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6.21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IPC分类号E03F5/1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属于污水收集技术领域。该污水收集装置沿河岸设置于汇水面域下游,包括集水槽和集水池;所述集水槽呈方形断面,底部采用混凝土浇筑,上盖一层塑料盖板;所述集水槽靠近面源污染一侧为溢流面,采用透水砖砌筑,砖外侧铺设大颗粒鹅卵石;另一侧采用普通砖砌筑,砖外侧采用砂浆抹面;所述集水池包括污泥沉降斜板、集泥坑和集水坑,集水坑中安置水泵;所述集水池池体采用筋混凝土浇筑,池底外依次铺设素砼垫层,碎石夯实垫层,所述集水池平行集水槽设置。该污水收集装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定位,因势利导,能收集大量溢流污水,对于收集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的面源污水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收集装置沿河岸设置于汇水面域下游,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和集水池;所述集水槽呈方形断面,底部采用混凝土浇筑,上盖一层塑料盖板;所述集水槽靠近面源污染一侧为溢流面,采用透水砖砌筑,砖外侧铺设大颗粒鹅卵石,另一侧采用普通砖砌筑,砖外侧采用砂浆抹面;所述集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包括污泥沉降斜板、集泥坑和集水坑三部分,池底除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层外,向下依次铺设素砼垫层,碎石夯实垫层;所述集水池平行集水槽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方形断面宽42cm,深50cm,塑料盖板尺寸为500×300×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溢流面外侧铺设的鹅卵石断面宽50cm,深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普通砖外侧砂浆抹面厚度为3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池体长4m,宽2m,深2m,池壁厚24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污泥沉降斜板坡度为0.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集泥坑宽30cm,厚20cm,挡板高6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集水坑长60cm,宽50cm,下沉15cm。
说明书
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收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点源污染被认为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耗费了大量资金,采用各种技术以减少污水排放,取得了一定效益。然而,单纯控制点源,并不能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大量的面源污染物不间断地分散进入水体。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随着雨水和径流的冲刷,使溶解态或固态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汇入受纳水体,使得初期径流产生的污染负荷远高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所带来的负荷,引起水体污染。因此,面源污染的控制成为当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自然地形,因势利导,提供了一种河道周边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的面源污染集中收集方法,开发出整套面源污染的截留系统。
发明内容
一种河道面源污水收集装置,所述污水收集装置沿河岸设置于汇水面域下游,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和集水池;所述集水槽呈方形断面,集水槽底部采用混凝土浇筑,上盖一层塑料盖板;所述集水槽靠近面源污染一侧为溢流面,采用透水砖砌筑,砖外侧铺设鹅卵石,鹅卵石直径在10-20mm范围内;另一侧采用普通砖砌筑,砖外侧采用砂浆抹面;所述集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包括污泥沉降斜板、集泥坑和集水坑三部分,池底除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层外,向下依次铺设素砼垫层,碎石夯实垫层;所述集水池平行集水槽设置。
优选地,所述集水槽方形断面宽42cm,深50cm,塑料盖板尺寸为500×300×3mm。
优选地,所述集水槽溢流面外侧铺设的鹅卵石断面宽50cm,深50cm。
优选地,所述集水槽普通砖外侧砂浆抹面厚度为3cm。
优选地,所述集水池池体长4m,宽2m,深2m,池壁厚24cm。
优选地,所述集水池的污泥沉降斜板坡度为0.15。
优选地,所述集水池的集泥坑宽30cm,厚20cm,挡板高60cm。
优选地,所述集水池的集水坑长60cm,宽50cm,下沉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