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污水的深度处理装置

发布时间:2017-12-23 16:28:54

  申请日2017.03.24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IPC分类号C02F9/04; C02F101/20; C02F101/32

  摘要

  一体化混合污水的深度处理装置属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利用粉末活性炭联合混凝剂强化混凝处理含工业废水的混合污水的深度处理装置。该装置将粉末活性炭加入经生化处理后的生化尾水中,采用连续搅拌的方式,废水与粉末活性炭充分接触反应,在适定的时间内将剩余的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吸附,然后通过混凝作用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及胶体等物质去除,该装置操作简便,运行成本较低,效果稳定,适用于含工业混合废水的深度处理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炭池、PAC溶药池、PAM溶药池、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依次通过折流板连接;

  所述絮凝池经两次折板连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利用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底部设有排泥直接管;排泥管连接压滤设备,排泥管通过管路连接至吸附反应池;

  所述溶炭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炭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有蠕动泵,PAC溶药池与混合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PAM溶药池与絮凝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所述斜管沉淀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置螺杆泵。

  说明书

  一种混合污水的深度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混合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工业园区等日益发展,工业排放废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处理解决了工业水难处理问题,但也带来了末端难降解有机物去除不彻底,COD等难稳定达标等问题。特别是溶解性有机物占较大比例,通过常规的生化处理已达到工艺处理极限,而常规适用于工业水的深度处理措施如臭氧催化氧化、芬顿技术等,去除效果不稳定,生产存在一定危险,加药装置复杂、产生大量化学污泥等,同时改造复杂、成本较高;膜分离技术等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同时也存在膜污染及浓水难处理。且这些工艺对较大规模的混合污水深度处理,除建设等成本较高,运行复杂等,也难以大规模加以推广。

  活性炭吸附具有对中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分子量在1500以下的环状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以及分子量在数千以上的直链化合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多用于去除用生物及物化方法不能去除的微量呈溶解态的有机物,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方面逐渐应用。

  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含工业水的混合废水生化处理后出水COD浓度值在60-80mg/L左右剩余COD中大部分为溶解性有机物,对分子量检测表明溶解性有机物中小分子量占较大比重,此时通过常规混凝等方法难以稳定达到排放要求50mg/L以下。采用粉末活性的应用使得处理工艺能够应对混合污水二级处理后COD仍不能稳定达到排放要求,可直接在原有构筑物上进行改造,同时满足对TP、SS的有效去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与混凝联合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装置。

  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炭池、PAC溶药池、PAM溶药池、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依次通过折流板连接;

  所述絮凝池经两次折板连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利用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底部设有排泥直接管;排泥管连接压滤设备,排泥管通过管路连接至吸附反应池;

  所述溶炭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池。

  所述配炭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有蠕动泵,PAC溶药池与混合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PAM溶药池与絮凝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所述斜板沉淀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置螺杆泵。

  一种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混合污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溶炭池、PAC溶药池、PAM溶药池、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依次通过折流板连接;

  所述絮凝池经两次折板连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利用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底部设有排泥直接管;排泥管连接压滤设备,排泥管通过管路连接至吸附反应池;

  所述溶炭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利用管道连接至所述絮凝池。

  2.应用所述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经过生化二级处理的尾水送入所述吸附反应池与粉末活性炭进行充分混合,所述搅拌机在吸附反应池内搅拌使粉末活性炭与来水充分反应接触;

  所述吸附反应池、混合池、絮凝池通过折流板连接,来水自流依次通过;

  所述混合池内通过混凝剂与吸附反应池自流过来的炭水混合液搅拌下混合,自流进入絮凝池;

  所述絮凝池内通过混凝剂与混合池的混合液在搅拌机搅拌下反应,反应完全后经两次折板自流进入斜管沉淀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的污泥一 部分利用另外的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池及混合池,所述斜管沉淀池沉淀的另一部分污泥利用管道直接送入压滤设备中进行脱水;

  所述溶炭池将配好的粉末活性炭利用连接管道输送至所述吸附反应池,所述PAC溶药池将配好的PAC利用连接管道输送至所述混合池,所述PAM溶药池将配好的PAM输送至所述絮凝池,所述斜板沉淀池沉淀的部分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循环利用;所述斜板沉淀池后的出水直接排出。

  3.进一步,所配溶炭池中活性炭浓度为5%,PAC溶药池中PAC浓度为10%,PAM溶药池中PAM浓度为0.5%,以上浓度均为质量百分比浓度。

  4.进一步,吸附反应区搅拌速率为150r/min,停留时间为20min;

  5.进一步,所述混合池通过投加PAC,在搅拌下生成絮体,搅拌速率为150r/min,停留时间1min;所述絮凝池通过投加PAM在搅拌下使得絮体聚集形成絮团,搅拌速率为50r/min,停留时间15min。

  6.进一步,折流进入絮凝池的流速控制0.1m/s。两级折流进入斜板沉淀池,流速控制0.075m/s。

  7.进一步,采用机械搅拌混合活性炭吸附处理的时间为5-30min。

  采用机械搅拌混合水混合的时间为0.5-1min,絮凝时间为5-20min。

  8.进一步,PAC、PAM投加量分别控制在10-50mg/L,0.5-2mg/L。

  9.进一步,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与所要去除的COD质量比为2-3:1。

  10.进一步,沉淀池污泥回流至吸附区比例为5-15%,至混合区为0-5%。

  进一步,经过生化二级处理的尾水送入所述吸附反应区与粉末活性炭进行充分混合,所述搅拌机在吸附反应区内搅拌使粉末活性炭与来水充分反应接触;

  所述吸附反应区、混合区、絮凝区通过折流板连接,来水自流依次通过;

  所述混合区内通过混凝剂与吸附反应区自流过来的炭水混合液搅拌下混合,自流进入絮凝区;

  所述絮凝区内通过混凝剂与混合区的混合液在搅拌机搅拌下反应,反 应完全后经两次折板自流进入斜管沉淀区,所述斜管沉淀区沉淀的污泥一部分利用另外的连接管道回流至吸附反应区及混合区,所述斜管沉淀区沉淀的另一部分污泥利用管道直接送入压滤设备中进行脱水;

  所述溶炭池将配好的粉末活性炭利用连接管道输送至所述吸附反应池,配好的PAC利用连接管道输送至所述混合池,配好的PAM输送至所述絮凝池,所述斜板沉淀池沉淀的部分污泥与进水充分混合,循环利用。所述斜板沉淀池后的出水直接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配炭池与吸附反应区之间设有蠕动泵,所述配药池与混合池及絮凝池之间设置机械隔膜计量泵,所述斜板沉淀池与吸附反应池之间设置螺杆泵。

  本实用新型采用粉末活性炭与混凝剂结合处理混合污水,与其他深度处理技术相比,有以下突出优点:

  1、脱色效果好,对COD、TP去除效果稳定,出水COD可稳定达到一级A水平;

  2、混凝去除大分子量,活性炭去除小分子量物质,联合作用对COD的有效去除;

  3、抗冲击负荷,可以根据进水浓度适时调节粉末活性炭投加量;

  4、粉末活性炭经过饱和吸附完后生成污泥,污泥易于脱水,可便于进行焚烧等处理;

  5、对改造要求简单,可在原混凝沉淀池上进行改造,占地及投资省;

  6、可有效去除重金属、苯类等生物处理难降解物质,保证处理水的安全,出水可进行回用等用途。

  7、污泥回流达到活性炭有效利用,同时增加絮核生成,最大限度生成絮团,解决小絮体飘出沉淀区问题;

  8、各反应区折流通过,减少絮体破坏,保留絮体稳定性;

  9、絮体沉降速度快,可有效提高沉淀池表面负荷,达到15-20m/h,大幅减少占地;

  10、排出污泥泥可用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不投加调和剂,污泥含水率可稳定达60%及以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