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用过滤池

发布时间:2018-1-29 10:04:21

  申请日2016.08.30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IPC分类号B01D24/16; B01D24/4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水处理用过滤池,它主要包括有进水腔、池体、滤料、滤板和进水管,所述滤板固定安装在池体内,所述滤料铺设在滤板上,将池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隔成污水腔、滤料层和净水腔,所述污水腔的底面为斜面,在该斜面底部处的池体侧壁上开设有排污口,在该排污口处连通有阀门,在净水腔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池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滤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进水腔相连通,其另一端依次从池体侧壁的进水口和滤板的通孔穿过后位于污水腔内,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操作十分方便,可大大节约水资源,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可有效提高污水过滤效果。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水处理用过滤池,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有进水腔、池体、滤料、滤板和进水管,所述滤板固定安装在池体内,所述滤料铺设在滤板上,将池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隔成污水腔、滤料层和净水腔,所述污水腔的底面为斜面,在该斜面底部处的池体侧壁上开设有排污口,在该排污口处连通有阀门,在净水腔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池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滤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进水腔相连通,其另一端依次从池体侧壁的进水口和滤板的通孔穿过后位于污水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用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层分为三层,其厚度由下至上依次减小,且滤料层的滤料颗粒直径由下至上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用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下层滤料层的滤料材质为鹅卵石,上两层的滤料材质为石英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处理用过滤池,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盖板,所述盖板盖置在池体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处理用过滤池,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安装在池体内,并分别位于相邻滤料层之间。

  说明书

  水处理用过滤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过滤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生活污水过滤池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水过滤是生活污水处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目前常见的污水过滤池由上至下依次分为净水腔、滤料层和过渡腔,滤料层通过滤板支撑,污水通过进水管排入滤料层内,并经滤料层过滤后排入过渡腔,过渡腔内的净水再通过管道排入净水腔内。而采用这种结构的过滤池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污水过滤效果较差,且在过滤过程中污水中的污泥在过渡腔内沉淀后很难排出,必须通过反冲洗的方式对污泥进行冲洗,而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而且容易造成滤料板结、积泥,严重影响了滤料的使用寿命;二是反冲洗需要使用过滤后的净水进行冲洗,造成一定的水资源浪费;三是在进行反冲洗的同时无法对污水进行过滤,影响了作业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污泥处理操作方便,清除彻底,滤料使用寿命长,可节约水资源,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水处理用过滤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水处理用过滤池,它主要包括有进水腔、池体、滤料、滤板和进水管,所述滤板固定安装在池体内,所述滤料铺设在滤板上,将池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隔成污水腔、滤料层和净水腔,所述污水腔的底面为斜面,在该斜面底部处的池体侧壁上开设有排污口,在该排污口处连通有阀门,在净水腔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池体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滤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进水腔相连通,其另一端依次从池体侧壁的进水口和滤板的通孔穿过后位于污水腔内。

  所述滤料层分为三层,其厚度由下至上依次减小,且滤料层的滤料颗粒直径由下至上依次减小。

  所述最下层滤料层的滤料材质为鹅卵石,上两层的滤料材质为石英砂。

  它还包括有盖板,所述盖板盖置在池体的顶部。

  它还包括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安装在池体内,并分别位于相邻滤料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水处理用过滤池在工作时,污水从下往上进行过滤,从而使得污水中的污泥可以自然沉淀在污水腔底部,可有效防止污泥堵塞滤料,延长滤料的使用寿命;同时可降低对滤板的冲击力,防止滤板松动。当需要对沉淀在污水腔底部的污泥进行清理时,只需打开阀门利用污水对污泥进行冲洗,使污泥沿污水腔倾斜的底面从阀门排出,无需使用净水进行反冲洗,操作十分方便,可大大节约水资源,在对污泥进行冲洗的同时,还可进行污水过滤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滤料层分为三层,其厚度由下至上依次减小,且滤料层的滤料颗粒直径依次减小,可有效提高污水过滤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