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

发布时间:2018-3-5 9:48:48

  申请日2016.05.17

  公开(公告)日2016.10.19

  IPC分类号B01D29/01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所述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包括若干污水收集管、若干集水池及一个调节池;所述集水池底部设置集水池入水口,所述污水收集管分别与集水池入水口连通,所述集水池顶部设置集水池出水口,所述集水池内设置过滤层,过滤层设置在集水池入水口和集水池出水口之间;全部的集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进行连通并汇合至集水池总出水管;所述调节池的底部设置调节池入水口,所述集水池总出水管与调节池入水口连通,所述调节池中部设有调节池出水口。所述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采用无动力自流方式,大大降低了耗能,即达到自动收集的效果,又减少了成本。

  权利要求书

  1.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污水收集管、若干集水池及一个调节池;所述集水池底部设置集水池入水口,所述污水收集管分别与集水池入水口连通,所述集水池顶部设置集水池出水口,所述集水池内设置过滤层,过滤层设置在集水池入水口和集水池出水口之间;全部的集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进行连通并汇合至集水池总出水管;所述调节池的底部设置调节池入水口,所述集水池总出水管与调节池入水口连通,所述调节池中部设有调节池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底部设有排渣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为不对称纤维过滤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和调节池都为封闭式池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和调节池都为地埋式设置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管具有坡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收集管的坡度为0.4%~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入水口前端设置有进水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出水口后端设置有出水阀门。

  说明书

  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污水收集一般需要提供外在的动力实现污水提升的效果,该方式需要较大的能源消耗,使污水处理中的成本难以降低。

  在电镀园区中由于污水、废水来源较多,若都采用水泵输送,将增加处理成本;并且电镀园区内的污染物成分十分复杂,部分污染物存在强酸、强碱或有毒等情况,需要在收集过程中进行先行处理及调节,降低对后续生化、物化处理的冲击,以避免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该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适用于存在多源高污染污水及低成本化需求的电镀园区或其他类似场所,具有分支收集、统一调节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包括若干污水收集管、若干集水池及一个调节池;所述集水池底部设置集水池入水口,所述污水收集管分别与集水池入水口连通,所述集水池顶部设置集水池出水口,所述集水池内设置过滤层,过滤层设置在集水池入水口和集水池出水口之间;全部的集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进行连通并汇合至集水池总出水管;所述调节池的底部设置调节池入水口,所述集水池总出水管与调节池入水口连通,所述调节池中部设有调节池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底部设有排渣口。

  优选的,所述过滤层为不对称纤维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和调节池都为封闭式池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和调节池都为地埋式设置结构。

  优选的,所述污水收集管具有坡度。

  更优选的,所述污水收集管的坡度为0.4%~1.5%。

  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入水口前端设置有进水阀门。

  优选的,所述集水池出水口后端设置有出水阀门。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所述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设置过滤层,可阻挡污水中污泥和其他杂物进入系统中。

  (2)所述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可通过设计污水收集管的坡度,可有效控制污水流动速度,达到最佳的收集效果。

  (3)所述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采用无动力自流方式,大大降低了耗能,即达到自动收集的效果,又减少了成本。

  (4)所述无动力自流污水收集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水质的功能,有利于后续的深度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