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

发布时间:2018-1-12 14:34:36

  申请日2016.10.28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IPC分类号B62J15/02; B62J15/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包括花鼓和挡泥板本体,花鼓的内部中心处固定设有支柱,支柱的外圈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号轴承和二号轴承,挡泥板本体的内部设有扇形空腔,扇形空腔的底板中央开设有滑道,二号轴承的外圈与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动杆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滑道内,活动杆的顶端外圈表面固定设置有毛刷,一号轴承与支撑套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筒的顶端内部设有支杆,支杆的顶端设于滑道内,支杆的顶端的外圈表面分别设有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下支撑板的两侧和上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清泥装置。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不仅挡泥和清泥效果好,而且能够对挡泥板内的 污泥进行快速清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包括花鼓、挡泥板本体、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尾翼、支撑套筒、支杆和扇形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本体的两端下表面分别通过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固定支撑,左支撑杆的另一端和右支撑杆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花鼓上;所述花鼓的内部中心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设置有支柱,支柱的外圈通过过渡配合的方式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号轴承和二号轴承;所述挡泥板本体的内部设有扇形空腔;所述扇形空腔的底板中央开设有滑道;所述扇形空腔的两侧板上均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扇形空腔的顶板上对称开设有注水孔;所述二号轴承的外圈通过焊接方式与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动杆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滑道内;所述活动杆的顶端外圈表面固定设置有毛刷;所述一号轴承的外圈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撑套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筒的顶端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滑动设置有支杆,支杆的顶端滑动设于滑道内;所述支杆的顶端的外圈表面分别固定焊接有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其中下支撑板位于扇形空腔底板的下方,上支撑板位于扇形空腔的内部;所述下支撑板的两侧和上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清泥装置,其中清泥装置包括压缩弹簧、滚轮和刀片;所述压缩弹簧固定设置于下支撑板一侧的上表面或者所述压缩弹簧固定设置在上支撑板一侧的下表面;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滚轮的顶板上,所述滚轮的顶板内端下表面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的顶板外端下表面还设有刀片;所述滚轮分别在扇形空腔底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运动;所述挡泥板本体的一端还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设置有水平放置的尾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本体的截面为扇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刷分为两个部分,毛刷的一部分滑动设于扇形空腔的内部,毛刷的另一部分滑动设于扇形空腔底板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筒和支杆相对应的中心轴线位置上均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定位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的尖部与扇形空腔底板的表面的距离为3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的下表面为倒“V”形结构,“V”形结构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引流槽。

  说明书

  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是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

  背景技术

  随着低碳出行方式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骑自行车上学或者上班,这不仅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自行车的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25个部件中,其基本部件缺一不可。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根据需要,还可增加一些附件,如支架、衣架、保险叉、挡泥板、气筒等。另外,装有变速机构的运动车、竞赛车、山地车等还装有变速控制器和前后拨链器等。

  挡泥板作为自行车中非常实用的零部件之一,能够有效阻挡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污泥的四处飞溅。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挡泥板在使用过程中,挡泥效果不佳,污泥容易堆积,而且挡泥板内部的污泥清理十分的不便,给骑行者带来很多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够快速清理污泥的自行车挡泥板,包括花鼓、挡泥板本体、左支撑杆、右支撑杆、尾翼、支撑套筒、支杆和扇形空腔,所述挡泥板本体的两端下表面分别通过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固定支撑,左支撑杆的另一端和右支撑杆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在花鼓上;所述花鼓的内部中心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设置有支柱,支柱的外圈通过过渡配合的方式分别固定安装有一号轴承和二号轴承;所述挡泥板本体的内部设有扇形空腔;所述扇形空腔的底板中央开设有滑道;所述扇形空腔的两侧板上均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扇形空腔的顶板上对称开设有注水孔;所述二号轴承的外圈通过焊接方式与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活动杆的另一端滑动设于滑道内;所述活动杆的顶端外圈表面固定设置有毛刷;所述一号轴承的外圈通过焊接方式与支撑套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套筒的顶端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滑动设置有支杆,支杆的顶端滑动设于滑道内;所述支杆的顶端的外圈表面分别固定焊接有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其中下支撑板位于扇形空腔底板的下方,上支撑板位于扇形空腔的内部;所述下支撑板的两侧和上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清泥装置,其中清泥装置包括压缩弹簧、滚轮和刀片;所述压缩弹簧固定设置于下支撑板一侧的上表面或者所述压缩弹簧固定设置在上支撑板一侧的下表面;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滚轮的顶板上,所述滚轮的顶板内端下表面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的顶板外端下表面还设有刀片;所述滚轮分别在扇形空腔底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运动;所述挡泥板本体的一端还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设置有水平放置的尾翼。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挡泥板本体的截面为扇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毛刷分为两个部分,毛刷的一部分滑动设于扇形空腔的内部,毛刷的另一部分滑动设于扇形空腔底板的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套筒和支杆相对应的中心轴线位置上均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定位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刀片的尖部与扇形空腔底板的表面的距离为3mm~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尾翼的下表面为倒“V”形结构,“V”形结构的表面开设有多个引流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支杆在一号轴承的作用下绕支柱进行转动,刀片对污泥进行粉碎,从而实现了清泥装置对扇形空腔内部或者扇形空腔底板下表面污泥的粉碎,粉碎后的污泥经排污口或者滑道落下;通过注水孔向挡泥板本体内注入清水,清水对挡泥板本体内的污泥进行进一步的清洗,同理,拨动活动杆,扇形空腔内部以及扇形空腔底板下表面的污泥在毛刷的作用下被进一步洗刷;当污泥块过大不易清理时,通过调节支撑套筒和支杆的相对长度,利用压缩弹簧调节刀片的切入点,便于较大块污泥的破碎清理;尾翼的设置有效阻挡了自行车在行进过程中污泥的飞溅,引流槽的设置有利于污泥的下落,有效避免了尾翼下表面的污泥堆积。综上,整个装置设计合理,不仅挡泥和清泥效果好,而且能够对挡泥板内的污泥进行快速清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