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

发布时间:2018-1-17 9:31:16

  申请日2016.11.22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一种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包括中和池和沉淀池,中和池设置在沉淀池内的上部,中和池内设置有中和剂加药管,中和池底部设置有进水管和污泥放空管,中和池上端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和设置在第一溢流堰外侧的用于承接第一溢流堰溢流出水的蓄水槽,蓄水槽底部设置有通水管道,通水管道旁侧设置有絮凝剂加药管,通水管道与絮凝剂加药管连接处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混凝剂管道混合器和絮凝剂管道混合器,通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沉淀池腔体连通,通水管道的出水端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反射板;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口,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高度低于第一溢流堰的第二溢流堰,第二溢流堰与出水口连通。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和池(1)和沉淀池(2),所述中和池(1)设置在所述沉淀池(2)内的上部,所述的中和池(1)内设置有中和剂加药管(12),所述中和池(1)底部设置有进水管(11)和污泥放空管(17),所述的中和池(1)上端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堰(14)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溢流堰(14)外侧的用于承接所述第一溢流堰(14)溢流出水的蓄水槽(15),所述蓄水槽(15)底部设置有通水管道(3),所述通水管道(3)旁侧设置有絮凝剂加药管(5),所述通水管道(3)与絮凝剂加药管(5)连接处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混凝剂管道混合器(4)和絮凝剂管道混合器(41),所述通水管道(3)的出水端与所述沉淀池(2)腔体连通,所述通水管道(3)的出水端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反射板(6);所述沉淀池(2)底部设置有排泥口(22),所述沉淀池(2)上部设置有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溢流堰(14)的第二溢流堰(21),第二溢流堰(21)与出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和剂加药管(12)底部与所述进水管(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和池(1)内设置有加班装置(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槽(15)底部设置有混凝剂混合槽(16),所述的通水管道(3)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凝剂混合槽(16)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水管道(3)的出水端设置有扩散嘴(31),所述的扩散嘴(31)位于所述锥形反射板(6)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2)底部呈倒锥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水管道(3)呈螺旋状套设在所述中和池(1)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和池(1)通过安装板(7)固定设置在所述沉淀池(2)腔体内上部。

  说明书

  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处理装置中,工业污水中往往含有危害性大的重金属,以及非金属有害物,通过化学沉淀法可将其从废水中去除。但是传统水处理装置往往需要多个装置配合,如反应池、絮凝池、提升泵、沉淀池等设备,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而且多次加药需要分别在不同的反应装置内添加,操作复杂,而且难以将药剂均匀分配到水体中,处理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水处理装置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的缺陷,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水处理沉淀反应器,包括中和池和沉淀池,所述中和池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的上部,所述的中和池内设置有中和剂加药管,所述中和池底部设置有进水管和污泥放空管,所述的中和池上端部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溢流堰外侧的用于承接所述第一溢流堰溢流出水的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底部设置有通水管道,所述通水管道旁侧设置有絮凝剂加药管,所述通水管道与絮凝剂加药管连接处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混凝剂管道混合器和絮凝剂管道管混合器,所述通水管道的出水端与所述沉淀池腔体连通,所述通水管道的出水端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反射板;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排泥口,所述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溢流堰的第二溢流堰,第二溢流堰与出水口连通。

  作为优选,为使得通入中和池内的废水能够有效与中和剂混合均匀,使得废水中和反应充分,所述的中和剂加药管底部与所述进水管连通。

  进一步地,为进一步提高中和池内的中和反应效率、效果,所述的中和池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蓄水槽底部设置有混凝剂混合槽,所述的通水管道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凝剂混合槽连通。蓄水槽内的水由混凝剂混合槽汇集并通入通水管道,能够有效将水通入沉淀池内,并可以在混凝剂混合槽内加入PAC混凝剂,使得PAC混凝剂与水混合均匀,且其底部的管道混合器进一步保证了废水与PCA混凝剂的混合、反应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水管道的出水端设置有扩散嘴,所述的扩散嘴位于所述锥形反射板上方。扩散嘴能够提高通水管道内通出的水的扩散面积,有利于由其内通出的水均匀分布,且与锥形反射板相配合,进一步提高了水在沉淀池内分布的均匀性,扩散嘴能够降低水流速、锥形反射板亦能降低水流速,同时锥面有利于沉淀物的沉淀,保证沉淀池内水流稳定,有利于沉淀物质的沉淀。

  作为优选,所述的沉淀池底部呈倒锥形。锥形设计有利于水中沉淀物质的沉淀,提高沉淀效果,保证由第二溢流堰排出的水不携带沉淀颗粒。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水管道呈螺旋状套设在所述中和池的外部。增加了通水管道的长度、增加了其内污水的行程,有利于其内污水与混凝和絮凝药剂的混合,提高混凝和絮凝处理效果。

  进一步地,为便于中和池安装在沉淀池内,所述的中和池通过安装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沉淀池腔体内上部。

  有益效果:本申请反应器结构简单,将中和池设置在沉淀池中大大节省了反应器的占地面积,同时具有多个加药点,且中和剂、混凝剂、絮凝剂能够在污水中充分混合均匀,污水处理效果好。而且通过通水管道将水通入沉淀池,在通水管道内发生混凝、絮凝反应,反应充分,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与锥形反射板配合,使沉淀池内布水更加均匀,且能够有效降低水的流速,有利于絮凝后的沉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