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系统及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25 17:31:04

  申请日2016.12.23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IPC分类号A01K63/00; A01K63/04; A01K61/10; C02F9/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及方法。所述的养鱼系统是由前置水处理系统和锅形池塘(5)组成;所述的前置水处理系统是由泡沫分离器(1)、沙滤池(2)和紫外消毒槽(3)组成,泡沫分离器(1)、沙滤池(2)和紫外消毒槽(3)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紫外消毒槽(3)出口的管道连接蓄水池,处理过的水在蓄水池暴气24h后排入锅形池塘(5)使用,锅形池塘(5)底部设有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6)。本发明把前置净水、塘底排污、干塘轮养3个技术相结合,可以从源头和养殖过程上有效地控制病源,亩产鱼量可达4000kg,高产稳产作用明显。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鱼系统是由前置水处理系统和锅形池塘(5)组成;所述的前置水处理系统是由泡沫分离器(1)、沙滤池(2)和紫外消毒槽(3)组成,泡沫分离器(1)、沙滤池(2)和紫外消毒槽(3)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紫外消毒槽(3)出口的管道连接锅形池塘(5),锅形池塘(5)底部设有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紫外消毒槽(3)中带有紫外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锅形池塘(5)的池底水泥硬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 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6)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排水口设有插管(4),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6)的直径为16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其特征在于:锅形池塘(5)四角分别安装一台叶轮式增氧机。

  6.一种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锅形池塘(5)每4~6口为一组,投放鱼苗或鱼种时先投放其中一口池塘,塘水经前置水处理系统处理,在池塘中投放纯化培养的绿藻、硅藻藻种,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形成优势种;每天只补充排污所损耗的水,池塘透明度维持在25~35cm之间;当透明度低于25cm时,可增加换水量;随着鱼种的生长,当养殖密度达到3500kg/亩时,将池塘中水排低,捕起一半鱼种投放到另一口池塘中养殖,直到剩余一口塘时不再扩大;最后一口池塘作为“轮养塘”;将养殖时间最久的一口池塘即第一口养殖塘里的鱼全部转入最后一口塘中,这时第一口塘又腾出来作为“轮养塘”,进行15天左右的干塘曝晒后,第二口养殖池塘的鱼全部转入“轮养塘”中养殖,以此循环类推,数口养殖塘不断轮流干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口池塘四角中安装四台叶轮式增氧机,按逆时针方向推水增氧,增氧机在池塘中形成环流,将池塘的污物集中于“锅底”,也就是排污口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养鱼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口锅形池塘(5)占地1亩。

  说明书

  一种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业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养殖池塘底质为泥沙底,养殖产生的排池物都沉积在池底,与底泥混合在一起,成为影响水质和滋生病害的温床。长期养殖还会造成池塘底质老化,病害频发。传统池塘养殖基本上采取大排大放的模式来保持水质。当外界水环境中含有有害微生物时往往也会“引狼入室”对养殖生物造成影响。上述问题是传统池塘养殖难以克服的顽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池塘养殖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系统是由前置水处理系统和锅形池塘组成;所述的前置水处理系统是由泡沫分离器、沙滤池和紫外消毒槽组成,泡沫分离器、沙滤池和紫外消毒槽之间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紫外消毒槽出口的管道连接蓄水池,处理过的水在蓄水池暴气24h后排入锅形池塘使用,锅形池塘底部设有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

  所述的紫外消毒槽中带有紫外灯。

  锅形池塘的池底水泥硬化。

  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排水口设有插管,带有防逃网的排污口的直径为160mm。

  锅形池塘四角分别安装一台叶轮式增氧机。

  本发明的前置水处理的硬化池塘高密度养鱼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锅形池塘每4~6口为一组,投放鱼苗或鱼种时先投放其中一口池塘,塘水经前置水处理系统处理,在池塘中投放纯化培养的绿藻、硅藻藻种,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形成优势种;每天换水,池塘透明度维持在25~35cm之间;当透明度低于25cm时,可增加换水量;随着鱼种的生长,当养殖密度接近3500kg/亩时,将池塘中水排低,捕起一半鱼种投放到另一口池塘中养殖,直到剩余一口塘时不再扩大;最后一口池塘作为“轮养塘”;将养殖时间最久的一口池塘即第一口养殖塘里的鱼全部转入最后一口塘中,这时第一口塘又腾出来作为“轮养塘”,进行15天左右的干塘曝晒后,第二口养殖池塘的鱼全部转入“轮养塘”中养殖,以此循环类推,数口养殖塘不断轮流干塘。

  每口池塘四角中安装四台叶轮式增氧机,按逆时针方向推水增氧,增氧机在池塘中形成环流,将池塘的污物集中于“锅底”,也就是排污口处。

  每口锅形池塘占地1亩。

  本技术将传统池塘改造成多个1亩左右的小型池塘,池塘形状设为锅形,池底水泥硬化。底部开有排污口,用160mm管通向排水水槽。排水口设有插管,通过插管控制排放水。每口池塘四角中安装四台叶轮式增氧机,按逆时针方向推水增氧。增氧机可在池塘中形成环流,将池塘的污物集中于“锅底”,也就是排污口处。每天投饵后数小时将排水口处的插管拔开,排放少量水即可将污物排出。池塘损失的水可由前置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水补充。“锅”形池塘4~6口为一组。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下:

  本发明为池塘养殖用水设置前置水处理系统,通过泡沫分离、沙滤、紫外消毒步聚较大程度上阻止了外界水环境中敌害微生物进入养殖水体。本发明把前置净水、塘底排污、干塘轮养3个技术相结合,可以从源头和养殖过程上有效地控制病源,亩产鱼量可达4000kg,高产稳产作用明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