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

发布时间:2018-1-28 7:43:49

  申请日2016.08.30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IPC分类号C02F9/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包括废水罐、浓水罐、淡水罐、第一段反渗透机构、第二段反渗透机构和油污罐,第一段反渗透机构包括第一除油过滤器和两个第一反渗透器,第二段反渗透机构包括第二除油过滤器和第二反渗透器,两个第一反渗透器浓水出水合并的管路分两条支路分别与第一除油过滤器连通、第二反渗透器连通,第一除油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一阀门的出水总管连通,第二反渗透器的浓水出水口分两条支路分别与浓水罐连通、第二除油过滤器连通,第二除油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五阀门的出口管路连通。其目的是:解决现有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存在结构较为复杂、除油效果较差、脱盐率较低的问题。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包括废水罐(1)、浓水罐(2)、淡水罐(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段反渗透机构、第二段反渗透机构和油污罐(4),所述第一段反渗透机构包括第一除油过滤器(51)和两个第一反渗透器(52),所述第二段反渗透机构包括第二除油过滤器(61)和第二反渗透器(62),所述废水罐(1)的出水管路上设有第一增压泵(7)、第一阀门(8),所述第一阀门(8)的出水管路分两条支路分别与两个第一反渗透器(52)的进水口连通,所述两个第一反渗透器(52)的淡水出水口均与淡水罐(3)管路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反渗透器(52)的浓水出水管路合并后分两条支路分别与第一除油过滤器(51)、第二反渗透器(62)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51)的进水口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9)、第二增压泵(10),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51)的油污出口与油污罐(4)管路连接、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11),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51)的出水口与第一阀门(8)的出水管路连通、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12),所述第二反渗透器(62)的进水口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五阀门(13),所述第二反渗透器(62)的淡水出水口与淡水罐(3)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反渗透器(62)的浓水出水口分两条支路分别与浓水罐(2)连通、第二除油过滤器(61)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器(62)与浓水罐(2)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六阀门(14),所述第二反渗透器(62)与第二除油过滤器(61)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七阀门(15)、第三增压泵(16),所述第二除油过滤器(61)的油污出口与油污罐(4)管路连接、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八阀门(17),所述第二除油过滤器(61)的出水口与第五阀门(13)的出口管路连通、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九阀门(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罐(1)的出水管路上设有过滤器(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19)为保安过滤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19)位于第一增压泵(7)的出口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器(52)的进水管路、浓水出水管路和淡水出水管路上均设有第十阀门(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渗透器(62)的淡水出水管路上设有第十一阀门(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反渗透器(52)的淡水出水管路和第二反渗透器(62)的淡水出水管路合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51)连接的油污管路和第二除油过滤器(61)连接的油污管路合并。

  说明书

  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制造类的企业迫切需要实施废水零排放,在废水零排放工艺中,反渗透膜浓缩技术因其环保、节能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反渗透又称为逆渗透,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技术,因为它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故称为反渗透。反渗透通过在废水上加压,使废水中的水分子透过薄膜,而废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以及菌体等污染物却无法穿透薄膜,从而将废水浓缩,得到比较纯净的水。其中透过反渗透膜的那部分水称为产水或淡水,未透过反渗透膜的那部分水称为浓水,淡化水流量与进水流量的比值称为回收率。

  作为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反渗透装置的系统布置对膜的寿命影响很大,如果布置不合理,则有可能造成出水不合格。传统的反渗透布置形式有单程式、循环式以及多段式,其中在单程式系统中原水经过一次反渗透处理,水的回收率不高。循环式反渗透是让一部分浓水回流重新处理,因此产水量增大,但淡水水质有所降低。多段式是将第一级浓缩液作为第二级的原料液,而第二级的浓缩液再作为下一级的原料液,多段式使用的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设备成本较高。含油废水中含有大量油脂,现有用于处理含油废水的反渗透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除油效果较差,脱盐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用来解决现有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存在结构较为复杂、除油效果较差、脱盐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包括废水罐、浓水罐、淡水罐、第一段反渗透机构、第二段反渗透机构和油污罐,所述第一段反渗透机构包括第一除油过滤器和两个第一反渗透器,所述第二段反渗透机构包括第二除油过滤器和第二反渗透器,所述废水罐的出水管路上设有第一增压泵、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的出水管路分两条支路分别与两个第一反渗透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两个第一反渗透器的淡水出水口均与淡水罐管路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反渗透器的浓水出水管路合并后两条支路分别与第一除油过滤器、第二反渗透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的进水口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第二增压泵,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的油污出口与油污罐管路连接、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一阀门的出水管路连通、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二反渗透器的进水口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二反渗透器的淡水出水口与淡水罐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反渗透器的浓水出水口分两条支路分别与浓水罐连通、第二除油过滤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器与浓水罐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六阀门,所述第二反渗透器与第二除油过滤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七阀门、第三增压泵,所述第二除油过滤器的油污出口与油污罐管路连接、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八阀门,所述第二除油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五阀门的出口管路连通、且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第九阀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废水罐中的含油废水经过第一增压泵泵入第一反渗透器中进行反渗透处理,经第一反渗透器处理后得到的淡水流入淡水罐中,浓水分两条支路分别流入第一除油过滤器、第二反渗透器中,并由第二阀门调节进入第一除油过滤器中的流量大小,第五阀门调节进入第二反渗透器中的流量大小,第一除油过滤器过滤得到的油污流入油污罐中,过滤得到的水再次进入第一反渗透器中进行反渗透处理,第二反渗透器产生的淡水流入淡水罐中,浓水分两条支路分别流入浓水罐、第二除油过滤器中,并由第六阀门调节进入浓水罐中的流量大小,由第七阀门调节进入第二除油过滤器中的流量大小,第二除油过滤器过滤得到的油污流入油污罐中,第二除油过滤器过滤得到的水再次进入第二反渗透器中进行反渗透处理。该新型含油废水反渗透装置结构比较简单,采用浓水段内循环过滤除油,在增大淡水量的同时,提高了浓水浓度,并且在每次循环中深度除油,改善了除油效果,提高了脱盐率,同时防止段内循环中由于油污浓度过高,对反渗透膜的膜表面造成污染。

  进一步限定,所述废水罐的出水管路上设有过滤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初步净化废水,避免废水中的机械杂质进入第一段反渗透机构和第二段反渗透机构中。

  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滤器为保安过滤器,保安过滤器可以对废水中的微量悬浮颗粒、胶体、微生物等进行吸附或截留。

  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滤器位于第一增压泵的出口管路上,这样的结构设计,合理可靠,有利于过滤器的运行。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反渗透器的进水管路、浓水出水管路和淡水出水管路上均设有第十阀门,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调节进入第一反渗透器中的废水流量,避免排出的浓水和淡水逆流。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反渗透器的淡水出水管路上设有第十一阀门,这样的结构设计,避免第二反渗透器排出的淡水逆流。

  进一步限定,所述两个第一反渗透器的淡水出水管路和第二反渗透器的淡水出水管路合并,这样的结构设计,节约管道,降低成本。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除油过滤器连接的油污管路和第二除油过滤器连接的油污管路合并,这样的结构设计,节约管道,降低成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