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09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IPC分类号C02F1/5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包括二沉池、与二沉池底部相连的进水管、设于二沉池上部的出水管、排泥管、设于二沉池内的出水通道、设于出水通道侧壁上的出水孔及罩设于出水通道上的整流罩;所述整流罩的开口朝下设置,该整流罩外周向上间隔分布由多个整流分管,该整流分管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整流孔;所述整流孔设于所述整流分管的下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中水体内的杂质可在污泥层的过滤与网捕双重作用下被沉积在污泥层内,出水水质高,混凝剂使用少,成本低;且整流分管增大了布水面积,进一步提高污泥沉积率;整流孔向下设置,可避免整流孔出现堵塞或进泥,降低故障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包括二沉池(1)、与二沉池(1)底部相连的进水管(7)、设于二沉池(1)上部的出水管(9)、排泥管(8)、设于二沉池(1)内的出水通道、设于出水通道侧壁上的出水孔(5)及罩设于出水通道上的整流罩(4);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4)的开口朝下设置,该整流罩(4)外周向上间隔分布由多个整流分管(41),该整流分管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整流孔(42);所述整流孔(42)设于所述整流分管(41)的下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1)内的污泥高度h1大于所述整流孔(42)到池底的高度h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孔(42)内设有单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1)上部设有集水槽(2),所述出水管(9)与该集水槽(2)相连;所述集水槽(2)侧壁上间隔分布有多个集水管(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21)上间隔分布有多个集水孔(211),该集水孔(211)设于集水管(21)上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4)上设有供整流分管穿入的开口,该开口内壁上设有两定位凸部(43),所述整流分管(41)外壁上设有与该定位凸部相配合的多个定位凹部(411)。
说明书
一种污水二沉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二沉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污泥沉淀效果较差,容易出水带泥,受生化曝气池影响,一旦发生污泥膨胀,二沉池将严重带泥,水质波动大,影响后续深度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泥沉淀效果好的污水二沉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二沉处理系统,包括二沉池、与二沉池底部相连的进水管、设于二沉池上部的出水管、排泥管、设于二沉池内的出水通道、设于出水通道侧壁上的出水孔及罩设于出水通道上的整流罩;所述整流罩的开口朝下设置,该整流罩外周向上间隔分布由多个整流分管,该整流分管上间隔分布有多个整流孔;所述整流孔设于所述整流分管的下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中整流罩开口向下设置,整流孔也为向下出水设置,进而当水由整流罩和整流孔出水时,将先行经过污泥层后再向上流通,使得经过絮凝后的小颗粒污泥或杂质在污泥层的过滤与网捕双重作用下被沉积在污泥层内,不会随着污水向外排出,提高污泥沉积率,降低出水带泥率,减小混凝剂的使用,降低成本;其次,通过整流分管的设置,极大程度的增大了布水面积,使得出水的沉淀物与污泥的接触更为充分,进一步提高污泥沉积率;整流孔向下设置,可避免整流孔出现堵塞或进泥,降低故障率。
所述二沉池内的污泥高度h1大于所述整流孔到池底的高度h2;保证整流孔出水的水体均先流经污泥,在向上流动。
所述整流孔内设有单向阀;可避免整流孔出现堵塞或进泥,降低故障率。
所述二沉池上部设有集水槽,所述出水管与该集水槽相连;所述集水槽侧壁上间隔分布有多个集水管;通过集水管进行分流,减小集水槽槽口处的进水流速,进而降低槽口处的湍动情况,避免带动池内的污泥湍动,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所述集水管上间隔分布有多个集水孔,该集水孔设于集水管上表面上;集水孔设置在上部,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所述整流罩上设有供整流分管穿入的开口,该开口内壁上设有两定位凸部,所述整流分管外壁上设有与该定位凸部相配合的多个定位凹部;通过旋动整流分管使得定位凸部与不同位置上的定位凹部配合,实现整流分管进行转动,对整流孔的出水角度调整,适应对水体与污泥接触时间的不同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水体内的杂质可在污泥层的过滤与网捕双重作用下被沉积在污泥层内,出水水质高,混凝剂使用少,成本低;且整流分管增大了布水面积,进一步提高污泥沉积率;整流孔向下设置,可避免整流孔出现堵塞或进泥,降低故障率。