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5.31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包括缓冲箱,缓冲箱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位置连接有微滤浓缩管,微滤浓缩管与进水口连接位置设有流量传感器,缓冲箱内部通过隔板分成絮凝区和排放区,絮凝区设有定量给药装置和搅拌结构,定量给药装置包括加药管和控制器,流量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缓冲箱外部的电机和齿轮箱带动旋转。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在进水口位置设置微滤浓缩管将污水先初步浓缩,浓缩后的污水进入到絮凝区通过流量传感器控制自动加药絮凝,絮凝区水位涨到一定程度后翻过隔板进入排放区,减少了絮凝药剂使用量,加大了絮凝效率,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适用范围广阔。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包括缓冲箱,所述的缓冲箱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口位置连接有微滤浓缩管,所述的微滤浓缩管与进水口连接位置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的缓冲箱内部通过隔板分成絮凝区和排放区,所述的絮凝区设有定量给药装置和搅拌结构,所述的定量给药装置包括加药管和控制器,所述的流量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的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缓冲箱外部的电机和齿轮箱带动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上部未密封,所述的絮凝区和排放区上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放区底部设有锥形结构,所述的锥形结构与出水口连接。
说明书
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现在的纺织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生产的服装用、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所以,现代纺织是指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手工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安全气囊和窗帘地毯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其中纺织加工伴随着大量的污水,污水处理好坏直接影响纺织厂周边的水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将缓冲箱内部通过隔板分成絮凝区和排放区,在进水口位置设置微滤浓缩管将污水先初步浓缩,浓缩后的污水进入到絮凝区通过流量传感器控制自动加药絮凝,同时伴随搅拌,絮凝区水位涨到一定程度后翻过隔板进入排放区,减少了絮凝药剂使用量,加大了絮凝效率,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适用范围广阔。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包括缓冲箱,所述的缓冲箱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进水口位置连接有微滤浓缩管,所述的微滤浓缩管与进水口连接位置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的缓冲箱内部通过隔板分成絮凝区和排放区,所述的絮凝区设有定量给药装置和搅拌结构,所述的定量给药装置包括加药管和控制器,所述的流量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所述的搅拌结构通过设置在缓冲箱外部的电机和齿轮箱带动旋转。
进一步,所述的隔板上部未密封,所述的絮凝区和排放区上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排放区底部设有锥形结构,所述的锥形结构与出水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污水自动加药絮凝装置,将缓冲箱内部通过隔板分成絮凝区和排放区,在进水口位置设置微滤浓缩管将污水先初步浓缩,浓缩后的污水进入到絮凝区通过流量传感器控制自动加药絮凝,同时伴随搅拌,絮凝区水位涨到一定程度后翻过隔板进入排放区,减少了絮凝药剂使用量,加大了絮凝效率,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适用范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