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8-2-23 10:13:03

  申请日2016.06.16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IPC分类号A01K67/033

  摘要

  一种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殊之处是:污泥前期处理,制作蚯蚓基床并引种,观察1‑2天后试料,然后每隔7.5天或10天向基床表面添加一次污泥混合料,污泥混合料每次加入量为60‑70kg/m2;并在基床的上方喷一次适口性调理液,保持基床中有机废弃物污泥混合料的含水量为70‑80wt%;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后,进行采收;采收后上料,基床高度为35‑40厘米时扩床;扩床后将原基床的芯露出,统一撤出到指定地点堆放,最后将原基床重新复位翻床,使蚯蚓的密度降低,再进行处理生产。可解决蚯蚓处理生化污泥由于寒冷不能连续处理的问题,提高了处理效率,增加了扩床速度;有利于蚯蚓的长期驯化,适合蚯蚓工业化大规模处理生化污泥。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是:

  1)、污泥前期处理

  取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生化污泥,将生化污泥的含水率控制在70%-80%、碳氮比控制在20—30之间,向生化污泥中加入秸杆制成污泥混合料,混合料中秸秆与生化污泥的体积比3:7或者4:6;

  2)、制作蚯蚓基床并引种

  2.1)基料选用发酵腐熟的牛粪,用基料堆成的蚯蚓基床厚为10厘米-15厘米、宽为1.2米-1.5米,长度≦100米,在温室大棚内沿长度方向留有至少3米宽的作业过路,基床沿过路一侧或两侧布置;

  2.2)在引种前连续交3天水直至床有水流出为止;

  2.3)试床:取蚯蚓随机分为若干堆,以蚯蚓重量/基床表面积计按照3kg/m2-5kg/m2均匀撒入基床上某一部位观察蚯蚓是否有死亡现象,如有死亡现象继续浇水直至床有水流出为止;

  2.4)引入蚯蚓

  将蚯蚓引入在蚯蚓床表面,蚯蚓播放面积为床表面三分之二,密度为15kg/m2-20kg/m2,稳定一天观察蚯蚓状况,如果有异常现象:蚯蚓死亡或上返或逃逸情况,将蚯蚓从床上撤出,再浇水直至床有水流出为止然后将蚯蚓放回,稳定一天再观察,反复操作直至蚯蚓无异常;

  或撒种时将蚯蚓沿蚯蚓床的一侧放置且撒种的蚯蚓下面挨地,次日观察没有异常现象都翻于床上正常养殖;

  3)、上料

  3.1)试料

  观察1-2天后准备上料,第一次上料时将直径3-5厘米圆饼形污泥混合料呈圆环状或将宽为3-5厘米的带状污泥混合料放置于基床表面,上料量为10-15kg/平方米,料间留有间隙,二到三天后观察处理状况,如有异常现象继续浇水直至基床有水流出为止,无异常现象后以料粪化即污泥混合料表面的80%呈现蚯蚓粪颗粒为准;

  3.2)上料并饲养

  然后每隔7.5天或10天向基床表面添加一次直径为10-15厘米的圆饼形污泥混合料或宽为8-10厘米的带状污泥混合料,污泥混合料每次加入量为60-70kg/m2;所述污泥混合料由步骤一)制得;第一次上料后在基床的上方喷一次适口性调理液,所述适口性调理液的加入量为25-30kg/m2(养殖床面积),所述营养液是由100kg水、2kg~3kg尿素、3g~5g糖精、3mL~5mL菠萝香精和30mL~50mL醋精配制而成,保持基床中有机废弃物污泥混合料的含水量为70-80wt%;

  4)、采收

  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后,进行采收;每隔15天或20天集中引诱成蚓一次;引诱后立即翻床然后按照步骤三)中上料方法进行上料,直至污泥混合料填到基床高度为35-40厘米且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时扩床;

  5)、扩床

  扩床时先将另一个温室大棚内的新基床按照步骤1.1中和步骤1.2基床的制作方法做好,备用;然后以原基床中心线为轴将原床中心线一侧厚度为10-15厘米的高密度蚯蚓表层取走并铺设到所述新基床上,铺设面积占所述新基床表面的三分之二,正常饲养;扩床后将原基床的芯露出,统一撤出到指定地点堆放,最后将原基床重新复位翻床,使蚯蚓的密度降低,再进行处理生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 蚓的方法,其特征是:进一步,当大棚长度大于120m时,在棚中间断开10米长的矩形工作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是:扩床后翻床时翻动整个原床使未动的一层均匀的翻到整个床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是:采收蚯蚓时,用海绵喷上引诱剂放置蚯蚓床一侧,进行引诱,占蚯蚓总数量60%-70%为成蚓后,进行收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是:采收蚯蚓时,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后利用人工避光收蚯蚓,以蚯蚓床的轴向中心线为分界点,将蚯蚓床表面一侧8-12厘米厚的表层收集到塑料布上,利用蚯蚓的避光性,刮一层厚度为2-3cm的蚯蚓粪,将刮下来的蚯蚓粪和蚯蚓茧返回到原床上原位置,继续繁殖,成蚯蚓则向下钻进下层,过8-10分钟后,将蚯蚓床表面另一侧8-12厘米厚的表层收集到塑料布上,继续重复操作,直到收获净体蚯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圆饼形污泥混合料呈圆环状布置。

  说明书

  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北方寒冷地区蚯蚓的养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化污泥的焚烧、填埋等常规处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污泥直接焚烧的热值过低,还要治理有害气体、粉尘污染等其他二次污染;污泥直接填埋还存在难于压实、难于自然发酵的问题,直接影响垃圾填埋的土地再利用,被埋入地下的污泥也是对环境的一个潜在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因为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和农民用肥习惯的改变,大部分有机物无法返回土壤中,破坏了土地的自然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该方法适于北方寒冷地区,可解决蚯蚓处理生化污泥由于寒冷不能连续处理的问题;可以实现生化污泥不发酵而直接生物法处理,提高了处理效率,增加了蚯蚓床的处理速度和扩床速度;有利于蚯蚓的长期驯化,适合蚯蚓工业化大规模处理生化污泥。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以牛粪为床基利用生活污泥在温度大棚内养殖蚯蚓的方法,其特殊之处是:

  一、污泥前期处理

  取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生化污泥,将生化污泥的含水率控制在70%-80%、碳氮比控制在20—30之间,向生化污泥中加入秸杆制成污泥混合料,混合料中秸秆与生化污泥的体积比3:7或者4:6;

  二、制作蚯蚓基床并引种

  1、基料选用发酵腐熟的牛粪,用基料堆成的蚯蚓基床厚为10厘米-15厘米、宽为1.2米-1.5米,长度≦100米,在温室大棚内沿长度方向留有至少3米宽的作业过路,基床沿过路一侧或两侧布置;

  2、在引种前连续交3天水直至床有水流出为止;

  3、试床:取蚯蚓随机分为若干堆,以蚯蚓重量/基床表面积计按照3kg/m2-5kg/m2均匀撒入基床上某一部位观察蚯蚓是否有死亡现象,如有死亡现象继续浇水直至床有水流出为止;

  4、引入蚯蚓

  将蚯蚓引入在蚯蚓床表面,蚯蚓播放面积为床表面三分之二,密度为15kg/m2-20kg/m2,稳定一天观察蚯蚓状况,如果有异常现象:蚯蚓死亡或上返或逃逸情况,将蚯蚓从床上撤出,再浇水直至床有水流出为止然后将蚯蚓放回,稳定一天再观察,反复操作直至蚯蚓无异常;

  或撒种时将蚯蚓沿蚯蚓床的一侧放置且撒种的蚯蚓下面挨地,次日观察没有异常现象都翻于床上正常养殖;

  三、上料

  1、试料

  观察1-2天后准备上料,第一次上料时将直径3-5厘米圆饼形污泥混合料呈圆环状或将宽为3-5厘米的带状污泥混合料放置于基床表面,上料量为10-15kg/平方米,料间留有间隙,二到三天后观察处理状况,如有异常现象继续浇水直至基床有水流出为止,无异常现象后以料粪化即污泥混合料表面的80%呈现蚯蚓粪颗粒为准;

  2、上料并饲养

  然后每隔7.5天或10天向基床表面添加一次直径为10-15厘米的圆饼形污泥混合料或宽为8-10厘米的带状污泥混合料,污泥混合料每次加入量为60-70kg/m2;所述污泥混合料由步骤一)制得;第一次上料后在基床的上方喷一次适口性调理液,所述适口性调理液的加入量为25-30kg/m2(养殖床面积),所述营养液是由100kg水、2kg~3kg尿素、3g~5g糖精、3mL~5mL菠萝香精和30mL~50mL醋精配制而成,保持基床中有机废弃物污泥混合料的含水量为70-80wt%;

  四、采收

  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后,进行采收;每隔15天或20天集中引诱成蚓一次;引诱后立即翻床然后按照步骤三)中上料方法进行上料,直至污泥混合料填到基床高度为35-40厘米且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时扩床;

  五、扩床

  扩床时先将另一个温室大棚内的新基床按照步骤1.1中和步骤1.2基床的制作方法做好,备用;然后以原基床中心线为轴将原床中心线一侧厚度为10-15厘米的高密度蚯蚓表层取走并铺设到所述新基床上,铺设面积占所述新基床表面的三分之二,正常饲养;扩床后将原基床的芯露出,统一撤出到指定地点堆放,最后将原基床重新复位翻床,使蚯蚓的密度降低,再进行处理生产。

  进一步,当大棚长度大于120m时,在棚中间断开10米长的矩形工作区域。

  进一步,扩床后翻床时翻动整个原床使未动的一层均匀的翻到整个床上,达到透气、降低蚯蚓密度的目的,不影响这两个床的处理量。

  进一步,采收蚯蚓时,用海绵喷上引诱剂放置蚯蚓床一侧,进行引诱,占蚯蚓总数量60%-70%为成蚓后,进行收集。

  进一步,采收蚯蚓时,当蚯蚓密度达到8-10kg/m2后利用人工避光收蚯蚓,以蚯蚓床的轴向中心线为分界点,将蚯蚓床表面一侧8-12厘米厚的表层收集到塑料布上,利用蚯蚓的避光性,刮一层厚度为2-3cm的蚯蚓粪,将刮下来的蚯蚓粪和蚯蚓茧返回到原床上原位置,继续繁殖,成蚯蚓则向下钻进下层,过8-10分钟后,将蚯蚓床表面另一侧8-12厘米厚的表层收集到塑料布上,继续重复操作,直到收获净体蚯蚓。

  进一步,所述圆饼形污泥混合料呈圆环状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发酵腐熟的牛粪做基床,降低了蚯蚓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更容易采食适应。

  2、把蚯蚓放在基床表面的三分之二,这种高密度的放蚯蚓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蚯蚓的繁殖速度,实现快速的扩床。或将蚯蚓挨着放在基床的一侧,这样降低蚯蚓与基床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的保护蚯蚓,在观察后再翻到基床上,可以更安全确保引入蚯蚓,加大存活成功几率。

  3、本方法适于北方寒冷地区,可实现东北较为寒冷地区连续处理污泥,基床的长度和宽度、过道的宽度和布局合理,提供了在大棚中蚯蚓处理污泥作业的统一标准。

  4、提供一种蚯蚓床的扩床去芯方法,将表面蚯蚓密度较大的表层剥离到一侧,把蚯蚓蚯蚓床中的粪芯完全暴露,直接清除。既扩了床,简便了工艺,又去了蚯蚓粪的芯,不伤害蚯蚓。

  5、可解决蚯蚓处理生化污泥由于寒冷不能连续处理的问题,可以实现生化污泥不发酵而直接生物法处理,提高了处理效率,增加了蚯蚓床的处理速度和扩床速度;有利于蚯蚓的长期驯化,适合蚯蚓工业化大规模处理生化污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