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中污泥回流技术

发布时间:2019-6-21 9:12:28

  申请日2018.05.25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明渠式的污泥回流槽;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依次连接,污泥回流槽的首端分别与沉淀池的排泥口和进水管连接,尾端与厌氧池的进液口连接。由于污泥回流槽的首端分别与沉淀池的排泥口和进水管连接,沉淀池中排出的污泥与进水管内的污水在污泥回流槽内充分混合,使得进入厌氧池内的泥水混合均匀,增强了厌氧池内微生物菌种与污染物的混合效果,污泥去除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且避免了因回流污泥因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回流槽或管道的堵塞问题;污泥回流槽为敞口式结构,便于计量及调整回流污泥量,便于维护及检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明渠式的污泥回流槽;所述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依次连接,所述污泥回流槽的首端分别与沉淀池的排泥口和进水管连接,尾端与厌氧池的进液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还连接有污泥排放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连接有消毒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之前设有调节池和格栅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槽为长方体结构,且宽深比例在1/2~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槽为敞口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还包括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内端伸入污泥回流槽内,外端与进水管连接,所述布水管的内端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出水孔。

  说明书

  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消耗急剧增加,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水体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普遍缺乏有效治理,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2016年仅达20%,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使农村水源地存在安全隐患,加剧淡水资源危机,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数量多、规模小、集聚散、地形杂等特性,且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受村庄的分布状况、经济水平、技术力量、生活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提出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理念,所以如何有效提高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强化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工作,从而全面改善我国水体生态环境已成为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对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结构、能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技术优化集成,开展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产业化应用研究,旨在形成一种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为解决我国分散式污水处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集生化、沉淀、消毒等功能单元于一体,使污水处理技术高度集成,可实现分散式污水高效、低成本和模块化处理,能有效解决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难题,已成为国内外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对一体化设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A/O、A2/O、氧化沟、MBR和SBR等)进行改进或功能组合。虽然近年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尚存在容积负荷率低、结构设计不合理、对填料性能研究的滞后和同步除磷脱氮效率低等诸多不足。提高设备脱氮除磷效果、降低能耗、提高自动化程度和简化设备检修及维护难度仍然是该领域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中污泥回流的目的主要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菌较易流失,需回流部分污泥继续担当载体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找回部分流失出去的活性污泥菌类,补充失去的碳源,保正生物菌着床的条件,可根据池水中足量污泥成絮的形状,观察判断装置运行状态。

  污泥回流指由从沉淀区分离出来,回流到生物段的活性污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绝大部分采用泵提升和管道回流沉淀区的活性污泥,一般控制其污泥回流量30%~60%。采用以上污泥回流方式存在一些不足:(1)污泥回流至厌氧池池中,由于厌氧池池内没有外力搅拌,造成污泥局部浓度高,局部污泥浓度低,污水与回流污泥不能充分混合,使得污泥很难得到充分利用;(2)因回流污泥浓度过高造成污泥回流管堵塞,增加维护难度;(3)污泥回流量难以计量和调整,运行时根据操作人员的感观进行调整,从而系统稳定性相对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包括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明渠式的污泥回流槽;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依次连接,污泥回流槽的首端分别与沉淀池的排泥口和进水管连接,尾端与厌氧池的进液口连接。

  一种优选方案是沉淀池还连接有污泥排放管。

  一种优选方案是沉淀池的顶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有消毒池。

  一种优选方案是进水管之前设有格栅池和调节池。

  一种优选方案是污泥回流槽为长方体结构,且宽深比例在1/2~1/4。

  一种优选方案是污泥回流槽为敞口式结构。

  一种优选方案是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还包括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的内端伸入污泥回流槽内,外端与进水管连接,所述布水管的内端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出水孔。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污泥回流槽的首端分别与沉淀池的排泥口和进水管连接,沉淀池中排出的污泥与进水管内的污水在污泥回流槽内充分混合,使得进入厌氧池内的泥水混合均匀,增强了厌氧池内微生物菌种与污染物的混合效果,污泥去除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由于污泥回流槽内泥水混合使污泥浓度降低,从而避免了局部污泥过高固化导致回流槽的堵塞;污泥回流槽为敞口式,便于计量及调整回流污泥量,确保各生化反应功能池维持适宜的污泥浓度,便于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回流装置的维护及检修。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