有出液管。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条与第一底托的连接位置设有支撑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环为环形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两端设有弯曲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底部设有第二底托。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调节杆的上端设有拉环。
进一步地,所述拉环设有拉勾。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可以通过第一进液管与第二进液管使污水进入池体内,通过第一过滤网与第二过滤网实现过滤处理,污水中的废渣则留在了第一过滤网与第二过滤网上,处理后的水源则存储在池体的内底部,并通过出液泵与出液管输出,旋管的旋转可以控制升降调节杆拉动第一过滤网与第二过滤网向上升,从而方便了对废渣进行回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