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1.03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IPC分类号C02F3/02; 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所述曝气池的供气机构采用矿井压风系统,所述矿井压风系统通过供气管连接设在所述曝气池底部的曝气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了矿井特有的压风系统,合理调配风量,24小时曝气,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设备和设施投入少,能耗低,噪音低,减少了风机的维护费用,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13),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13)的供气机构采用矿井压风系统,所述矿井压风系统通过供气管(4)连接设在所述曝气池(13)底部的曝气器(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矿井压风系统包括压风机房(1)、储气罐(2)和压风管路(3),所述压风机房(1)内的压风机连接所述储气罐(2)的进气口,所述储气罐(2)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压风管路(3),所述压风管路(3)上分出一支支路连接所述供气管(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4)上设有闸阀(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阀(6)之后的供气管(4)上设有减压阀(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阀(7)之后的供气管(4)上设有压力表(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4)的出口处设有过滤消音器(9),所述过滤消音器(9)连接所述曝气器(5)。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处理系统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格栅井(10)、初沉池(12)、二沉池(14)和清水池(16),所述曝气池(13)设在所述初沉池(12)和所述二沉池(14)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井(10)和所述初沉池(12)之间设有调节池(11)。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14)和所述清水池(16)之间设有消毒池(15)。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16)处设有水质在线监测仪(17)。
说明书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煤矿生活污水通常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活性污泥法主要通过曝气池内的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流程包括格栅→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清水池。生活污水经格栅井中的机械除污机拦截漂浮物后进入初沉池,经初沉池初步沉淀悬浮物后进入曝气池,经曝气处理后进入下一道工序。曝气池常用的曝气供氧方法是通过罗茨风机输送空气,使用罗茨风机曝气存在以下缺陷:
1、罗茨风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每小时巡查一次,运行6个月要更换机油,一年要进行一次大修,大修时需要更换轴承及易损件,劳动强度大,费用高。
2、使用罗茨风机曝气时,噪音大,能耗大,罗茨风机的电耗占污水处理系统40%~50%。
3、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减少电耗,在保证气量分布均衡和稳定的前提下,一般采用分时分段曝气的方法。一般曝气池中所需的溶解氧含量要不低于2mg/L,在风机停运过程中池内的微生物可能会得不到充分的溶解氧,由于缺氧而发生污泥腐化,使出水水质指标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煤矿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曝气池,所述曝气池的供气机构采用矿井压风系统,所述矿井压风系统通过供气管连接设在所述曝气池底部的曝气器。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矿井压风系统包括压风机房、储气罐和压风管路,所述压风机房内的压风机连接所述储气罐的进气口,所述储气罐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压风管路,所述压风管路上分出一支支路连接所述供气管。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气管上设有闸阀。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闸阀之后的供气管上设有减压阀。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减压阀之后的供气管上设有压力表。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气管的出口处设有过滤消音器,所述过滤消音器连接所述曝气器。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该处理系统还包括依次设置的格栅井、初沉池、二沉池和清水池,所述曝气池设在所述初沉池和所述二沉池之间。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格栅井和所述初沉池之间设有调节池。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二沉池和所述清水池之间设有消毒池。
作为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清水池处设有水质在线监测仪。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了矿井特有的压风系统,合理调配风量,24小时曝气,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设备和设施投入少,能耗低,噪音低,减少了风机的维护费用,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