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雨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3-4 10:31:56

  申请日2017.09.30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IPC分类号C02F9/14; E03F3/02; C02F101/10; C02F101/16; C02F101/20; C02F101/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井体和位于井体上方的盖板,所述井体底部自下而上设置溢流墙,井体内部被所述溢流墙分隔为沉降区和过滤‑渗透区;所述沉降区上方的盖板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过滤‑渗透区的底部铺有过滤渗透介质;所述过滤‑渗透区的井体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管;在沉降区和过滤‑渗透区之间,设有贯穿溢流墙的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穿过溢流墙并伸入过滤渗透介质中。本发明的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对雨水的处理效果好,可有效减少污染物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在处理过程中无需外界动力驱动,且不影响正常行洪。处理完的水可以就地渗透,回补地下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井体和位于井体上方的盖板,所述井体底部自下而上设置溢流墙,井体内部被所述溢流墙分隔为沉降区和过滤-渗透区;

  所述沉降区上方的盖板上设置有进水口;

  所述过滤-渗透区的底部铺有过滤渗透介质;

  所述过滤-渗透区的井体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管;

  在沉降区和过滤-渗透区之间,设有贯穿溢流墙的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穿过溢流墙并伸入过滤渗透介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降区内,靠近溢流墙的盖板上还设置向下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的最底端不高于溢流墙的顶端;

  优选地,所述挡板延伸至溢流墙顶端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口设置格栅板;

  优选地,在所述格栅板下方还设置过滤装置;

  优选地,所述过滤装置为滤水桶或滤水袋;

  优选地,所述滤水桶或滤水袋为网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滤水桶上靠近格栅板处还设置溢流口;

  优选地,所述滤水桶或滤水袋位于所述挡板的左侧。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渗透介质为从下到上依次铺设的透水土工布、多孔介质层和生物介质层;优选在生物介质上种有植物;优选植物是树;优选在所述过滤-渗透区上方的盖板上设置有可拆卸的树池盖板;

  优选地,所述树池盖板根据种在生物介质层中植物的大小进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设置在井体侧壁顶部即盖板下;

  优选地,所述溢流管管底高于所述溢流墙的顶端。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介质层顶部靠近溢流墙的一侧设有防冲乱石。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介质选自落叶堆肥、浮石、泥炭土、珍珠岩、沸石、陶粒、生物活性炭或沙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多孔介质层选自砾石层、碎石层或其混合层;

  优选地,可根据雨水的处理需要设置生物介质层和多孔介质层的种类或厚度。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排水管为“L”型,其竖直段在沉降区,水平段在过滤渗透介质中;

  优选地,所述水平段在生物介质中;

  优选地,所述水平段在生物介质中的部分呈网状分布。

  9.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市政道路上的雨水干管,与雨水干管连接的一条或多条雨水支管,在雨水支管末端连接的一个或多个雨水口,在所述雨水口或其附近设置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雨水口附近时,其可以与一个或多个雨水口连通,例如与1-10个,2-5个或2-3个雨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根据每个雨水口的雨量情况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规格。

  说明书

  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净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上不透水面积显著增加,污染物在这些不透水的地面上逐渐累积,待降雨时,雨水冲刷地面将污染物冲入雨水径流系统形成雨水径流污染。雨水径流污染是一种扩散性污染,污染物进入到自然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所述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导致水源危机和雨洪危害日益严重。

  随着水源危机和雨洪危害的加剧,将雨水加以收集利用作为水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课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上,过去采用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大多数已被改制,改为分流制或截流制排水系统。随着城市大气污染及地面污染的严重,雨水径流污染愈加严重,尤其是污染物较多的初期雨水,某些地区的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指标最高值已远远高于典型城市生活污水。因此,有必要对雨水,尤其是初期雨水进行处理。

  目前我国对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收集初期雨水仅仅是不让其排入水体污染水质,而对于初期雨水的净化处理和回用则很少考虑,多数直接排入市政生活污水管网。初期雨水中含有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尤其是道路初期雨水,直接排入生活污水管网会给污水厂带来较大的负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井体和位于井体上方的盖板,所述井体底部自下而上设置溢流墙,井体内部被所述溢流墙分隔为沉降区和过滤-渗透区;

  所述沉降区上方的盖板上设置有进水口;

  所述过滤-渗透区的底部铺有过滤渗透介质;

  所述过滤-渗透区的井体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管;

  在沉降区和过滤-渗透区之间,设有贯穿溢流墙的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穿过溢流墙并伸入过滤渗透介质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沉降区内,靠近溢流墙的盖板上还设置向下延伸的挡板,所述挡板的最底端不高于溢流墙的顶端,还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延伸至溢流墙顶端下方。

  进一步地,在所述进水口设置格栅板;进一步地,在所述格栅板下方还设置过滤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装置为滤水桶或滤水袋。

  进一步地,所述滤水桶或滤水袋为网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滤水桶上靠近格栅板处还设置溢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滤水桶或滤水袋位于所述挡板的左侧。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渗透介质为从下到上依次铺设的透水土工布、多孔介质层和生物介质层。优选在生物介质上种有植物。优选植物是树。因此优选在所述过滤-渗透区上方的盖板上设置有可拆卸的树池盖板。

  进一步地,所述树池盖板根据种在生物介质层中植物的大小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设置在井体侧壁顶部,即盖板下。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管管底高于所述溢流墙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介质层顶部靠近溢流墙的一侧设有防冲乱石。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介质选自落叶堆肥、浮石、泥炭土、珍珠岩、沸石、陶粒、生物活性炭或沙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介质层选自砾石层、碎石层或其混合层。

  更进一步地,可根据雨水的处理需要设置生物介质层和多孔介质层的种类或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穿孔排水管为“L”型,竖直段在沉降区、水平段在过滤渗透介质中,优选所述水平段在生物介质中;还优选在生物介质中的部分呈网状分布。

  在本发明的雨水处理装置中,所述滤水桶或滤水袋为网状结构,可以拦截初期雨水中比较大的垃圾、树叶等污染物;

  所述滤水桶上还设置溢流口,当滤水桶拦截的污染物过多,可以使滤水孔滤水速度较慢且水位达到溢流口时,滤水桶中的雨水可直接经溢流口流出,进入沉降区;

  挡板的最下方低于溢流墙的墙顶,漂浮物、油和油脂则会被挡板拦截在沉降区,雨水从挡板下方流动,可以保证漂浮物、油和油脂不会进入过滤及渗透区;

  沉降区内的雨水通过穿孔排水管进入生物介质层中经处理后渗透到地下,保证滤水桶收集的污染物不会浸泡在水中,同时沉降在井底的颗粒物不会堵塞穿孔排水管;

  所述穿孔排水管在生物介质中的部分呈网状分布,可以保证生物介质层充分过滤雨水;

  植物种在生物介质层中,可以吸收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植物根系可以对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拦截和吸附,同时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也可以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市政道路上的雨水干管,与雨水干管连接的一条或多条雨水支管,在雨水支管末端连接的一个或多个雨水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雨水口或其附近设置如上所述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

  当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雨水口附近时,其可以与一个或多个雨水口连通,例如与1-10个,2-5个或2-3个雨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根据每个雨水口的雨量情况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规格。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对雨水的处理效果好,可有效减少污染物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在处理过程中无需外界动力驱动,且不影响正常行洪。处理完的水可以就地渗透,回补地下水。

  2)本发明的一体化雨水处理装置井体和盖板可预制后现场拼装,整套设备可在工厂安装好并进行预先实验,质量控制好,能减少现场安装的时间,安装效率高。

  3)本发明的分段雨水处理系统设置简单,可对进入雨水支管中的雨水进行处理,处理效果好,避免污染物例如颗粒物、悬浮物、漂浮物、氮、磷等对自然水体的污染。此外,在处理雨水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