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5.28
公开(公告)日2019.02.26
IPC分类号C02F11/121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包括竖直的空心的且上端敞口的固定柱,固定柱下端与排水管连通,在固定柱的上方设置有空心的与固定柱轴线共线且下端敞口的转动柱,转动柱的下端与固定柱的上端转动连接且转动柱由固定设置的转动电机驱动,围绕转动柱依次设置有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围绕转动柱设置四个顶面敞口的脱水箱,四个脱水箱可同时分别转至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脱水效率和工作效率均较高的连续性污泥脱水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的空心的且上端敞口的固定柱(14),固定柱(14)下端与排水管连通,在固定柱(14)的上方设置有空心的与固定柱(14)轴线共线且下端敞口的转动柱(4),转动柱(4)的下端与固定柱(14)的上端转动连接且转动柱(4)由固定设置的转动电机(6)驱动,围绕转动柱(4)依次设置有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
所述脱水机构包括压泥板(2)和固设在压泥板(2)上方的与压泥板(2)连接的第一气缸(3),在压泥板(2)的下方固设托板(11);
所述倒泥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4)的第二气缸,在第二气缸与转动柱(4)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4)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二气缸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
所述刮泥机构包括压板(8),在压板(8)的上方固设与压板(8)固接的第三气缸(7),在压板(8)的下方设置两个竖直的且相对的铲板(10),两个铲板(10)的内侧均铰接设置有连杆(20),两个连杆(20)相互铰接,在两个连杆(20)铰接点的正下方设置竖直向上的第四气缸(18),第四气缸(18)的缸杆与两个连杆(20)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铲板(10)的外侧均固设第一滚珠丝杠(22),在两个第一滚珠丝杠(22)之间设置滑杆(9),滑杆(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珠丝杠(22)的丝母固接,铲板(10)的下部与滑杆(9)滑动连接;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4)的第五气缸(16),在第五气缸(16)与转动柱(4)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4)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五气缸(16)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在第五气缸(16)的下方设置由第六气缸(15)控制的升降板(17),在第五气缸(16)的上方设置竖直的污泥输送管(5);
在托板(11)的两竖直侧壁上设置平行于该侧壁长度方向的第二滚珠丝杠(12),两个第二滚珠丝杠(12)分别与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同侧,在第二滚珠丝杠(12)的外侧设置水平的“L”形的移动板(13),一个移动板(13)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12)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气缸,另一个移动板(13)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12)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五气缸(16),移动板(13)的上表面与托板(1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围绕转动柱(4)设置四个顶面敞口的脱水箱(1),脱水箱(1)侧壁及底面为空心结构且相互连通,在脱水箱(1)的底面及侧壁的内表面开设透水孔,在脱水箱(1)与转动柱(4)之间连接设置水平的导管(21),导管(21)一端与脱水箱(1)侧壁的空心结构连通且导管(21)的下表面与脱水箱(1)侧壁下边缘相切、另一端与转动柱(4)连通且与转动柱(4)转动连接,在脱水箱(1)背向导管(21)的侧壁表面开设与插块相配合的多边形的插槽,滑杆(9)上方的铲板(10)的长度不小于脱水箱(1)的深度;
当脱水箱(1)转动至脱水机构时,托板(11)与脱水箱(1)下表面相接触,压泥板(2)位于脱水箱(1)正上方且可插入至脱水箱(1)内;当脱水箱(1)转动至倒泥机构时,倒泥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当脱水箱(1)倒置地转动至刮泥机构时,压板(8)位于脱水箱(1)的正上方,铲板(10)位于脱水箱(1)的下方且铲板(10)可插入至脱水箱(1)内,当两个铲板(10)以最大距离插入脱水箱(1)时铲板(10)外表面与其所正对的脱水箱(1)的表面贴合;当脱水箱(1)转动至进料机构时,污泥输送管(5)与脱水箱(1)正对,升降板(17)位于脱水箱(1)的下方,进料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第二气缸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倒泥机构的脱水箱(1)的导管(21)轴线共线,第五气缸(16)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进料机构的脱水箱(1)的导管(21)轴线共线;移动板(13)可移动至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处的正立的脱水箱(1)的正下方,四个脱水箱(1)可同时分别转至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性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在倒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1)的下方及刮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1)的下方均设置污泥收集槽(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性污泥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导管(21)穿过转动柱(4)且端部与固定柱(14)在水平向有交集。
说明书
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中会产生很多的污泥,包括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以及污水沉淀物。在后续过程中需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干化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现有的机械脱水多使用带式压泥机和板框压泥机。带式压泥机的污泥脱水处理具有连续性,但污泥脱水率不高,而板框压泥机的污泥脱水率较高,但污泥处理连续性不高,每注入一批污泥后需待该批污泥脱水、脱泥处理完毕后才能继续注泥,导致设备工作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脱水效率和工作效率均较高的连续性污泥脱水机。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性污泥脱水机,包括竖直的空心的且上端敞口的固定柱,固定柱下端与排水管连通,在固定柱的上方设置有空心的与固定柱轴线共线且下端敞口的转动柱,转动柱的下端与固定柱的上端转动连接且转动柱由固定设置的转动电机驱动,围绕转动柱依次设置有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
所述脱水机构包括压泥板和固设在压泥板上方的与压泥板连接的第一气缸,在压泥板的下方固设托板;
所述倒泥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的第二气缸,在第二气缸与转动柱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二气缸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
所述刮泥机构包括压板,在压板的上方固设与压板固接的第三气缸,在压板的下方设置两个竖直的且相对的铲板,两个铲板的内侧均铰接设置有连杆,两个连杆相互铰接,在两个连杆铰接点的正下方设置竖直向上的第四气缸,第四气缸的缸杆与两个连杆的铰接点连接,在两个铲板的外侧均固设第一滚珠丝杠,在两个第一滚珠丝杠之间设置滑杆,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滚珠丝杠的丝母固接,铲板的下部与滑杆滑动连接;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朝向转动柱的第五气缸,在第五气缸与转动柱之间设置朝向转动柱的电机,该电机与第五气缸的缸杆固接,在电机的输出轴固接多边形插块,在第五气缸的下方设置由第六气缸控制的升降板,在第五气缸的上方设置竖直的污泥输送管;
在托板的两竖直侧壁上设置平行于该侧壁长度方向的第二滚珠丝杠,两个第二滚珠丝杠分别与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同侧,在第二滚珠丝杠的外侧设置水平的“L”形的移动板,一个移动板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气缸,另一个移动板的一端与其相邻的第二滚珠丝杠的丝母固接、另一端朝向第五气缸,移动板的上表面与托板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围绕转动柱设置四个顶面敞口的脱水箱,脱水箱侧壁及底面为空心结构且相互连通,在脱水箱的底面及侧壁的内表面开设透水孔,在脱水箱与转动柱之间连接设置水平的导管,导管一端与脱水箱侧壁的空心结构连通且导管的下表面与脱水箱侧壁下边缘相切、另一端与转动柱连通且与转动柱转动连接,在脱水箱背向导管的侧壁表面开设与插块相配合的多边形的插槽,滑杆上方的铲板的长度不小于脱水箱的深度;
当脱水箱转动至脱水机构时,托板与脱水箱下表面相接触,压泥板位于脱水箱正上方且可插入至脱水箱内;当脱水箱转动至倒泥机构时,倒泥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当脱水箱倒置地转动至刮泥机构时,压板位于脱水箱的正上方,铲板位于脱水箱的下方且铲板可插入至脱水箱内,当两个铲板以最大距离插入脱水箱时铲板外表面与其所正对的脱水箱的表面贴合;当脱水箱转动至进料机构时,污泥输送管与脱水箱正对,升降板位于脱水箱的下方,进料机构内的插块与插槽相对;第二气缸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倒泥机构的脱水箱的导管轴线共线,第五气缸所连接的电机与移动至进料机构的脱水箱的导管轴线共线;移动板可移动至倒泥机构和进料机构处的正立的脱水箱的正下方,四个脱水箱可同时分别转至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处。
优选地:在倒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的下方及刮泥机构处倒置的脱水箱的下方均设置污泥收集槽。
优选地:导管穿过转动柱且端部与固定柱在水平向有交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脱水机构、倒泥机构、刮泥机构、进料机构配合实现污泥的脱水、刮泥处理,且多个脱水箱与各机构位置对应,每个脱水箱可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操作,工作效率较高且可同时保证污泥脱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